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综合分析
1
作者 薛志伟 朱高纪 杨春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黄淮南片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以2022—2023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生育期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6... 黄淮南片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以2022—2023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生育期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6个主要品质性状,并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赋值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产量的变化范围为8302.50~8617.50kg/hm^(2),变异系数为1.12%,H′为1.87,产量三要素的协调性提高。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50~1.97,其中容重的H′最低,穗粒数的H′最大。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5%~75.52%,H′的范围为1.36~1.98,其中稳定时间的H′最小,蛋白质含量的H′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09),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表现为明显的相关性。生育期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最高茎数、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与拉伸面积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061%,可以解释小麦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条锈病、纹枯病综合评分分别为4.42、8.42,抗性在中感和慢之间;对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综合评分分别为6.74、7.79、8.84,抗性在高感和中感之间。参试的小麦品种(系)抗性评分范围在28~52之间。有8个品种(系)(42.10%)的条锈病抗性,3个品种(系)(15.80%)的叶锈病抗性,3个品种(系)(15.80%)的白粉病病抗性,2个品种(系)(10.50%)的纹枯病抗性,3个品种(系)(15.80%)的赤霉病抗性均达到慢及以上抗性水平,没有对病害达到免疫的品种(系)。参试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为明显的相关性,对条锈病、纹枯病的抗性相对较好,植株的整体抗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黄淮南片 农艺性状 抗病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高沙土地区春荞品种(系)鉴定比较试验
2
作者 苏彩霞 栾春荣 +2 位作者 朱展飞 张旭 朱细平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2-53,共2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江苏高沙土地区春播种植的荞麦品种(系),为春荞品种(系)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特于2024年引进春荞品种(系)苏荞8号、品甜荞2号、固荞4号、通荞2号、‘酉荞2号’、苏荞9号并开展了相关鉴定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 为筛选出适宜在江苏高沙土地区春播种植的荞麦品种(系),为春荞品种(系)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特于2024年引进春荞品种(系)苏荞8号、品甜荞2号、固荞4号、通荞2号、‘酉荞2号’、苏荞9号并开展了相关鉴定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春荞品种(系)均可在江苏高沙土地区种植并收获,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性状有所差异。根据综合表现,苏荞9号、品甜荞2号较适宜在江苏高沙土地区推广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荞 品种() 鉴定 筛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3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7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在1.96~2.08,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优,其中千粒重最大为2.08,穗下节长最小为1.96。穗粒数与株高、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下节粗、旗叶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下节粗、旗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9%。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材料依次为新春35号、新春45号、新春41号、新旱688、粮春1571、新春8号、新春20号、粮春1242、新春18号和新春16号,可作为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春小麦 品种() 重要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特征分析与综合评价
4
作者 李倩 沙凌杰 +7 位作者 尹本林 严红梅 李绍祥 刘琨 尹健 杨云芳 刘兴勇 丁明亮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1690,共10页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不同小麦品种(系)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中12个矿质元素和3个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8.69%~117.53%,其中钾(K)、磷(P)、镁(Mg)、钙(Ca)、铁(Fe)、锌(Zn)、锰(Mn)、钠(Na)、铜(Cu)、钼(Mo)、硒(Se)和钴(Co)12个矿质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181.94、3138.09、1104.32、462.47、49.57、38.00、20.96、12.36、5.82、0.18、0.02和0.02 mg/kg,而铬(Cr)、砷(As)和镉(Cd)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12、0.01和0.04 mg/kg。Na、Ca、Cu、Fe、K、Mg、Zn等元素含量之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Cd与Na含量、Co与Cd含量、Co与Se含量、Cd与A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6、-0.56、-0.50。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可聚为四大类群,其中云麦119单独聚为一类,云麦114单独聚为一类,2023Y4-69、2023Y4-98、2023Y4-134和2023Y4-145聚为一类,其他57个品种(系)聚为一类;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系)籽粒中的元素含量可聚类为三大类群,其中Se、Mo和Cd元素聚为一类,Mn、Cr、Co和As元素聚为一类,Na、Ca、Cu、Fe、K、Mg、P和Zn元素聚为一类。PCA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PC1~PC4)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987%,PC1影响较大的特征向量为Na、Ca、Cu、Fe、K、Mg、Zn含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分别是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云麦117、2023Y4-139、云麦123、2023Y4-85、2023Y4-77、2023Y4-96。【结论】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和云麦117等小麦品种可作为培育富含矿质元素小麦品种的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矿质元素 综合评价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丁永刚 乔玉强 +7 位作者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80,共11页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品种(系)及其互作显著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除外)、品质指标,且地点及其与品种互作的效应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异的主要来源。太和点的小麦产量和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地点,分别达到10210 kg·hm^(-2)和7.74×10^(6)穗·hm^(-2),颍州点穗重最高,达1.52 g。供试材料中,安农188、安科1803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达到9572 kg·hm^(-2)和9407 kg·hm^(-2);安科1803、皖科1838稳产性较高,安农188适应范围最广。产量低于10500 kg·hm^(-2)时,产量与穗数、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继续增加,则主要来源于穗数的增加,小麦稳产性主要取决于单穗产量的稳定性。地点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颖上点小麦品质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泗县点最低;皖宿21品质最优,安科1803品质稳定性最好。综上,目前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稳产和优质的协同性较低,未来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栽培技术,以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品种() 丰产性 稳产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表型信息融合下大豆品种(系)鉴定与系谱分析
6
作者 周欣兴 王好让 +4 位作者 王晨宇 徐泽俊 李剑 王幸 刘亚菊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是大豆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授权的必备条件,也是大豆种质评价和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为验证引入多源表型数据进行大豆品种(系)精准鉴定和系谱分析的可能性,本研究利用田间调查、低空遥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获...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是大豆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授权的必备条件,也是大豆种质评价和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为验证引入多源表型数据进行大豆品种(系)精准鉴定和系谱分析的可能性,本研究利用田间调查、低空遥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大豆的22个DUS性状、16个冠层性状和23个豆荚图像性状,并通过随机森林分类(RFC)模型和支持向量分类(SVC)模型进行大豆品种(系)鉴定,采用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探究品种(系)间的系谱关系。研究发现,低空遥感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的各性状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DUS性状对于大豆品种(系)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但也存在一些性状对品种(系)鉴定的贡献较弱。冠层光谱性状和豆荚图像的部分形态、颜色和纹理性状可以作为大豆品种(系)鉴定的优异候选性状。引入多源表型性状后模型实例化鉴定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个模型分类精度最终均能保持在0.9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数在4个及以下时轮廓系数较好。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源表型信息创新品种测试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可为今后大豆DUS测试、品种(系)鉴定及系谱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DUS测试 性状 品种()鉴定 遥感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比较
7
作者 姜郑楚 郝琪淳 +6 位作者 李懿 王军新 廖龙建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陈荣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80,共16页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2个香榧品种(系)的叶片长度介于15.239~21.322 mm,磐安长榧的叶片最长;叶片宽度介于2.691~3.775 mm,长籽象牙榧的叶片最细;12个香榧品种(系)的出仁率为45.737%~79.481%,最高的是象牙榧;油脂含量为40.702%~54.284%,最高的是早缘榧;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321~32.079 mg·g^(-1),最高的是龙凤细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384%~90.540%,最高的是东榧1号;亚油酸含量为41.394%~48.170%,最高的是东榧2号;金松酸含量为7.850%~12.963%,最高的是安圆榧。经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因子,建立香榧种实品质评价模型,综合所有指标的种实品质排名为:早缘榧>龙凤细榧>安圆榧>东榧2号>立勤细榧>象牙榧>东榧1号>小籽象牙榧>磐安长榧>圆酥榧>长籽象牙榧>东白珠。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稳定高产的香榧新品种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香榧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品种() 叶片 种实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西市安定区大豆品种(系)筛选试验
8
作者 宋进权 续博 +3 位作者 王玉娟 马旭凤 赵丽娟 李继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23-26,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安定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大豆品种(系),在安定区开展了大豆品种(系)筛选试验,对各参试大豆品种(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系)均可在安定区正常生长,全生育期在152~159 d之... 为筛选出适宜安定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大豆品种(系),在安定区开展了大豆品种(系)筛选试验,对各参试大豆品种(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系)均可在安定区正常生长,全生育期在152~159 d之间,百粒重在16.8~23.6 g之间,产量在1 212.12~1 818.18 kg/hm^(2)之间,齐黄34号、冀豆29和中黄318较对照冀豆17分别增产26.32%、15.79%、2.63%,银豆2号、汾豆93号和中黄301较对照冀豆17分别减产15.79%、2.63%、13.16%。综合分析各品种(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可知,齐黄34号和冀豆29表现出不裂荚、不倒伏、生育期适中等特性,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且产量较高,增产显著或极显著,可在安定区旱地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性状 产量 甘肃定西 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糯谷子品种(系)适应性评价
9
作者 李树锋 彭方丽 +5 位作者 陈思宇 汪灿 赵强 周棱波 张国兵 邵明波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3期56-59,共4页
为评价糯谷子新品种(系)在遵义地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为新品种(系)推广提供参考。以GZ01、GZ02、黔谷1号(ck)等7个糯谷子品种(系)为材料,在正安县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品系产量均高于对照,不同品种(系)间差异显著... 为评价糯谷子新品种(系)在遵义地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为新品种(系)推广提供参考。以GZ01、GZ02、黔谷1号(ck)等7个糯谷子品种(系)为材料,在正安县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品系产量均高于对照,不同品种(系)间差异显著,其中GZ06、GZ04、GZ02的产量排名前三;参试品种(系)生育期为119~137 d,其中GZ05生育期最长,GZ02最短;不同品种(系)穗长在29.6~42.2 cm之间,其中GZ05穗长最长,对照穗长最短;参试品种(系)均有较好的抗性,未发生病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GZ04、GZ06和GZ02的加权关联度值依次最高,表明GZ04、GZ06、GZ02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应性强,可在遵义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谷子 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柳州市蔗区甘蔗新品种(系)区域适应性评价
10
作者 叶永刚 韦喜 +5 位作者 韦召毅 王伦旺 吴建明 何有良 陈荣发 邓宇驰 《广西糖业》 202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评价甘蔗新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为引进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及改良甘蔗品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新兴农场公司矮山队基地新植甘蔗新品种(系)柳城1541、柳城17190、桂糖76号、柳城1539和壮糖6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 评价甘蔗新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为引进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及改良甘蔗品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新兴农场公司矮山队基地新植甘蔗新品种(系)柳城1541、柳城17190、桂糖76号、柳城1539和壮糖6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136为对照(CK),调查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分蘖率、病虫害情况、株高、茎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等表现,综合评价其区域适应性。结果表明,柳城1541表现出苗中等、分蘖强及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较CK高16.35%,但成茎率较低,有效茎数中等,后期蔗糖分不突出,平均蔗糖分较CK低2.73%,易发生螟虫为害,应注意防控;柳城17190表现株高中等,大茎,但出苗和分蘖差,有效茎数少,蔗茎产量低,蔗糖分较低,黑穗病发生较重,整体表现较差;桂糖76号出苗较好,但分蘖较差,成茎率高,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表现突出(较CK高39.17%),平均蔗糖分与CK持平(属早熟高糖品种),病虫害发生较轻,整体表现较好,可作为重点关注品种,需继续跟踪分蘖情况及探究适宜的种植密度;柳城1539表现出苗较好,成茎率较高,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较CK高3.80%,但分蘖中等,平均蔗糖分较CK低5.28%(属于晚熟品种),易受螟虫和黑穗病为害,应注意防控;壮糖6号出苗率、分蘖率和成茎率均较高,表现大茎且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较CK高22.82%,但株高较矮限制了蔗茎产量的提升,早期蔗糖分较低,平均蔗糖分与CK持平(属中早熟高糖品种),易受螟虫为害,黑穗病病株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其病虫害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区域适应性 蔗糖分 产量 综合评价 柳州市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衍生品种(系)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
11
作者 李晓德 柏心彤 +5 位作者 吴恩召 吕春蕾 陈树林 殷贵鸿 王道文 张坤普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0,共8页
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和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分子标记对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系)共计219份材料进行检测,研究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分布、组合类型及其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春化基... 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和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分子标记对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系)共计219份材料进行检测,研究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分布、组合类型及其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在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1.37%和25.11%。在219份供试材料中,有3种春化基因组合vrn-A1+vrn-B1+vrn-D1、vrn-A1+vrn-B1+Vrn-D1、vrn-A1+Vrn-B1+vrn-D1,其中,春化基因均为隐性的组合即vrn-A1+vrn-B1+vrn-D1的分布频率最高(73.52%),vrn-A1+Vrn-B1+vrn-D1组合的分布频率最低(1.37%),说明219份供试材料大部分为冬性小麦。所有品种(系)均含有光周期不敏感型基因Ppd-A1a、Ppd-B1a和Ppd-D1a。vrn-A1+vrn-B1+vrn-D1组合产量、千粒质量最高,株高最矮;vrn-A1+Vrn-B1+vrn-D1组合产量和千粒质量最低,株高最高;vrn-A1+vrn-B1+Vrn-D1组合居中。表明隐性春化基因组合产量、千粒质量最高,株高最矮;春化基因组合中含有显性等位基因,则株高增高,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化基因 光周期基因 周8425B 衍生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12
作者 张小娟 刘倩倩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共5页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 赤霉病 抗性鉴定 单花滴注法 土表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区试花生品种(系)特性研究
13
作者 宁东贤 杨秀丽 +4 位作者 张泽 谢咸升 李楠 牛芮 刘博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区试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区试花生品种(系)特性,有助于开展育种工作。利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花生参加区试的15个品种(系)的8个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参试品... 区试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区试花生品种(系)特性,有助于开展育种工作。利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花生参加区试的15个品种(系)的8个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参试品种(系)来源于山西、河南、山东3省,共9个试点,分布在山西省的忻州、晋中、吕梁、长治、临汾和运城6个地级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株荚果数变幅最大,为38.08%,生育期变幅最小,为14.42%;不同年份间,生育期、主茎高、百果质量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密度与单株荚数、结果枝数、百果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主茎高与总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百果质量与总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单株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枝数与单株果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品种(系)聚为4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转化为4个主成分,代表了80.21%的方差变异信息,获得了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种()区试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128份小麦品种(系)光效率的综合评价
14
作者 王颜玉 尹奥杰 +4 位作者 王文定 李豪杰 郑梦瑶 欧行奇 郑会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8,共9页
探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光合性能,并从中筛选光高效种质,为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选用适宜我国黄淮以北与黄淮以南的128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麦灌浆期不同品种(系)的PI_(abs)、F_(o)/F_(m)、F_(v)/F_(m)、ABS/RC... 探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光合性能,并从中筛选光高效种质,为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选用适宜我国黄淮以北与黄淮以南的128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麦灌浆期不同品种(系)的PI_(abs)、F_(o)/F_(m)、F_(v)/F_(m)、ABS/RC、DI_(o)/CS_(o)等1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淮海以北和黄淮海以南的荧光参数指标PI_(abs)含量都最高,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6.971%、93.552%,各地区综合排名前10名的品种(系)黄淮以北为农大753、农大189、冀麦325、婴泊700、菏麦17、济麦55、泰田麦125、太麦198、中麦23、良星78;黄淮以南综合得分最高的为济麦22,其次为农麦88,第三为新麦45,之后依次为豫农804、博农6号、郑麦1860、涡麦77、项麦182、福穗3号、驻麦328。针对128个小麦品种(系)的14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小麦产量和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黄淮以北与黄淮以南不同小麦品种(系)间14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2.08%~50.88%、1.88%~46.39%。并且针对小麦的共同特性及特征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高光效的小麦品种(系)存在相同的特性,如小麦籽粒饱满、分蘖能力较强、白粒、幼苗半匍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效小麦品种() 主成分分析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8份饲用小黑麦品种(系)抗旱性评价
15
作者 陈钰 褚红丽 杜文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8-2248,共11页
为筛选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本研究以‘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研究了小黑麦品种‘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以及品系C5,C23和C25在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 为筛选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本研究以‘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研究了小黑麦品种‘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以及品系C5,C23和C25在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35 d,49 d,63 d)下的抗旱生理反应。从单因素看,随着干旱胁迫天数增加,各小黑麦品种(系)的相对可溶性糖、相对可溶性蛋白、相对丙二醛、相对脯氨酸、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叶绿素、相对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相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从小黑麦品种(系)间的差异看,小黑麦品系C25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相对脯氨酸含量(1.83)、相对可溶性糖含量(1.71)平均值最高,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0.86)、相对含水量(0.81)、相对叶绿素含量(0.95)平均值较高;‘藏饲1号’的相对丙二醛含量(0.75)平均值最低。根据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出,8份小黑麦品种(系)抗旱性强弱为品系C25>CK2>‘甘农4号’>品系C23>‘甘农7号’>‘藏饲1号’>品系C5>CK1,品系C25属于中抗旱型,抗旱性较强;‘甘农7号’‘藏饲1号’、品系C5和CK1属于干旱较敏感型,抗旱性较弱,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黑麦品系C25的抗旱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品种()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酿酒高粱品种(系)引进筛选试验
16
作者 张一弓 郭琦 +7 位作者 梁笃 赵娟莹 王绘艳 张晓娟 范昕琦 柳青山 李建增 张艳军 《中国种业》 2025年第7期88-92,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云南省玉溪地区推广种植的酿酒高粱新品种,加快优异高粱品种的示范推广,于2023年从山西农业大学引进9个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以红缨子为对照,进行品种(系)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晋糯粱20号穗型中散、株高适中,千粒重高... 为了筛选出适宜云南省玉溪地区推广种植的酿酒高粱新品种,加快优异高粱品种的示范推广,于2023年从山西农业大学引进9个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以红缨子为对照,进行品种(系)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晋糯粱20号穗型中散、株高适中,千粒重高、抗病性强,淀粉含量高,每667m^(2)产量可达736.0kg,较红缨子增产52.2%;晋糯粱10号、晋糯粱12号、晋糯粱9号产量分别为732.0kg、717.8kg、701.8kg,较红缨子增产51.4%、48.4%、45.1%,田间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综合表现优异。晋糯粱20号、晋糯粱10号、晋糯粱12号、晋糯粱9号在玉溪地区展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和显著的增产潜力,适合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高粱 品种() 筛选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上海市松江区杂交稻品种(系)区域试验
17
作者 方自豪 毛瑷璇 +2 位作者 计天岑 沈寒 顾啸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20-22,共3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上海市松江区种植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系),特选用10个优质杂交稻品种(系)开展区域试验,对各杂交稻品种(系)的生育期、田间长势、抗逆性、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嘉优26号生育期适中,抗逆能力强,株型适宜,产量表... 为筛选出适宜在上海市松江区种植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系),特选用10个优质杂交稻品种(系)开展区域试验,对各杂交稻品种(系)的生育期、田间长势、抗逆性、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嘉优26号生育期适中,抗逆能力强,株型适宜,产量表现较为突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均衡,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可在松江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品种() 性状 产量 上海松江 202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矮蕉新品种(系)糖酸组分比较分析
18
作者 郭素霞 孙长君 +2 位作者 程志号 曾学蔚 吴琼 《中国果树》 2025年第5期76-83,92,共9页
成本高、台风灾害等是当前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降低香蕉的株高有助于减少台风损失、降低防风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产业效益。通过对9个矮蕉新品种(系)糖酸组分进行比较分析,为矮蕉果实品质形成特征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也为矮蕉新品... 成本高、台风灾害等是当前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降低香蕉的株高有助于减少台风损失、降低防风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产业效益。通过对9个矮蕉新品种(系)糖酸组分进行比较分析,为矮蕉果实品质形成特征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也为矮蕉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个矮蕉新品种(系)的总糖含量(167.70~193.44 mg/g)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巴西蕉(158.47 mg/g),9个品种(系)的葡萄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33.71 mg/g),7个品种(系)的果糖含量(除10-2-4、G-2-6)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33.78 mg/g),7个品种(系)的蔗糖含量(除9-9-10、9-9-16)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90.98 mg/g),9个品种(系)均属于蔗糖积累型。9个矮蕉新品种(系)的总酸含量为4371.54~6444.44 ng/mg,其中,9-9-16、10-2-4、10-2-6、G-2-6的总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4699.81 ng/mg);9个品种(系)的主要有机酸含量依次为:苹果酸含量>柠檬酸含量>草酸含量,均属于苹果酸积累型;除9-9-16、G-2-6外的7个品种(系)的苹果酸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巴西蕉,但9个品种(系)的柠檬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G-1-8和7-6的糖酸比和甜酸比均极显著高于巴西蕉,属于高糖低酸型水果;9-9-16的糖酸比和甜酸比均极显著低于巴西蕉,属于高糖高酸型水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蕉品种() 糖和酸 组分和含量 糖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甘蔗品种(系)第16轮区试广西来宾点新植试验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好 刘恒见 +9 位作者 莫小忠 杨祖丽 冯斌 蓝雪源 许园园 韦威泉 贾嵋 莫梅 黄靖斌 蒙淑玲 《广西糖业》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开展甘蔗新品种(系)新植区域试验,为筛选适宜推广种植的甘蔗新品种(系)提供参考依据。2023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来宾综合试验站种植15个甘蔗新品种(系),观察分析其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含糖量、蔗糖分、纤维分及田间抗... 开展甘蔗新品种(系)新植区域试验,为筛选适宜推广种植的甘蔗新品种(系)提供参考依据。2023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来宾综合试验站种植15个甘蔗新品种(系),观察分析其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含糖量、蔗糖分、纤维分及田间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出苗率较高的有柳城1541、福农170306和柳城17190,出苗率较低的有桂南蔗178201、云瑞17637和云蔗141215;分蘖率较高的有粤糖15880、中糖1602、粤糖12281和福农1423309,分蘖率较低的有柳城17190、壮糖2号、云蔗141215和桂糖18346;有效茎数较多的有粤糖12281、粤糖15880、中蔗2号、中糖1602、福农1423309和福农170306,有效茎数较少的有云瑞17637、桂南蔗178201、云蔗141215和壮糖2号;蔗茎产量较高的有中糖1602、粤糖12281、柳城1541和粤糖15880,蔗茎产量较低的有云瑞17637、桂糖18346、桂南蔗178201、云蔗141215、中蔗16号、柳城17190和壮糖2号;全期平均蔗糖分较高的有云瑞17637、粤糖15880、桂糖18273、粤糖12281和中糖1602,分别为15.71%、15.52%、15.19%、15.15%和15.13%;含糖量较高的有粤糖15880、粤糖12281、中糖1602和柳城1541,分别为14.15、12.10、11.00和10.62 t/hm2;全期平均蔗糖分和含糖量均较低的有云蔗141215和桂南蔗178201;枯心苗率较低的有桂糖18346、中蔗16号和粤糖12281;柳城17190的黑穗病发生较严重,其他品种(系)未发现黑穗病发生为害;云蔗141215和中蔗16号的梢腐病发生率较高,桂糖18346、桂糖18273、粤糖12281和福农1423309无梢腐病发生为害。综合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含糖量和田间抗性等性状表现,以粤糖12281和粤糖15880表现较佳,具有在广西来宾蔗区推广种植的潜力;云蔗141215和桂南蔗178201表现不佳,不适宜在广西来宾蔗区推广应用;其他品种(系)需进一步选点进行试点生产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区域试验 新植蔗 广西来宾试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花生新品种(系)脂肪酸综合评价
20
作者 于沐 杨海棠 +2 位作者 胡延岭 刘软枝 李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脂肪酸成分,为筛选改良高油酸花生优异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8份花生新品种(系)进行脂肪酸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花生脂肪酸成分含量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9个品质...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脂肪酸成分,为筛选改良高油酸花生优异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8份花生新品种(系)进行脂肪酸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花生脂肪酸成分含量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9个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介于6.92%~91.75%,其中山嵛酸的变异系数最小(6.92),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91.75);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44~1.28,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棕榈酸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1.28),木焦油酸最小(0.44)。通过对主要脂肪酸含量在高油酸和普通油酸品种中的比较分析表明,油亚比、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在高油酸和普通油酸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油酸和亚油酸之和在不同油酸含量花生品种中占比具有差异,油酸含量低(<55%)的参试品种其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和均值为78.48%,油酸含量在60%~75%之间的材料其亚油酸和油酸之和均值为81.47%,高油酸花生品种(75%~80%、>80%)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和均值分别为82.50%、83.52%;棕榈酸在高油酸花生品种中的含量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在9个品质性状中,共检测到13组指标间呈极显著负相关,11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9个脂肪酸成分指标提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215%,包含大部分脂肪酸品质信息。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中,木焦油酸含量提高有利于油酸含量、油亚比等的提高。聚类分析将38份品种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棕榈酸、木焦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花生一烯酸、油亚比和油酸含量最低;第Ⅱ类群硬脂酸、花生酸含量最高,第Ⅲ类群棕榈酸、花生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含量较高,第Ⅴ类群和第Ⅳ类群油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群,第Ⅶ类群山嵛酸含量最高。【结论】筛选出得分在0以上的花生有20份材料,占总供试材料的52.63%,其中16份花生评分大于1,可作为特殊性状基因来源为黄淮海花生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新品种()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