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中、西视野论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炽成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36-43,193,共8页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法是最典型、最正宗的方法。冯友兰运用它对公孙龙子、朱熹等人的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胡适等也是运用此法的代表。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用以西释中模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都难免...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法是最典型、最正宗的方法。冯友兰运用它对公孙龙子、朱熹等人的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胡适等也是运用此法的代表。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用以西释中模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都难免成见。在这些成见之观照下,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便难免隐而不现。以西方哲学作为标准、尺度来衡量中国哲学,越接近它的中国内容就越像哲学;离它越远的中国内容,就越不像哲学;越没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越像哲学。面对中国的崛起,以西释中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果要把中国的学术产品(包括哲学产品)贡献给世界,继续走以西释中之路似乎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相反,走以中评西或以中应西之路更合适。在以中评西的视野下,中国哲学自身的价值方可凸显,它的吸引力方可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 以西释中 以中评西 冯友兰 梁漱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的方法之用——论教育哲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余清臣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教育哲学研究正在遭遇方法乃至研究性上的质疑,原因是教育哲学研究并没有应用现代研究推崇的规范化研究方法。从目的和方法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研究的根本追求是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又需要通过对教育事物的整体性把握来获得。因此,教育... 教育哲学研究正在遭遇方法乃至研究性上的质疑,原因是教育哲学研究并没有应用现代研究推崇的规范化研究方法。从目的和方法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研究的根本追求是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又需要通过对教育事物的整体性把握来获得。因此,教育哲学研究对整体性把握教育事物的追求决定其在方法上具有以下基本定位:教育哲学研究方法是整体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处理对象是命题;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环节是命题收集、整理和再表达。教育哲学研究在方法上的这种基本定位最终决定了教育哲学研究方法在根本上是逻辑推理方法,既可以有传统的演绎逻辑方法和归纳逻辑方法,又可以有以逻辑推理为内核的概念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研究方法 逻辑 整体性把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把握不够的根源,在于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一般性地比较二者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的差异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要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把握不够的根源,在于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一般性地比较二者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的差异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要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就应该实现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即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不同理论传统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用问题式研究方式代替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注意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传统 哲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洪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32,共7页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他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而且超越了作为形而上学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性质。这一革命造成两个相关联的重要结果:哲学的终结以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融合。这决定了当代马克思主...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他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而且超越了作为形而上学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性质。这一革命造成两个相关联的重要结果:哲学的终结以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融合。这决定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深入全球化的时代语境,全面借鉴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方法,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 跨学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思奇哲学观和哲学研究方法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共5页
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所以能写出《大众哲学》这样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通俗论著,恰是他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厚积薄发... 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所以能写出《大众哲学》这样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通俗论著,恰是他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厚积薄发的表现。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是自成一体的,其中蕴涵了他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理解,以及如何对待和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对其哲学观和哲学研究方法论进行梳理和讨论,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研究方法 艾思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技术哲学研究方法——评《农业技术哲学概论》
6
作者 肖伟华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78-279,共2页
农业技术是在漫长人类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但其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为人类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且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然而,在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 农业技术是在漫长人类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但其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为人类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且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然而,在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的问题,例如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化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并未增加农业对社会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有失准则,农业技术正在逐渐失去农业性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活动 农业技术发展 生态环境 哲学研究方法 技术的应用 哲学概论 贡献率 物质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下的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评《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探析》
7
作者 陆蓓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I0008-I0008,共1页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中的一般规律性的认知,因此科技方法论研究是科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方法论的研究越来...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中的一般规律性的认知,因此科技方法论研究是科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方法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意愿也越来越迫切。《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探析》一书应运而生,并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基础,探讨当今时代如何运用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做好科技哲学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方法 学习意愿 科学发展观 一般规律性 哲学研究方法 科技方法 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费成 陈帅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陆信礼 董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8,共5页
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 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方先生所说的"同情地了解",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发自生命根处的依赖感、根源感和认同感,而且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说的"客观地评价",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价值)、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前瞻意义(价值)给以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所说的"批判地超越",一方面的工作为"批判",即指出研究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超越",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三句话,虽然是针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而提出的,由于方先生将其贯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因此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方法 同情地了解 客观地评价 批判地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争的理论实质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福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在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时,必须区分成熟与未成熟的马克思,坚持以马克思成熟的文本为理论依据;必须超越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维逻辑,坚持从"现实性"出发的思维逻辑;必须坚持实践的历史性,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在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时,必须区分成熟与未成熟的马克思,坚持以马克思成熟的文本为理论依据;必须超越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维逻辑,坚持从"现实性"出发的思维逻辑;必须坚持实践的历史性,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去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必须从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中去理解马克思哲学。只有如此,才能正确理解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合理地解释马克思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 从“现实性”出发的思维逻辑 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性思维”或“历史的逻辑方法 历史性的解释原则 价值评价的历史的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全华 姚鸿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3期27-32,共6页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不少研究者,还缺乏方法论上的自觉,而反观较深入的研究者,则大都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取得的效果自是不一般。本文归纳了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从"何以可能"的根本问题入手,拷问命...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不少研究者,还缺乏方法论上的自觉,而反观较深入的研究者,则大都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取得的效果自是不一般。本文归纳了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从"何以可能"的根本问题入手,拷问命题的可能性、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再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化"三个基本问题,这是继用其他各种方法进行更细化研究的基础;逻辑主义方法,即对思想作体系化整理;历史主义方法即历史实证方法,此外还有理论定性方法、学术史考察方法、文本学方法、现代化分析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12
作者 张立恩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5期178-186,共9页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①不过,由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多出于文化或文明比较的动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哲学史梳理而轻哲学创作的现象。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创作 方法 中国哲学 哲学研究方法 中国哲学研究 20世纪 中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哲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怡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1,共6页
语言哲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抓住了语言与思想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分析语言问题来理解思想和世界,揭示语言意义以展现思想的内容。其主要任务:(1)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实际作用,以便通过分析和掌握语言用法深入理解... 语言哲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抓住了语言与思想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分析语言问题来理解思想和世界,揭示语言意义以展现思想的内容。其主要任务:(1)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实际作用,以便通过分析和掌握语言用法深入理解语言使用对于认识活动的意义;(2)给出对语言意义构成方式的明证,来表明一种语言在何种意义上是有意义的;(3)通过研究语言揭示人类与世界的互动形式。我们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据此便可掌握语言哲学研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学 思想理解 意义构成方式 哲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哲学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迟艳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4年第4期161-183,160,240,共26页
本文从寻找教学哲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其他研究之不同开始,分析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产生的原因,从而指出教学哲学是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对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教学价值给以说明和引导,增进对育人理想与教学方式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从寻找教学哲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其他研究之不同开始,分析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产生的原因,从而指出教学哲学是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对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教学价值给以说明和引导,增进对育人理想与教学方式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成为教育哲学的一部分。本文重点阐述了教学哲学与教育哲学相一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思辨的方法、历史的比较方法、解释学的方法、概念分析方法以及现象学的方法;回顾了西方20世纪以来规范研究传统和分析研究传统下,教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呈现了两大研究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融合后在研究方法和问题取向上的变化;概括梳理了我国教学哲学的研究在教学观念批判、教学理论反思,在教学本质和规律、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知识论,以及探索教学哲学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存在的不足:研究者缺少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对经典研读不够、问题意识不强、有以政治立场代替方法论思考的倾向;最后探讨了教学哲学对教师工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哲学 教育哲学 教学哲学研究方法 方法 形而上学-规范研究传统 分析研究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利与弊
15
作者 张祥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7,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利与弊 哲学研究方法 中国学术 哲学话语 哲学 中国古代 利大于弊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美国新实在论的批判与合作方法
16
作者 砺轼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6期19-23,49,共6页
“哲学特别依赖于逻辑”,这是美国新实在论在表示自己的哲学改革方案时所作的一个陈述,它表明了美国新实在论者在改正传统哲学所具有的缺限时对逻辑方法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不能把其哲学研究方法只归结为逻辑方法。
关键词 实在论 合作方法 美国 批判 逻辑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改革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