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例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咬合力及咬合接触特点
1
作者 吴晓冉 金逸凡 +2 位作者 肖睿思 廖培雯 王媛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0,共7页
目的:对混合牙列儿童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触进行测量分析,初步提供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咬合情况的基线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例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其中男童12例,女童8例,年龄在6.5~9.8岁。使用Dental Prescal... 目的:对混合牙列儿童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触进行测量分析,初步提供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咬合情况的基线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例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其中男童12例,女童8例,年龄在6.5~9.8岁。使用Dental PrescaleⅡ咬合分析系统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力和咬合接触的测量,包括全牙列最大咬合力(N)及咬合接触面积(mm^(2))、左右双侧最大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咬合压强(MPa)、最大咬合压强(MPa),并确定咬合力重心位置。对最大咬合力、平均咬合压强、咬合接触面积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咬合的双侧对称性,对咬合数据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混合牙列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时平均最大咬合力为(869.18±106.64)N,平均咬合接触面积为(25.19±2.89)mm^(2),平均咬合压强为(34.37±5.98)MPa,最大咬合压强中位数(P_(25),P_(75))为120(120,120)MPa;(2)左右双侧在最大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咬合压强、最大咬合压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牙尖交错位时,12例男童和8例女童的平均咬合接触面积分别为(26.71±3.91)mm^(2)和(21.62±3.08)mm^(2),平均最大咬合力分别为(911.92±145.05)N和(769.47±116.4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咬合压强在男童和女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咬合力与年龄呈弱相关(r=0.219,P=0.046),与咬合接触面积呈极强的正相关(r=0.949,P<0.001),平均咬合压强、最大咬合压强、咬合接触面积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均无相关性;(5)20例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的咬合重心均位于磨牙区,最大咬合压强点有7例儿童仅位于第一恒磨牙区,有10例儿童在乳磨牙区和第一恒磨牙区均存在,有3例儿童仅位于乳磨牙区。结论:混合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咬合压强、最大咬合压强双侧对称性良好;最大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存在性别差异,男童大于女童;最大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牙列 牙尖交错位 最大咬合 咬合接触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女性开患者的咬合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江宁 简野瑞诚 相马邦道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咬合因素对女性开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女性开患者102名,根据TMD的有无分为两组,伴有TMD的试验组有59名患者;不伴有TMD的对照组有43名患者。采用咬合力测试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咬合力、咬合接触面... 目的探讨咬合因素对女性开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女性开患者102名,根据TMD的有无分为两组,伴有TMD的试验组有59名患者;不伴有TMD的对照组有43名患者。采用咬合力测试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每一咬合接触点上的平均咬合压强和咬合重心的测试,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触面积均小于对照组,两组间每一咬合接触点上的平均咬合压强和咬合重心的偏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咬合力不足与开女性TM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 咬合接触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