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响应性可控释放化合物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汪洋 赵文波 +2 位作者 冯东 赵倩 李艳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46-153,共8页
CO_2响应性可控释放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智能型刺激响应性物质,它是指通入和排出CO_2后,其性质能发生可逆变化的新型物质。由于调控过程中仅仅涉及CO_2及惰性气体的通入和释放,反应过程中无副产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因此具有很大... CO_2响应性可控释放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智能型刺激响应性物质,它是指通入和排出CO_2后,其性质能发生可逆变化的新型物质。由于调控过程中仅仅涉及CO_2及惰性气体的通入和释放,反应过程中无副产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CO_2响应性可控释放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响应性可控释放化合物 可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响应性微胶囊防腐自修复研究进展
2
作者 苏姣姣 尹晗 +2 位作者 李海燕 王俊 侯晓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155,共10页
智能响应性微胶囊在防腐涂层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赋予涂层主动抑制金属腐蚀的功能,这对于提高金属在腐蚀环境中的耐久性至关重要。文中综述了近几年来智能响应性微胶囊用于涂层防腐自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简要概述了微胶囊防腐自修复机理... 智能响应性微胶囊在防腐涂层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赋予涂层主动抑制金属腐蚀的功能,这对于提高金属在腐蚀环境中的耐久性至关重要。文中综述了近几年来智能响应性微胶囊用于涂层防腐自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简要概述了微胶囊防腐自修复机理,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乳液聚合等。重点阐述了智能响应性微胶囊通过pH值和特定离子、光或多重响应来防腐自修复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自修复 防腐 响应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硫离子响应杀菌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沪伟 王鹏 张盾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8年第10期67-71,共5页
目的制备硫离子响应杀菌材料,研究它在不同浓度铜离子条件下的封装效果,以及在不同浓度硫离子条件下的释放行为。方法选择埃洛石纳米管为载体并用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采用真空负载的方式,将甲硝唑和苯骈三氮唑(BTA)分步填充到埃洛石纳米... 目的制备硫离子响应杀菌材料,研究它在不同浓度铜离子条件下的封装效果,以及在不同浓度硫离子条件下的释放行为。方法选择埃洛石纳米管为载体并用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采用真空负载的方式,将甲硝唑和苯骈三氮唑(BTA)分步填充到埃洛石纳米管内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不同浓度铜离子对纳米管中甲硝唑的封堵效果,以及材料在不同浓度硫离子条件下的释放情况。结果实验中通过调整铜离子浓度发现,铜离子浓度越大对甲硝唑的封堵效果越好,当铜离子浓度达到160 mmol/L时,对甲硝唑的封堵效果最好。杀菌材料在外界硫离子达到0.1mmol/L后,甲硝唑的释放浓度迅速提高,进一步提高硫离子浓度,释放情况改变不明显。结论铜离子浓度达到160 mmol/L时,材料的封装效果是最好的。材料能够对硫离子实现响应释放,且对应的临界浓度为0.1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纳米管 硫离子响应释放 络合物膜层 甲硝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和谷胱甘肽的双重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负载光敏剂用于肿瘤细胞的光动力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秋生 曹红亮 杲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4-431,共8页
将大分子引发剂溴代聚乙二醇单甲醚(PEG2KBr)和酸响应的单体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ACD)通过逆向增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DE-ATRP)得到新型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PEG-b-PACDs,再利用滴水法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及载有... 将大分子引发剂溴代聚乙二醇单甲醚(PEG2KBr)和酸响应的单体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ACD)通过逆向增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DE-ATRP)得到新型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PEG-b-PACDs,再利用滴水法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及载有二氢卟吩 e6(Ce6)的纳米胶束。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及胶束粒径和形貌进行了测试表征,并采用噻唑蓝(MTT)法验证了载有 Ce6 的胶束对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可自组装成均一的球形胶束,负载Ce6后载药量可达到6.04%;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条件下,载药胶束具有酸、谷胱甘肽(GSH)两重响应性,并且有着良好的载药缓释性能;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该载药胶束对癌细胞具有很好的光动力治疗(PDT)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增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响应释放 光动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巯基嘌呤共价载药系统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侯仲 王秀丹 +1 位作者 赵勤富 王思玲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37-743,共7页
目的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研究制备了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方法采用后修饰法制备不同巯基化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载体的... 目的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研究制备了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方法采用后修饰法制备不同巯基化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载体的外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并选取具有巯基的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作为模型药物,将药物通过二硫键共价装载到载体上。结果当巯基化试剂加入量为1 m L时,载药体系有最大的载药量为5.02%。研究所构建的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在没有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存在的条件下,药物"零"释放,而当GSH的浓度为3 mmol·L^(-1)时,2 h累计释放量超过70%。结论研究构建的共价载药系统具有明显的还原响应型释药特征,为控制药物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6-巯基嘌呤 二硫键 还原响应释放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噁霉灵微球剂制备及对黄瓜猝倒病的防治效果
6
作者 高瑞 王磊 +8 位作者 闫芃坤 马英剑 于萌 潘寿贺 王寅敏 赵锐 郭鑫宇 徐勇 吴学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3,1052,共15页
为研制开发环保低毒、生物可降解、具有缓释功能的微球剂型,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京尼平为交联剂,以水溶性杀菌剂噁霉灵(hymexazol)为模式药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包封和吸附两种方式实现... 为研制开发环保低毒、生物可降解、具有缓释功能的微球剂型,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京尼平为交联剂,以水溶性杀菌剂噁霉灵(hymexazol)为模式药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包封和吸附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噁霉灵的负载。通过载药量测试、释放试验以及土柱淋溶试验,明确了噁霉灵微球剂(MS)的最佳载药方式,通过离体杀菌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估了噁霉灵微球剂的生物活性,同时测试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细胞毒性以及噁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采用包封载药方式制备的噁霉灵微球剂粒径为6.42μm,载药量为15.87%,12 h累计释放率为71.56%,缓释效果显著,并具有pH响应释放的特性。在相同有效成分含量下,噁霉灵微球剂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活性与传统噁霉灵水剂相当。土壤处理表明,噁霉灵微球剂在土壤中的持留性明显优于噁霉灵水剂,7 d内流失量仅为67.69%。相较于水剂,噁霉灵微球剂在更低浓度下对由瓜果腐霉病菌引起的黄瓜猝倒病防治效果更佳。此外,所制备的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相较于传统交联剂制备的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微球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且以其为载体制备的噁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显著低于水剂。研究表明,所制备噁霉灵微球剂是一种环保、高效、低毒且具有缓释功能的土壤处理制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微球 京尼平 响应释放 噁霉灵 黄瓜猝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控释体系用于局部麻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龙凯 曹佩 季天骄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363-369,共7页
减少用药次数、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临床局部麻醉的重要需求。然而,无论是当前临床使用的局麻药,还是生物毒素类潜在新型麻醉药均存在时效较短的问题。利用脂质体、聚合物微球等药物载体装载局麻药进行控释,可实现药物的长效、按需释放,... 减少用药次数、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临床局部麻醉的重要需求。然而,无论是当前临床使用的局麻药,还是生物毒素类潜在新型麻醉药均存在时效较短的问题。利用脂质体、聚合物微球等药物载体装载局麻药进行控释,可实现药物的长效、按需释放,从而满足临床需求。本文简要概述可用于局麻药控释的药物载体,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控释体系的设计、功能及其用于局部麻醉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此研究领域的挑战及未来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局部麻醉 缓释 响应释放 长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性能
8
作者 叶玉函 张红梅 +1 位作者 陈霞 朱利民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9,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纳米片,将改性聚乙二醇(H_(2)N-PEG-NH_(2))修饰在LDH表面,并进一步修饰靶向肽B3int,最后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光热剂吲哚菁绿(ICG),构建了一种新的DOX-ICG@LDH-PEG-B3... 采用水热法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纳米片,将改性聚乙二醇(H_(2)N-PEG-NH_(2))修饰在LDH表面,并进一步修饰靶向肽B3int,最后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光热剂吲哚菁绿(ICG),构建了一种新的DOX-ICG@LDH-PEG-B3int载药系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对材料的形貌和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OX-ICG@LDH-PEG-B3int具有良好的形态分布,平均直径为77.68 nm。体外释药、体外细胞摄取、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DOX-ICG@LDH-PEG-B3int具有pH和近红外(NIR)双重刺激响应药物释放的性能,可以主动靶向肿瘤细胞,并可以显著提高DOX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ICG的光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 B3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