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针茶品种适制性研究
1
作者 张丽霞 曹贞红 +1 位作者 谈述高 李常青 《福建茶叶》 2000年第3期23-24,29,共3页
采用不同的品种和加工技术制成银针茶 ,探讨品种芽头特性和加工方法对银针茶产品观赏性和内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福安大白、福鼎大毫和楮叶齐 12号是银针茶加工的优良品种 ;
关键词 银针茶 加工方法 品种制性 观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醇糖苷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戴伟东 解东超 +4 位作者 吕美玲 谭俊峰 李朋亮 吕海鹏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04-109,共6页
对不同加工适制性的18个茶树品种春季茶叶中10种黄酮醇糖苷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并计算了葡萄糖苷化黄酮醇与半乳糖苷化黄酮醇的比值。结果发现相比于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品种茶叶中黄酮醇葡萄糖... 对不同加工适制性的18个茶树品种春季茶叶中10种黄酮醇糖苷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并计算了葡萄糖苷化黄酮醇与半乳糖苷化黄酮醇的比值。结果发现相比于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品种茶叶中黄酮醇葡萄糖苷化水平较高,而半乳糖苷化水平较低。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酰芸香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比值、杨梅素-3-葡萄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比值在不同适制性品种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差异极显著(P<0.001),对于绿茶适制性品种和红茶适制性品种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3%,具有作为指导茶树品种适制性生化指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种 黄酮醇糖苷 葡萄糖苷 半乳糖苷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香型绿茶品种适制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娟 齐桂年 +1 位作者 陈盛相 李建华 《福建茶叶》 2010年第7期5-6,共2页
花香型绿茶是以成熟的茶树新梢为原料的新型绿茶。本文从品种适制性、加工工艺两方面对花香型绿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展望。
关键词 花香绿茶 品种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加工工艺及新品种适制性探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远付 王声淼 周雪锋 《南方农业》 2020年第35期201-202,共2页
为明确白茶的加工工艺及其新品种适制性,对白茶加工工艺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对新白茶工艺进展情况加以研究,刍议白茶适制性品种改革情况,旨在明确白茶加工工艺流程,研制出通过适制性试验的新品种白茶,确保茶叶品质,以满足经济市场对白茶... 为明确白茶的加工工艺及其新品种适制性,对白茶加工工艺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对新白茶工艺进展情况加以研究,刍议白茶适制性品种改革情况,旨在明确白茶加工工艺流程,研制出通过适制性试验的新品种白茶,确保茶叶品质,以满足经济市场对白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加工工艺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新工艺秋季白茶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飞权 冯花 +3 位作者 葛捷琳 陈荣冰 刘国英 张见明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1-447,共7页
为充分利用秋季茶树鲜叶资源筛选适制高香型白茶品种,以福鼎大毫(CK)、肉桂(A1)、黄玫瑰(A2)和瑞香(A3)等4个茶树品种秋季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各茶树品种成茶生化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加工的白茶各生化成分存在显著性... 为充分利用秋季茶树鲜叶资源筛选适制高香型白茶品种,以福鼎大毫(CK)、肉桂(A1)、黄玫瑰(A2)和瑞香(A3)等4个茶树品种秋季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各茶树品种成茶生化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加工的白茶各生化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EGC、EGCG、GCG、酯型儿茶素、茶红素的含量及儿茶素总量以A1最高,茶多酚、咖啡碱、EC、C、CG、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以A2最高及酚氨比值最大,GA、ECG的含量以A3最高。不同品种的白茶香气成分种类丰富,相对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62.58%~66.76%,其中,A1、A3的花香和果香物质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高于CK。成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依次为:A1(91.7)>A3(90.3)>CK(88.6)>A2(86.4),且各样品得分差异显著。综合分析,A1、A3所制秋季白茶具备花香型白茶的优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鲜叶 高香白茶 新工艺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6
作者 李旭峰 邓杰 +8 位作者 赵国锐 陈志鹏 姜玉婷 刘嵘 张冉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朱俊彦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0期74-85,共12页
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具有健康功效和典型的“三黄”特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黄大茶茶树品种评价体系,限制了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高效利用。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 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具有健康功效和典型的“三黄”特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黄大茶茶树品种评价体系,限制了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高效利用。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和小组讨论,明确并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农艺性状、抗逆性和市场价格)和2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综合评价体系。此外,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权重范围为0.107~0.434,以感官品质权重最高;权重最高的二级指标为滋味得分。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21个茶树品种(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柿大茶黄种、金鸡种和雨前大芽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是适制黄大茶的优质茶树品种(品系)。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制性强的品种(品系),可为黄大茶茶树品种定向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品种 德尔菲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香味成因浅析
7
作者 林学茂 《茶叶科学简报》 1994年第2期9-11,共3页
关键词 乌龙茶 香味 形成机 鲜叶原料 品种 工艺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