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郑国玺 朱宏亮 +1 位作者 汪立 李宝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开放压 ,有渗液耳的被动开放压高于正常耳的被动开放压 ,分别注入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后 ,被动开放压均降低 (P <0 .0 1)。结论 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张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开放功能 动物模型 生理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鼓管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冰 方延青 +4 位作者 刘杨文易 程晓婷 邓瑞 欧熊 陈兵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咽鼓管又称欧氏管,位于鼓室前壁的偏上部,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进入鼻咽部,其开放结构使中耳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促进中耳的保护、清理、通气;任何原因导致的咽鼓管开放功能紊乱均可引起中耳积液,继而引发感染和中耳炎。咽... 咽鼓管又称欧氏管,位于鼓室前壁的偏上部,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进入鼻咽部,其开放结构使中耳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促进中耳的保护、清理、通气;任何原因导致的咽鼓管开放功能紊乱均可引起中耳积液,继而引发感染和中耳炎。咽鼓管功能紊乱在儿童(〈10岁)中发病率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管功能 室前壁 咽鼓管开放 鼓管声测法 中耳疾病 鼓管异常开放 捏鼻吞 鼓管 导管吹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