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试验优化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稳定剂配方 被引量:7
1
作者 宋晶晶 田歌 +6 位作者 吴浩天 刘荣刚 李俊波 马露露 黄若兰 童婷 武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7-203,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稳定剂对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稳定剂复配方案,以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卡拉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5种不同稳定剂进行单因素考察,以稳定系数、沉淀... 为了研究不同稳定剂对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稳定剂复配方案,以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卡拉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5种不同稳定剂进行单因素考察,以稳定系数、沉淀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稳定效果较好的3种稳定剂,利用响应面优化法进行复配稳定剂的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中稳定剂添加量为海藻酸钠0.04%、黄原胶0.04%、果胶为0.03%时,产品的稳定性最优,稳定系数为98.877%,平均沉淀率为1.064%,试验得出的复配稳定剂能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 响应面优化设计 稳定剂 稳定系数 沉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响应面优化谷婪步甲甲壳素的快速脱色工艺
2
作者 杨菁 张建英 +1 位作者 韩越 贾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2期113-118,132,共7页
以谷婪步甲成虫干粉经前期脱脂、脱蛋白质和脱无机盐试验得到的甲壳素粗品为试验材料,通过超声波辅助过氧化氢氧化脱色的方法,研究了谷婪步甲甲壳素的脱色工艺。在不同条件下,研究过氧化氢浓度、固液比、超声时间、脱色温度及pH对甲壳... 以谷婪步甲成虫干粉经前期脱脂、脱蛋白质和脱无机盐试验得到的甲壳素粗品为试验材料,通过超声波辅助过氧化氢氧化脱色的方法,研究了谷婪步甲甲壳素的脱色工艺。在不同条件下,研究过氧化氢浓度、固液比、超声时间、脱色温度及pH对甲壳素脱色效果的影响,用蓝光白度值作为脱色效果的判定指标,并以白度值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优化法进行相关工艺的优化。经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设计,最终确定了谷婪步甲成虫甲壳素粗品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过氧化氢浓度30%、固液比1∶30g/mL、超声时间4h、脱色温度67.53℃、溶液pH 9。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谷婪步甲的白度值为74.2371。研究结果可为谷婪步甲粗甲壳素的脱色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后期制备壳聚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婪步甲 甲壳素 脱色 白度值 响应面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用振动筛动态仿真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凡 王斌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5,共5页
以ZK1548振动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力学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筛体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研究,发现筛体结构强度无法达标,之后采用响应面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振动筛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振动筛的变形量和应力... 以ZK1548振动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力学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筛体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研究,发现筛体结构强度无法达标,之后采用响应面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振动筛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振动筛的变形量和应力分布均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筛 ANSYS Workbench 响应面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g值冲击下变截面填充壳缓冲性能优化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徐鹏 赵玉杰 朱江涛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3,共6页
针对需要多个目标同时达到最优值,提出高g值冲击下泡沫铝填充变截面壳吸收能量最大化及测控电路承受加速度幅值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以铝壳厚度和泡沫铝密度为设计变量,通过全因子试验设计选取试验点,同时利用LS-DYNA获取相应的冲... 针对需要多个目标同时达到最优值,提出高g值冲击下泡沫铝填充变截面壳吸收能量最大化及测控电路承受加速度幅值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以铝壳厚度和泡沫铝密度为设计变量,通过全因子试验设计选取试验点,同时利用LS-DYNA获取相应的冲击信息,引入响应面法构造近似目标函数,通过目标规划法获得最优解。结果表明,对于抗冲击性能的综合要求,多目标优化结果优于单目标优化结果,并在一定冲击载荷作用下对于选取更优的缓冲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填充变截壳(多目标优化(全因子试验设计(响应法(目标规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模型的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加工系统设计
5
作者 崔佳俊 祝锡晶 +1 位作者 李婧 赵智全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将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应用在加工刀具在切削难加工材料时,可改善工件表面质量和提高加工效率。为了使斜槽式纵扭复合超声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和纵扭转换率达到平衡,对斜槽结构参数(长度、宽度、深度、角度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运用SolidWo... 将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应用在加工刀具在切削难加工材料时,可改善工件表面质量和提高加工效率。为了使斜槽式纵扭复合超声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和纵扭转换率达到平衡,对斜槽结构参数(长度、宽度、深度、角度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运用SolidWorks和Ansys Workbench建立参数化仿真过程,采用最优空间填充设计(OSF)进行试验设计,利用自适应细化的方法提高模型的精度,并结合仿真值来验证Kriging模型的模拟值。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的全局搜索,实现在超声电源频率内(20kHz)输出较大的扭转振幅,进而对优化设计后的纵扭复合超声振动系统进行阻抗和振幅测试,验证了Kriging响应面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扭复合超声振动 斜槽 有限元分析 响应面优化设计 多目标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诺卡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琳 章朦玥 +3 位作者 薛金艳 南宁 王丹 张怡轩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46-52,共7页
应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法优化固体培养基配方,增大红色诺卡菌的固体培养细胞生物量。首先用Plackett-Burman法从现有培养基组分中找到影响红色诺卡菌细胞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再通过最陡爬坡法确定细胞生物量最大的配方,用作中心组合设计(Cent... 应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法优化固体培养基配方,增大红色诺卡菌的固体培养细胞生物量。首先用Plackett-Burman法从现有培养基组分中找到影响红色诺卡菌细胞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再通过最陡爬坡法确定细胞生物量最大的配方,用作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实验的基础起始值,拟合数学模型方程,最后找到最优组分的组合。优化的配方转移至企业实施放大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各组分中影响红色诺卡菌细胞生物量的关键因素为蛋白胨、NaCl、牛肉膏;最优固体培养基配方:蛋白胨42 g/L、牛肉膏8 g/L、NaCl 1.2 g/L、甘油10 mL/L、Na_(2)HPO_(4)·12H_(2)O 0.3 g/L、琼脂20 g/L。在细胞生物量方面最优固体培养基配方比原配方高104%。响应面优化设计可用于提高红色诺卡菌细胞生物量固体培养基的优化,也为红色诺卡菌培养条件、液体发酵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诺卡菌 响应面优化设计 中心组合设计 培养基配方 细胞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optimal design of the liquid-cooling plate channel in a power battery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7
作者 Jinbo Zheng Jibin Jiang +2 位作者 Xiwei Yu Bingjun Yan Guofu Lia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5,51,I0002,共16页
The work takes a new liquid-cooling plate in a power battery with pin fins inside the channel as the object.A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via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to study the rel... The work takes a new liquid-cooling plate in a power battery with pin fins inside the channel as the object.A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via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ength,width,height,and spacing of pin fins;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battery module;and the pressure drop of the liquid-cooling plate.Model accuracy is verified via variance analysis.The new liquid-cooling plate enables the power battery to work within an optimal temperature range.Appropriately increasing the length,width,and height and reducing the spacing of pin fins could reduc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ower battery module and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uniformity.However,the pressure drop of the liquid-cooling plate increases.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pin fins are optimized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battery module as well as the pressure drop of the liquid-cooling plate.The errors between the values predicted and actual by the simulation test are 0.58%,4%,and 0.48%,respectively,which further verifies the model accuracy.The results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pin fins inside the liquid-cooling plate on its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A theoretical basis is provided for the design of liquid-cooling plates in power batter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ower battery cooling channel optimal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镁铝水滑石脱除厌氧消化沼气中CO_(2)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宇琦 李江涛 +2 位作者 丁建智 宋秀兰 苏冰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50-5261,共12页
厌氧消化沼气中含有的CO_(2)会降低沼气利用价值,高效去除CO_(2)是沼气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焙烧镁铝水滑石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性能,本文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模型优化CO_(2)吸附条件,考察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 厌氧消化沼气中含有的CO_(2)会降低沼气利用价值,高效去除CO_(2)是沼气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焙烧镁铝水滑石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性能,本文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模型优化CO_(2)吸附条件,考察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材料表征、吸附过程测定分析吸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均对CO_(2)吸附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吸附条件为:投加量0.016g/m L、400℃焙烧、55℃反应。在此条件下,沼气中的CO_(2)体积分数从23.51%降至0,CO_(2)吸附容量为0.625mmol/g,CH4回收率为94.7%,经过6次循环吸附后,吸附剂仍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吸附过程及吸附材料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比表面积、等电点及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焙烧镁铝水滑石的吸附过程十分迅速,表面碱性位点吸附及层间阴离子插层作用同时促进了CO_(2)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镁铝水滑石 厌氧消化沼气 CO_(2)吸附 响应优化设计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丹 盛小莉 +2 位作者 梁孔贤 许琦 刘卫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1-407,共7页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油酸乙酯∶伊维菌素∶水=26∶12∶7∶2∶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纳米乳 三元相图 响应面优化设计 体外药物释放 透皮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叶薯蓣中水解原位提取薯蓣皂甙元 被引量:17
10
作者 袁丽红 邵辉 +3 位作者 顾永明 于潇 朱惠 欧阳平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8-542,共5页
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盾叶薯蓣块茎中薯蓣皂甙元水解原位提取进行研究。实验采用CC0428中心组合设计考察了影响薯蓣皂甙元提取效果的四个重要因素:硫酸浓度、异丙醇浓度、水解时间和水解液用量。结果表明盾叶薯蓣块茎中薯蓣皂甙元水解原... 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盾叶薯蓣块茎中薯蓣皂甙元水解原位提取进行研究。实验采用CC0428中心组合设计考察了影响薯蓣皂甙元提取效果的四个重要因素:硫酸浓度、异丙醇浓度、水解时间和水解液用量。结果表明盾叶薯蓣块茎中薯蓣皂甙元水解原位提取最佳条件为1.50g盾叶薯蓣块茎干粉加入25mL1.25mol·L-1硫酸-70%异丙醇溶液加热回流水解提取7.5h,薯蓣皂甙元理论产率为0.7220%;实际产率为0.7034%。与传统盐酸水解法相比薯蓣皂甙元产率提高68%。提取的产物通过熔点测定、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表明与薯蓣皂甙元标准品基本一致。水解原位提取法具有简便、高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皂甙元 盾叶薯蓣 水解原位提取 中心组合设计-响应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调节血糖功效的复合植物酵素的研究
11
作者 陈青青 董墨思 +3 位作者 石岩 张雨婷 杨宇峰 李苏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2-68,共7页
该研究以红参、玉竹、马齿苋、枸杞、柚子、南瓜、生姜、芹菜、山药为原料制备酵素。通过单因素及星点设计-响应面试验确定酵素制备的最优条件,通过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及大鼠试验探究酵素的血糖调节功能。结果表明,发酵... 该研究以红参、玉竹、马齿苋、枸杞、柚子、南瓜、生姜、芹菜、山药为原料制备酵素。通过单因素及星点设计-响应面试验确定酵素制备的最优条件,通过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及大鼠试验探究酵素的血糖调节功能。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为49.5 h,发酵温度为37℃,复合乳酸菌添加量为0.1%(质量分数)时效果最好,低聚果糖添加量对α-淀粉酶抑制率无显著影响(P>0.05)。酵素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6.54±0.40)和(46.54±6.50)mL/L,酵素含量为33.3 mL/L时可完全抑制α-淀粉酶活性。大鼠试验表明酵素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该研究确定了复合植物酵素的最优发酵工艺,通过抑制酶活性和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确定酵素有调节血糖作用,为开发具有调节血糖功效的复合植物酵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素 调节血糖 星点设计-响应优化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butterfly-shaped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9
12
作者 时运来 陈超 赵淳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93-404,共12页
A new method for optimizing a butterfly-shaped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as proposed to maximize its mechanical output.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combined together to ... A new method for optimizing a butterfly-shaped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as proposed to maximize its mechanical output.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combined together to realize the optimal design of the butterfly-shaped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First,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motor was introduced. Second, the finite element parameterized model of the stator of the motor was built using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and som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stator were selected as design variables. Third, the sample points were selected in design variable space using latin hypercube Design. Through modal analysis and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stator based on these sample points, the target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These sample points and response values were combined together to build a response surface model. Finally, the simplex method was used to find the optimal solu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aspects of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butterfly-shaped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have been fulfilled. The prototype motor fabricated based on the optimal design result exhibited considerably high dynamic performance, such as no-load speed of 873 ram/s, maximal thrust of 27.5 N, maximal efficiency of 43%, and thrust-weight ratio of 4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PIEZOELECTRIC optimal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