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哀牢山构造带新安寨晚二叠世末期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汇川 王岳军 +3 位作者 蔡永丰 马莉燕 邢晓婉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8,共12页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2.00Ga,平均为1.76Ga和1.72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构造 同碰撞花岗岩 新安寨花岗岩体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冬兵 唐渊 +4 位作者 廖世勇 尹福光 孙志明 王立全 王保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1278,共18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花岗岩(11AL12-1)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片麻岩11AL17-1有岩浆和变质两类锆石,两者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700±6Ma(MSWD=1.4,n=14)和27.4±1.2Ma(MSWD=1.9,n=3),代表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年龄。花岗片麻岩11AL09-1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0±3Ma(MSWD=3.1,n=14),变质锆石年龄为31.2±2.3Ma(MSWD=6,n=5),分别代表原岩结晶时代和后期变质年龄。石英岩11AL08-1中所有锆石具有核-边结构,92颗锆石核部年龄集中分布在6组,分别为493~528Ma(n=42)、635~640Ma(n=2)、701~784Ma(n=44)、976~980Ma(n=2)、1839Ma(n=1)和2487Ma(n=1)。92个核部分析点具有高的Th/U比值(>0.23),指示岩浆来源。最年轻一组的42个核部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9Ma,代表石英岩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7颗锆石变质边年龄为26~75Ma内,代表变质年龄。花岗岩11AL12-1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50±4Ma(MSWD=0.6),代表岩石形成时代。这些年龄表明哀牢山变质岩系是一个原岩复杂的变质杂岩带,它的原始物质至少包含新元古代~700Ma岩浆岩、~509Ma沉积地层及220~240Ma的岩浆岩和地层,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现今所见的哀牢山岩群"古老"岩石面貌主要是由地质历史上的浅变质或未变质的地层和岩浆岩在新生代26~31Ma发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哀牢山变质带的源区物质特征和主要岩浆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十分相似,具有亲扬子的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岩群 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 锆石U-PB定年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剑川始新世粗面岩及其包体成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约束和大地构造意义
3
作者 董晓涵 彭头平 +3 位作者 范蔚茗 刘兵兵 彭世利 武利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2024年第4期820-843,共24页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大规模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这一过程引发了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等深大断裂带的大规模剪切走滑,并沿该构造带发生强烈的碱性岩浆作用。这些始新世碱性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的早期碰撞过...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大规模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这一过程引发了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等深大断裂带的大规模剪切走滑,并沿该构造带发生强烈的碱性岩浆作用。这些始新世碱性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的早期碰撞过程,因而可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过程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探针”。本文针对剑川盆地甸南地区始新世粗面岩及其二长岩包体和辉长岩包体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剑川盆地甸南粗面岩形成时代为36Ma;其内部包含的两件二长岩包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1.6±3.4 Ma和35.7±0.3 Ma,一件辉长岩包体的形成时代为35.8±0.2 Ma。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粗面岩与二长岩包体K_(2)O含量均较高,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且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结合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甸南地区寄主粗面岩和二长岩包体来自相同的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橄榄石和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包体研究显示,~41Ma二长岩包体为寄主粗面岩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自早期围岩,而~36Ma二长岩包体为同源岩浆房内与围岩接触淬冷的早期结晶产物,它们被寄主粗面岩岩浆裹挟而存在其内部。堆晶辉长岩包体较寄主粗面岩和二长岩包体具明显低的K2O、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其全岩Nd同位素组成与剑川盆地二龙山橄榄玄武岩相似,但高于寄主粗面岩,表明其源自弱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壳-幔过渡带堆晶形成。此外,~41 Ma碱性岩包体和碱性岩内46~38 Ma捕获锆石年龄,以及剑川盆地内近源沉积岩内碎屑锆石的同期年龄记录,均表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碱性岩带的岩浆作用并非存在从高原内部向东南方向的滇西地区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而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石圈向东南向挤出导致兰坪-思茅地块和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粗面岩 包体 岩石圈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