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教学策略
1
作者 张茂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39-40,共2页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文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价值体系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 道德价值 社会教学 道德批判 价值澄清 价值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策略
2
作者 王永强 《今日教育》 2013年第6期56-56,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内容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我们应该提供适合孩子的课程,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课程,为此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可采用以下策略。一、贴近儿童策略儿童具有交谈或交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内容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我们应该提供适合孩子的课程,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课程,为此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可采用以下策略。一、贴近儿童策略儿童具有交谈或交流、探究或发现、制作或建造、艺术表现的本能需要,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内容建构 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 艺术表现 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3
作者 伍玉慧 《教师》 2011年第28期90-90,共1页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下去,提高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创新学习 中学生 能力的培养 小学 课程教学 素质教育 课本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活中育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诉求
4
作者 陈太军 《四川教育》 2018年第08X期18-18,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趣味性教学氛围,最大限度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趣味性教学氛围,最大限度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育人 生活 诉求 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 教学实效性 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
5
作者 金凤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0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管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 科学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6
作者 吕春娟 《成才之路》 2013年第29期59-59,共1页
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对教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不能只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对教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不能只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双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3年第7期54-56,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深切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在与学科约会、与班队融合、与活动牵手的创造性处理中,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 校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生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材设计 小学 社会生活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9
作者 余标局 《教育家》 2017年第30期90-91,共2页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课程学习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会生活、健康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程标准 “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 策略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
10
作者 苏巧丽 《教师》 2017年第13期98-98,共1页
对话是围绕着话题展开的,话题设计是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凸显智慧的关键环节。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学生对于对话教学环节的参与积极性都较高,话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推窗见绿、步步成... 对话是围绕着话题展开的,话题设计是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凸显智慧的关键环节。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学生对于对话教学环节的参与积极性都较高,话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推窗见绿、步步成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对话教学 话题设计 小学 参与积极性 品德课堂 教学环节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长宏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60,共3页
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 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我们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评估,并围绕评估结果明晰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品德与生活》 决策 小学 德育理念 行动策略 人性化 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荔荔 《教师》 2017年第28期14-14,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联系小学生生活的相关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 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 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地方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更有效
13
作者 顾建英 《成才之路》 2014年第8期52-52,共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第二课时为例作一下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课程资源 品德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线教师 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 教学环节 资源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的品德与社会课里情境创设得有效吗
14
作者 张天纯 《教师》 2015年第27期15-15,共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关于该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关于这一条有这样的阐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关于该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关于这一条有这样的阐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情境创设 生活经验 设计教学 社会性发展 品德形成 教学活动 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15
作者 王华东 《教师》 2013年第30期58-58,共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专门教人做人的课程: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自主、民主”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五步自主小组合作...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专门教人做人的课程: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自主、民主”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创设情境,设计体验、经历和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活动机会,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去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共同分享,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活动模式 小组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生活 应用 社会性发展 品德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品德与社会课更接地气
16
作者 丁绍仕 《教育家》 2017年第10期65-65,共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接地 学生生活 社会性发展 品德形成 综合课程 高年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晓秋 《成才之路》 2012年第3期85-85,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学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 小学 综合课程 课程研究 核心课程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中的使用
18
作者 顾红佩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4年第4期12-14,共3页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轻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处理而热衷于一个个实物展示的现象。这些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中的高效使用提出以下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题材 学具 教具准备 使用效果 高效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
19
作者 胡晓秋 《成才之路》 2012年第7期19-19,共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小学阶段 社会性发展 教法 品德形成 社会生活 中高年级 综合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小学社科课程中公民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20
作者 臧宏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49,共1页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形成知识、态度、技能的关键时期,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新课标,并陆...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形成知识、态度、技能的关键时期,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新课标,并陆续出版了新版教科书。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社会科是进行公民教育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本文就公民教育课程化的历史动因、价值取向和实施方法谈几点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格公民 课程改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教育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中小学 基础教育阶段 公民教育课程 历史动因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