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曲面法优化支撑液膜中Cu(Ⅱ)的传输
1
作者 余晓皎 张帆 +4 位作者 彭玉洁 张健 代文琴 钮金芬 姚秉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9,90,共6页
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构建了支撑液膜体系。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对影响Cu(II)传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同时研究了Cu(II)在该体系中的传输过程,建立了C... 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构建了支撑液膜体系。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对影响Cu(II)传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同时研究了Cu(II)在该体系中的传输过程,建立了Cu(II)在支撑液膜体系中传输的渗透系数方程。结果表明,建立的二次模型的R2为0.999 6,拟合度良好,具有高度显著性。获得Cu(II)在支撑液膜体系中最佳传输条件为:Cu(II)起始浓度为4.0×10-4 mol/L,迁移时间为120min,载体浓度为7.0%,料液相pH为5.0,在此条件下,Cu(II)的迁移率可达到84.9%,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液膜 响应曲面优化法 CU(II) 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山蕗菜根多糖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鸿 邓泽元 +2 位作者 刘蓉 范亚苇 李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以山蕗菜根提取类黄酮后的残渣为材料,研究山蕗菜根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定提取温度、时间和料液比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多糖提取率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提取... 以山蕗菜根提取类黄酮后的残渣为材料,研究山蕗菜根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定提取温度、时间和料液比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多糖提取率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3h、料液比1:45(g/mL)、提取1次时,多糖提取率达到最大值。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预测值为35.04%,验证值为34.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菇菜根 多糖 提取工艺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富马酸废水预处理工艺条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彪 范聪颖 兰天翔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66-70,共5页
采用三维电化学法预处理富马酸废水,重点考察废水的NH4+-N去除率。基于BBD响应曲面法,探究了电压、反应时间和初始pH的单独及相互作用,并建立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显著性顺序为电压>反应时间>初始pH,三者之间... 采用三维电化学法预处理富马酸废水,重点考察废水的NH4+-N去除率。基于BBD响应曲面法,探究了电压、反应时间和初始pH的单独及相互作用,并建立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显著性顺序为电压>反应时间>初始pH,三者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但并不显著;数学模型回归性较好,预测氨氮最大去除率为88.7%,最佳运行条件组合为电压28.41 V、反应时间87.27 min、pH 4.55,验证试验结果为87.6%,与预测值的偏差仅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优化法 三维电化学 富马酸废水 氨氮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优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铅锌矿中微量汞 被引量:3
4
作者 孟时贤 杨远 +3 位作者 邹阳 罗悠 邓飞跃 周元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2-927,共6页
采用响应曲面优化-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铅锌矿中微量汞。基于对AFS测汞时10项因素,即盐酸-硝酸(3+1)混合酸所需的体积、还原剂的质量浓度(ρ)、辅助气的流量、消解时间及温度、载流的体积分数(φ)、原子化器温度、光电倍增管的负高... 采用响应曲面优化-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铅锌矿中微量汞。基于对AFS测汞时10项因素,即盐酸-硝酸(3+1)混合酸所需的体积、还原剂的质量浓度(ρ)、辅助气的流量、消解时间及温度、载流的体积分数(φ)、原子化器温度、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灯电流及载气流量的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前3项为显著因素,并通过中心复合设计对此3项因素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从而得到上述3个因素的优化值依次为10mL,0.3g·L^(-1)和450mL·min^(-1)。汞的线性范围在10.00μg·L^(-1)以内。方法应用于3个国家标准物质(GBW 07165,GBW 07162,GBW 07163)的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38%~5.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荧光光谱 铅锌矿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响应曲面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柳政根 储满生 +1 位作者 王峥 王宏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78-1282,共5页
基于响应曲面优化法,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系统研究了配煤量、矿粉粒度、煤粉粒度等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各工艺参数对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显著,其程度... 基于响应曲面优化法,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系统研究了配煤量、矿粉粒度、煤粉粒度等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各工艺参数对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显著,其程度大小依次为配煤量、矿粉粒度、煤粉粒度;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58 9,该模型能够预测高铁铝土矿热压块抗压强度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该模型对高铁铝土矿热压块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参数优化,优化制备工艺参数为:配煤量19.0%,矿粉粒度96μm,煤粉粒度80μm,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热压块抗压强度为1 024.3 N,与模型预测值1 000 N接近,相差只有2.43%,说明该数学模型能够为高铁铝土矿热压块制备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铝土矿热压块 含碳球团 抗压强度 响应曲面优化法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分析优化镧钐配合物/PAM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高春焕 李运涛 郝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136,共4页
为更好地提高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采用非共价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发光性能材料。发现苯甲酸(BA)和1,10-邻菲咯啉水合物(Phen)与Sm3+和La3+配位形成异核稀土络合物。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光谱、荧光光谱、有机元素分... 为更好地提高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采用非共价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发光性能材料。发现苯甲酸(BA)和1,10-邻菲咯啉水合物(Phen)与Sm3+和La3+配位形成异核稀土络合物。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光谱、荧光光谱、有机元素分析仪和紫外光谱等手段对制备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发光强度、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的热稳定性。此外,La3+离子对材料有很强的敏化作用,对提高材料的发光强度有显著作用。然后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发光性能 溶剂热 制备 响应曲面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M模型对污泥联合调理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邢奕 王志强 +4 位作者 洪晨 司艳晓 刘敏 李洋 田星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66-2873,共8页
研究了Ca O、PAFC联合表面活性剂(1227)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污泥滤饼含水率(WC)和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得出药剂投加量的最佳范围.然后通过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的Box-Behnken实验,建立了滤... 研究了Ca O、PAFC联合表面活性剂(1227)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污泥滤饼含水率(WC)和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得出药剂投加量的最佳范围.然后通过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的Box-Behnken实验,建立了滤饼含水率和CST减少率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进而得到联合调理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联合调理能够明显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Ca O、PAFC和1227的最佳药剂量分别为42.00,60.40,80.89mg/g,此条件下滤饼含水率为(68.30±0.26)%,CST减少率为(87.30±0.32)%.同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基于响应曲面法所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对相关污泥处理及条件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调理 CAO PAFC 表面活性剂 响应曲面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试剂与DDBAC联合调理污泥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邢奕 王志强 +2 位作者 洪晨 刘敏 司艳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4-1172,共9页
研究了不同p H值下芬顿试剂(H2O2/Fe2+)与表面活性剂(DDBAC)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污泥滤饼含水率(WC)和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p H值以及药剂投加量最佳范围.然后通过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 研究了不同p H值下芬顿试剂(H2O2/Fe2+)与表面活性剂(DDBAC)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污泥滤饼含水率(WC)和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p H值以及药剂投加量最佳范围.然后通过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的Box-Behnken试验,建立了WC和CST减少率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进而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值.结果表明,联合调理过程中p H=3.91,H2O2、Fe2+和DDBAC的投加量分别为47.60,38.60,58.20mg/g时,WC降至60.26%,CST减少率升至89.89%,污泥脱水性能明显改善.同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基于响应曲面法所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对相关污泥处理及条件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调理 P H值 芬顿试剂 表面活性剂 脱水性能 响应曲面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贝收获机工作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川 杨铁滨 +1 位作者 林文树 王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24,共6页
优化平贝收获机工作参数是提高平贝收获质量的关键。首先对平贝收获机振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对振动机构的偏心轮角速度和偏心距进行优化。并以收获机的挖掘深度、筛网倾角、运行速度为自变量,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中... 优化平贝收获机工作参数是提高平贝收获质量的关键。首先对平贝收获机振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对振动机构的偏心轮角速度和偏心距进行优化。并以收获机的挖掘深度、筛网倾角、运行速度为自变量,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收获损失率和损伤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法计算得到最优的工作参数:挖掘深87.14 mm,筛网倾角9°,行进速度3.35 m/s。此工作条件下平贝实际损失率为1.75%,损伤率为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贝 收获机 振动机构 响应曲面优化法 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麸皮超高压处理条件优化及其微观结构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梦琴 王跃 +2 位作者 赵杨 徐艳艳 周洪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采用响应曲面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超高压改性小麦麸皮的条件进行优化。以超高压处理压力﹑时间﹑料液比为因素,以小麦麸皮的持水力﹑膨胀力﹑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曲面设计,建立持水性﹑膨胀性﹑可溶性膳食纤维含... 采用响应曲面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超高压改性小麦麸皮的条件进行优化。以超高压处理压力﹑时间﹑料液比为因素,以小麦麸皮的持水力﹑膨胀力﹑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曲面设计,建立持水性﹑膨胀性﹑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回归模型,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处理压力400MPa,时间20min,料水比17∶100(m∶V),该条件下小麦麸皮的持水力﹑膨胀力﹑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08g/g,1.49mL/g,3.12%。经超高处理的小麦麸皮样品结构更加疏松,颗粒体积膨大,表面孔隙﹑层状结构增多,其性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麸皮 UHP处理 响应曲面优化 SEM结构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形貌仿真模型的球头铣削参数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文浩 张松 +1 位作者 李剑峰 李刚 《工具技术》 2018年第6期41-45,共5页
切削参数的选择对铣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影响较大,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球头铣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建立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球头铣削三维表面形貌仿真模型,以表面形貌(三维表面形貌算数平均偏差)S_(ba... 切削参数的选择对铣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影响较大,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球头铣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建立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球头铣削三维表面形貌仿真模型,以表面形貌(三维表面形貌算数平均偏差)S_(ba)作为衡量表面质量的技术指标,分析各切削参数对其影响规律,并结合加工效率数学模型,多目标优化切削参数。研究表明,在保证其它加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三维表面形貌的算术平均偏差与每齿进给量f_z和径向切深a_e呈正相关关系,而切削速度v_c和轴向切深a_p的影响不显著。优化后的5组切削参数在表面形貌和加工效率方面都有较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形貌 加工效率 球头铣削 仿真预测模型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超声波协同一步提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分析中药材猫爪草中的脂肪酸 被引量:13
12
作者 詹汉英 刘瑞林 +3 位作者 王德金 袁静 胥生杰 张志琪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0-248,共9页
建立了一种微波-超声波协同一步提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测定中药材猫爪草中低含量脂肪酸的方法。以总脂肪酸的色谱峰面积为响应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主要工艺参数,其结果为:猫爪草粉末5.0 g,正己烷50.0 mL,微波功率500... 建立了一种微波-超声波协同一步提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测定中药材猫爪草中低含量脂肪酸的方法。以总脂肪酸的色谱峰面积为响应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主要工艺参数,其结果为:猫爪草粉末5.0 g,正己烷50.0 mL,微波功率500 W,反应温度50℃,催化剂用量0.30 g,甲醇用量4.0 mL,提取衍生化时间8 min。以内标法定量各个脂肪酸的含量,一步提取衍生化法获得的总脂肪酸峰面积((3.327±0.023)×107,n=3)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13.59±0.30)mg/g,n=3)明显高于传统方法((2.410±0.036)×107(n=3)和(12.05±0.34)mg/g(n=3))。该方法简化了复杂的样品处理过程,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分析成本,改善了提取和衍生化效率,尤其是减少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实用性的特点,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中药材中低含量脂肪酸的快速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提取衍生化 微波-超声波协同作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响应曲面优化法 脂肪酸 猫爪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M模型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台明青 付赛赛 +1 位作者 胡炜 黄雪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1-65,73,共6页
文章研究了超声波、芬顿试剂耦合叶腊石对生物乙醇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离心沉降比和滤饼含水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得出单因素影响脱水性能的最佳范围,然后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的Box-Behnken多因素实验,建立... 文章研究了超声波、芬顿试剂耦合叶腊石对生物乙醇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离心沉降比和滤饼含水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得出单因素影响脱水性能的最佳范围,然后以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为依据的Box-Behnken多因素实验,建立了离心沉降比和滤饼含水率二次多项预测模型,得到耦合处理的最佳处理参数。结果表明,耦合处理能明显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超声波、芬顿试剂和叶腊石的最佳处理值分别为30 s、2 mg/g和0.3 g/m L,此时污泥离心沉降比和滤饼含水率的减少率分别取得最大值53%和74%,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离心沉降比减少率为(54.32±0.45)%,滤饼含水率为(74.23±0.32)%,与模型预测值基本吻合。电镜图片和热重分析也证实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优化法 厌氧消化污泥 叶腊石 芬顿试剂 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下P(BMA/2-EHM/St)复合凹凸棒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被引量:1
14
作者 来水利 关悦 +2 位作者 张昭 袁恒超 袁启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0-917,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M)和苯乙烯(St)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改性凹凸棒(OATP)为无机添加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高吸油树脂。探讨...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M)和苯乙烯(St)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改性凹凸棒(OATP)为无机添加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高吸油树脂。探讨了St、BPO和OATP质量分数以及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用响应面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FTIR、TGA、SEM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St用量为52.54%(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m(2-EHM)∶m(BMA)=1.0∶1.5、BPO用量为1.95%(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DVB加入量为0.6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PVA加入量为3.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OATP用量为2.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聚合温度82℃、反应时间70 min、微波功率为700 W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四氯化碳、二氯甲烷、甲苯和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37.24、30.50、19.64、16.81 g/g;添加OATP后树脂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聚合 凹凸棒 高吸油树脂 响应曲面优化法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的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岳亚楠 岳田利 袁亚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9-186,共8页
【目的】对超高压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的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苹果渣多酚提取参数。【方法】在对超高压压力、超高压提取时间、料(g)液(mL)比、乙醇质量分数4个单因素进行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设计,建立超高压法提取苹果... 【目的】对超高压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的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苹果渣多酚提取参数。【方法】在对超高压压力、超高压提取时间、料(g)液(mL)比、乙醇质量分数4个单因素进行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设计,建立超高压法提取苹果渣中多酚工艺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确立了超高压辅助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超高压压力160MPa,超高压提取时间9min,乙醇体积分数60%,料(g)液(mL)比1∶28,在此条件下苹果渣中多酚得率为2 087.22mg/kg。【结论】建立了超高压法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获得了多酚得率较高的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提取 苹果多酚 苹果渣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红37在UV/K2S2O8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和转化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倩 阳海 +4 位作者 陶文杰 庄帅 宋洋 区泽棠 易兵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69-2878,共10页
为了探索单偶氮染料Acid red 37(AR37)降解的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采用光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并根据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考察了底物浓度,K2 S2O8用量和温度3个因素对AR37降解率的影响,得出A... 为了探索单偶氮染料Acid red 37(AR37)降解的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采用光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并根据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考察了底物浓度,K2 S2O8用量和温度3个因素对AR37降解率的影响,得出AR37光催化降解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90μmol·L^-1,K2S2O8用量8.47 mmol·L^-1和温度36℃.最后,利用GCMS对AR37在UV/K2S2O8体系下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并结合AR37前线电子云密度(FEDs)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其降解途径进行推导.研究发现AR37在·SO4^-等活性氧物种作用下,C2、N8、N16、C17和C18等活性位点容易被自由基直接攻击或者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从而引起AR37分子中NN和C—N键断裂后的进一步羟基化反应,是其主要的降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红37 光活化 降解动力学 响应曲面优化 机制 硫酸根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spora.crassa降解茶粕培养基粗纤维的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玉娟 邓泽元 +3 位作者 范亚苇 李静 刘蓉 胡蒋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43-247,共5页
以提取茶皂素后的茶粕为材料,研究Neurospora.crassa(粗壮脉纹胞菌)降解茶粕培养基粗纤维的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豆渣、米糠、含水量及发酵时间进行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实验,建立粗纤维降解率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 以提取茶皂素后的茶粕为材料,研究Neurospora.crassa(粗壮脉纹胞菌)降解茶粕培养基粗纤维的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豆渣、米糠、含水量及发酵时间进行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实验,建立粗纤维降解率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茶粕发酵条件为豆渣添加量29.38%、米糠添加量18.54%、含水量72%、发酵时间74.9h时,培养基粗纤维降解率达到最大值。该条件下粗纤维降解率预测值为48.65%,验证值为4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壮脉纹胞菌 茶粕 发酵条件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arked enhancement in production of amylase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n flask fermentation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伟 郑甲 +1 位作者 王玉光 周洪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054-1062,共9页
A total of 126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s. Among them, 11 isolates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amylase production. Strain YL produced the largest zone of clearance on plate assay. The isolate YL was... A total of 126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s. Among them, 11 isolates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amylase production. Strain YL produced the largest zone of clearance on plate assay. The isolate YL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p.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ccording to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data, the closest phylogenetic neighbor of strain YL wa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99.54%). After that, an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amylase produc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edium components including wheat bran, cottonseed extract, yeast extract, starch, NaC1 and CaCl2. Three variables (wheat bran, cottonseed extract, and starch), which were identified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amylase production by Plackett-Burman design were further optimi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of Box-Behnken design (BBD).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s estimated for each variable related to the maximum of amylase activity (86 kU/mL) were 10.80 g/L wheat bran, 9.90 g/L cottonseed extract, 0.5 g/L starch, 2.0 g/L yeast extract, 5.00 g/L NaCl and 2.00 g/L CaC12. The fermentation using optimized culture medium all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mylase production (by 3-fol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a-amylase production after optimization process can be considered adequate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onse surfhce methodology AMYLASE medium optimization Bacillus amyloliqueJktci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AA5083-H111 aluminum allo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26
19
作者 R.Palanivel P.Koshy Mathew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A systematic approach was presented to develop the empir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AA5083-H111 aluminum allo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hip building industry by incorporating friction st... A systematic approach was presented to develop the empir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AA5083-H111 aluminum allo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hip building industry by incorporating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tool rotational speed,welding speed,and axial force.FSW was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three-factor five-level 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 with full replications technique.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was applied to developin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or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SW process parameters and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technique was used to check the adequacy of the developed model.The FSW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also optimi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to maximize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The joint welded at a tool rotational speed of 1 000 r/min,a welding speed of 69 mm/min and an axial force of 1.33 t exhibits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compared with other j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stir welding design expert design of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 (RSM)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