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今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51
2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23
3
作者 邬冬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6-60,共5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课程 回归儿童生活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72,共8页
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对于小学生所应形成之“品德”的规定 ,从个体与外部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体现着“社会”的全面“占场”,“自然”的完全“缺场”;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强调着“政治社会化职能”,“人格... 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对于小学生所应形成之“品德”的规定 ,从个体与外部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体现着“社会”的全面“占场”,“自然”的完全“缺场”;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强调着“政治社会化职能”,“人格完善职能”退居其次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凸显着“集体精神”,几无“个体意识”;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充溢着“对人施舍倾向”,短缺“平等共处取向”。因此 ,有必要反思现有大纲 ,在新大纲的修订中 ,要强调“善待自然”,凸显“完善人格”,重视“保持个性”,引导“尊重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品德 中国大陆 思想品德 社会 个体 思想品德教育 人格 个性 台湾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振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5-40,共6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在课程定位、内容选取、教材呈现、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也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写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共同关注,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体建设,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 整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0,共4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资源 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农村文化呈现特征分析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世铎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5,共5页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比例约为43%。解决教材中农村文化偏少的主要对策有:按照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在全体在校小学生数中的比例,并结合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调整教材中农村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调整农村文化部分子维度内容的呈现,矫正教材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偏向;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我国未来小学品德课教材的编制与修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农村文化 呈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斌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42-45,共4页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高职生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必须从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高职生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必须从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社会生活过程 专业技术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兼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建设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雯霞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7,共5页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恩山 张春莉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7,14,共8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课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课程发展的背景、课程的几个基本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小学 课程改革 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茂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开发 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小学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茂聪 李成泉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8,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 理念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倡导哪些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茂聪 李成泉 《山东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 小学 学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恩山 张春莉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9-21,25,共4页
本文主要从教材编写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特点、教材的体系与结构四个方面对新世纪 (版 )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课程改革 小学 课程标准 设计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教材引领教师同行——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实验有感
15
作者 潘慧芳 陈先凤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51-54,共4页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品德 生活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教学策略
16
作者 张茂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39-40,共2页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文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价值体系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 道德价值 社会教学 道德批判 价值澄清 价值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公民、经济与社会科课程指引》的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敏 马早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2,共9页
为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保障国民教育的连续性,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10月明确提出,重新冠名“公民、经济与社会”以代替“生活与社会”课程,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指引。课程指引更新的依据是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根本要求、完善德育... 为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保障国民教育的连续性,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10月明确提出,重新冠名“公民、经济与社会”以代替“生活与社会”课程,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指引。课程指引更新的依据是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根本要求、完善德育类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然要求和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现实诉求。比较香港地区初中“生活与社会科”与“公民、经济与社会科”的课程指引,发现在课程宗旨、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新版课程指引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修订后的课程指引,在推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中要以服务课程修订为目标,培养爱国爱港教师队伍;以遵循课程指引为原则,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程教材;以课程实施为契机,构建更为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课程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经济与社会 生活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生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材设计 小学 社会生活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生活实际走进化学——新课程理念下氯气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玉泉 《化学教学》 CAS 2006年第4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氯气 课程理念 生活实际 课堂 化学 社会 泄露事故 教学过程 人畜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策略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诸葛智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47,共3页
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主要源泉。作为品德与生活教育的老师 ,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密切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因此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采取以下基本策略 :一是活动... 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主要源泉。作为品德与生活教育的老师 ,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密切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因此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采取以下基本策略 :一是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二是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三是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四是活动时间的灵活性 ;五是活动环境的民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课程 生活化理念 实施策略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的 课程标准 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