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王建 贺军 +3 位作者 冯园 张皓 夏明武 徐文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556,共11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和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和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并根据EVT术中镇静用药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吸烟史、入院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闭塞血管(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治疗情况,包括EVT前静脉溶栓治疗、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取栓技术(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支架+抽吸联合取栓及补救措施)、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EVT术中血压(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最低平均动脉压)、手术结束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主要终点为EVT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终点为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较入院时)、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EVT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8分或NIHSS评分降至0~1分)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EVT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48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经头部CT平扫确认颅内出血,导致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至少4分,或头部CT显示存在可能致命的颅内出血)、术后2周内肺炎、术后90 d死亡。比较两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治疗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变量,将其中P<0.15及根据临床经验判断可能存在影响且不存在共线性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行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男51例,女42例,年龄34~99岁,平均(71±13)岁。其中右美托咪定组63例,咪达唑仑组30例;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患者33例,≤20%患者60例。(1)与咪达唑仑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女性患者比例更低[36.5%(23/63)比63.3%(19/30),P=0.015]、年龄更小[(69±13)岁比(77±13)岁,P=0.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取栓次数更多[1.00(1.00,2.00)次比1.00(1.00,1.25)次,P=0.011],END[27.0%(17/63)比6.7%(2/30),P=0.023]、术后48 h内sICH[19.0%(12/63)比3.3%(1/30),P=0.041]及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42.9%(27/63)比20.0%(6/30),P=0.031]的患者比例更高;余手术相关治疗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舒张压(P=0.002)、入院时平均动脉压(P=0.009)和右美托咪定镇静(P=0.036)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影响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镇静(OR=3.271,95%CI:1.057~10.126,P=0.040)、较高的入院时舒张压(OR=1.105,95%CI:1.006~1.213,P=0.037)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但EVT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患者和应用咪达唑仑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术后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 血管内治疗 血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关键中间体的新合成工艺
2
作者 陆一菱 赖海燕 +2 位作者 陆宏龙 李茜 安然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 咪达唑仑关键中间体F的合成工艺研究。方法 以7-氯-5-(2-氟苯基)-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艹卓]-2-酮(化合物A)为原料,经缩合、取代、还原、环合等多步反应制备咪达唑仑关键中间体F。结果 新合成工艺制备中间体F的总收率为37%... 目的 咪达唑仑关键中间体F的合成工艺研究。方法 以7-氯-5-(2-氟苯基)-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艹卓]-2-酮(化合物A)为原料,经缩合、取代、还原、环合等多步反应制备咪达唑仑关键中间体F。结果 新合成工艺制备中间体F的总收率为37%。结论 新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操作简便等特点,不仅避免超低温反应、高危险性催化氢化反应,而且避免亚硝胺杂质的引入,具有工业化放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体 合成工艺研究 亚硝胺杂质 工业化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预防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诱发肌阵挛的比较
3
作者 邸立超 张贺 +1 位作者 张馥镇 黄立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和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0例,男61例,女89例,年龄18~6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组(F组)、咪...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和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0例,男61例,女89例,年龄18~6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组(F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艾司氯胺酮组(S组),每组50例。F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M组静注咪达唑仑30μg/kg,S组静注艾司氯胺酮0.2 mg/kg。90 s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注射时间30 s。记录静注依托咪酯后1 min内肌阵挛发生情况,评价其程度和肌阵挛发生时间。记录给药前至静注依托咪酯后1 min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烦躁、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F组发生肌阵挛4例(8%),发生轻度和中度肌阵挛分别为3例(6%)和1例(2%)。M组肌阵挛发生率14例(28%),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肌阵挛分别为3例(6%)、10例(20%)和1例(2%)。S组肌阵挛发生率为18例(36%),发生中度和重度肌阵挛分别为4例(8%)和14例(28%)。与S组比较,F组和M组重度程度肌阵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F组中度程度肌阵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F组肌阵挛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F组肌阵挛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F组和M组肌阵挛发生时间明显延长(P<0.05)。M组和F组肌阵挛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烦躁、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舒芬太尼可有效预防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阵挛,优于咪达唑仑和艾司氯胺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艾司氯胺酮 依托 肌阵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通过调控JNK/STAT3通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促血管生成作用的保护机制研究
4
作者 李艾芳 梁栋 +1 位作者 戴远辉 陈思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42-1350,共9页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MID)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脏功能及促血管生成的保护作用和对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NK/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对68只大鼠进行造模处理,排...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MID)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脏功能及促血管生成的保护作用和对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NK/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对68只大鼠进行造模处理,排除死亡(n=3,死亡率≈4.4%)或造模失败(n=5)的大鼠,将纳入本次实验的60只MI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MID低、中、高剂量组(1mg/kgMID-L组;3mg/kgMID-M组;6mg/kgMID-H组)、MID高剂量+JNK激活剂Anisomycin组(6 mg/kg MID-H+Anisomycin组),每组12只大鼠。另取12只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对所有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估心脏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及心肌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脑利钠肽(BNP)]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p-JNK、JNK与p-STAT3、STAT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心肌组织病损程度严重,心肌组织间质纤维化程度大大加深,胶原容积分数明显升高,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CK-MB、BNP、CRP、TNF-α、IL-1β和MDA水平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GSH和SOD水平显著降低,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JNK/JNK与p-STAT3/STAT3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比较,随着咪达唑仑剂量增加,MID-L、MID-M、MID-H组大鼠心肌组织病损程度明显减轻、心肌组织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容积分数降低,LVESD、LVEDD、CK-MB、BNP、CRP、TNF-α、IL-1β和MDA水平显著降低,LVEF、LVFS、GSH和SOD水平显著升高,VEGF、VEGF2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JNK/JNK与p-STAT3/STAT3显著降低(P<0.05);与MID-H组比较,MID-H+An-isomycin组大鼠心肌组织病损程度较重、心肌组织间质纤维化程度大大加深,胶原容积分数明显升高,心功能减弱,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加剧,LVESD、LVEDD、CK-MB、BNP、CRP、TNF-α、IL-1β和MDA水平升高,LVEF、LVFS、GSH、SOD、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JNK/JNK与p-STAT3/STAT3显著升高(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能通过调控JNK/STAT3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病损情况,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大鼠 心脏功能 血管生成 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宣 徐四七 +2 位作者 陈永权 居霞 王胜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观察口服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用于缓解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焦虑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20例,男93例,女27例,年龄2~6岁,身高78~120 cm,体重11~25 kg,ASAⅠ或Ⅱ级。采... 目的观察口服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用于缓解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焦虑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20例,男93例,女27例,年龄2~6岁,身高78~120 cm,体重11~25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5 mg/kg组(M1组)、0.5 mg/kg(M2组)和0.75 mg/kg(M3组),每组40例。记录服药前、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SF)评分和麻醉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30 min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和改良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LACC)评分。结果与服药前比较,M2组和M3组在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mYPAS-SF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M1组比较,M2组和M3组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mYPAS-SF明显降低(P<0.05),麻醉诱导即刻ICC评分明显降低(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30 min PAED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M2组比较,M3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或0.75 mg/kg均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提高麻醉诱导合作度,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口服咪达唑仑0.75 mg/kg的患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因此,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为患儿术前抗焦虑方案比较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术前焦虑 腹腔镜 腹股沟斜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MRI检查前联合咪达唑仑镇静时右美托咪定的有效剂量测定 被引量:4
6
作者 汤坚 邱金鹏 +2 位作者 屠海亚 赵佳莲 胡瑶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6-880,共5页
目的测定儿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前联合咪达唑仑镇静时右美托咪定的有效剂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改良序贯研究。纳入2023年2-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MRI检查前行镇静的26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6岁,体重6.0~23.5 kg。所有患... 目的测定儿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前联合咪达唑仑镇静时右美托咪定的有效剂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改良序贯研究。纳入2023年2-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MRI检查前行镇静的26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6岁,体重6.0~23.5 kg。所有患儿给予0.5 mg/kg咪达唑仑口服,再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采用改良序贯法测定此联合用药时所需右美托咪定的剂量,初始剂量为0.5μg/kg,等差剂量为0.1μg/kg,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右美托咪定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_(95))及相应的95%CI,并记录镇静患儿入睡及苏醒时间、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儿中,镇静有效患儿的镇静入睡时间为(31.21±7.47)min、苏醒时间为(81.21±26.04)min。MRI检查前镇静中联合0.5 mg/kg咪达唑仑口服时,右美托咪定滴鼻有效镇静的ED50为0.392μg/kg,95%CI为0.302~0.461μg/kg;ED_(95)为0.549μg/kg,95%CI为0.473~0.996μg/kg。镇静有效患儿入睡后的心率、舒张压与给药前基础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苏醒期躁动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咪达唑仑用药方案无创,便于实行,且安全有效,可在儿童MRI检查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 镇静 序贯法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术前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梁淑娟 刘文超 +4 位作者 韩珊珊 周婳 尚坤 兰希发 吴松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口服咪达唑仑对术前合并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65~79岁,BMI 21~27 kg/m^(2),ASAⅡ或Ⅲ级,入院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口服咪达唑仑对术前合并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65~79岁,BMI 21~27 kg/m^(2),ASAⅡ或Ⅲ级,入院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S)评分≥3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40例。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7.5 mg每晚一次,连续服药3~4 d,直到术前1 d;对照组予外观相似的安慰剂半片。记录术前1 d STAI-S评分与术后3 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入室时、麻醉诱导后30 min、1、2 h、拔管后30 min 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及间羟胺使用情况,记录拔管后30 min、术后24、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曲马多使用情况以及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咪达唑仑组术前1 d STAI-S评分、术后谵妄发生率、术中间羟胺使用率、拔管后30 min、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曲马多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可有效降低合并术前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老年 术前焦虑 结直肠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用于幼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镇静的可行性和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肖璇 史建稳 +5 位作者 王晓旭 王蓉 周伟伟 刘飞 梁永新 范文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6-1290,共5页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用于幼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镇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镇静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儿240例,年龄1~3岁,记录相关基线数据,计算机模拟产生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0.3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_(1...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用于幼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镇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镇静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儿240例,年龄1~3岁,记录相关基线数据,计算机模拟产生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0.3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_(1)组)、0.5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_(2)组)、0.7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_(3)组)、0.5 mL·kg^(-1)10%水合氯醛灌肠组(C组),每组各60例,以各组相应的方法进行镇静。5分面部特征量表评价镇静依从性,Ramsay镇静量表评估镇静效果,记录镇静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各组患儿镇静时5分面部特征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0,P<0.017),M_(1)、M_(2)和M_(3)组评分明显高于C组;M_(1)和M_(2)组镇静起效时间长于C组(P<0.017),镇静持续时间短于C组(P<0.017);M_(3)组与C组镇静起效时间(P=0.85)、持续时间(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_(1)和M_(2)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长于M_(3)组(P<0.017),而镇静持续时间明显短于M_(3)组(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幼儿在心脏超声镇静下检查应用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的依从性优于10%水合氯醛灌肠且不良反应少,其中0.7 mg·kg^(-1)剂量咪达唑仑口服溶液镇静起效快,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溶液 水合氯醛 幼儿 镇静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白玥 金琪琪 +4 位作者 蔡伟茶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2,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14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2~7岁...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14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2~7岁。患儿在术前等候区口服0.5 mg/kg咪达唑仑,并根据咪达唑仑口服后达到满意镇静时间分为10~20 min(快速起效,M_(1)组)及21~30 min(缓慢起效,M_(2)组),或口服等容量冰糖梨饮品(空白对照组,C组)。三组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联合七氟烷诱导、七氟烷维持的全身麻醉方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诱导依从性(ICC)评分和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评估苏醒期躁动(EA)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镇静Ramsay评分、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围术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结果:共147例患儿纳入结果分析,每组49例。M_(1)、M_(2)组患儿完美诱导(ICC=0)占比显著优于C组(95.9%vs.91.8%vs.61.2%,P=0.001)。M_(1)组患儿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较C组显著升高(6.4±5.0 vs.4.4±4.1,P=0.029;5.2±4.5 vs.3.4±3.6,P=0.030);EA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6%vs.10.2%,P=0.022),较M_(2)组有所增加(OR=0.581,95%CI 0.231-1.463,P=0.354)。M_(2)组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EA发生率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M组患儿入室Ramsay评分及PSAS评分高于C组(P<0.05),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5);M_(1)组患儿PACU疼痛评分高于C组(P<0.05)。三组患儿手术时间、出院时间、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虽可改善诱导期患儿ICC及PSAS评分,但也导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延长。咪达唑仑快速起效未发现更优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质量,反而增加了EA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用药 满意镇静 诱导依从性 苏醒期躁动 儿童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学龄前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渊钊 谢文钦 +3 位作者 黄计璇 胡伟泽 郭育青 陈英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口服咪达唑仑组(M组,n=100)和口服糖盐水组(C组,n=97)。患儿由家属陪伴进入观察室,M组给予咪达唑仑0.5 mg/kg,C组给予5%糖盐水0.25 ml/kg,30 min后由“小丑”医师陪同进入手术室。记录入观察室前、入手术室前改良的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YPAS)。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依从性检查表(ICC)评分。记录术后即刻、术后6、24 h儿童疼痛评估量表(FLACC)以及儿童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AED)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发生情况。于出院后1、7、14、30 d对患儿家属随访,采用儿童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估NPOBCs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M组入手术室前m-YPAS评分、麻醉诱导前ICC评分、术后即刻PAED评分、术后1、7、14、30 d NPOB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入观察室前YPAS评分、术后6、24 h PAED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围术期焦虑情绪,降低NPOBCs发生率,且不增加患儿苏醒延迟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溶液 儿童 疝囊高位结扎术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和小剂量氯胺酮镇静/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慧丽 邓晓明 +4 位作者 罗茂平 肖文静 唐耿志 胥锟琳 薛富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3-244,246,共3页
关键词 芬太尼 剂量 氯胺酮 镇静 镇痛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ERCP监护性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金华 刘鲲鹏 +5 位作者 李成辉 韩柳 李昭 樊艳华 房龙 杜时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4-666,共3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监护性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6例ASAⅠ~Ⅲ级、年龄35~79岁拟在监护性麻醉下行ERCP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组(R...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监护性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6例ASAⅠ~Ⅲ级、年龄35~79岁拟在监护性麻醉下行ERCP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组(RM组)。R组首先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5min,随后减为0.15μg·kg^(-1)·min^(-1),RM组在手术开始前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其余用药同R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 min(T_2)、10min(T_3)和术毕(T_4)时MAP、HR、RR、SpO_2、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术后改良Aldrete镇静评分、操作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手术操作时间和麻醉时间。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2时R组MAP均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两组HR均明显加快,T_1时R组HR明显快于T_0时和RM组。T_1~T_4时两组BIS均明显低于T_0时,且T_1~T_3时RM组BIS明显低于R组(P<0.05)。术后RM组遗忘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R组手术操作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M组(P<0.05);术毕时R组的改良Aldrete评分明显高于RM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用于ERCP实施监护性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瑞芬太尼 监护性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用于心脏同步电复律镇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玲玲 管忍 +1 位作者 卢慕婷 张其银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620,共4页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同步电复律中的镇静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同步电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同步电复律中的镇静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同步电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16例。瑞马唑仑组静注瑞马唑仑0.2 mg/kg进行镇静,咪达唑仑组静注咪达唑仑0.025 mg/kg进行镇静,两组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_(1))、睫毛反射消失时(T_(2))、电复律完成后(T_(3))、苏醒时(T_(4))的SBP、DBP和SpO_(2)。在患者清醒后5 min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CSE),包括语言能力、结构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计算每项能力测试的通过率。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及术后12 h内(恶心呕吐、胸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马唑仑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不同时点SBP、DBP和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咪达唑仑组比较,清醒后5 min瑞马唑仑组推理能力测试的通过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咪达唑仑比较,瑞马唑仑用于心房颤动同步电复律术前镇静起效更快、苏醒更快、定向力恢复更快,术后患者NCSE中的推理能力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 心房颤动 电复律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咪达唑仑注入蛛网膜下腔镇静效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钊 朱昭琼 +2 位作者 喻田 谢冕 余志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983-1985,共3页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midazolam,MIZ)注入蛛网膜下腔用于腰麻时的镇静作用、效能与剂量的关系,并与肌注、静脉注射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拟于腰麻下行下腹部和下肢的择期手术患者共200例,男性82例,女性118...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midazolam,MIZ)注入蛛网膜下腔用于腰麻时的镇静作用、效能与剂量的关系,并与肌注、静脉注射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拟于腰麻下行下腹部和下肢的择期手术患者共200例,男性82例,女性118例,年龄16~50(34.5±16.3)岁。分为4组(n=50)。腰麻药A、B组为0.75%布比卡因1.6 ml+50%葡萄糖0.4 ml配制:A组,患者腰穿注药后平卧,立即静脉注射MIZ 2 mg;B组,患者腰穿注药后平卧,立即肌肉注射MIZ 2 mg。C组:腰麻药为0.75%布比卡因1.6 ml+50%葡萄糖0.4 ml+5 mg/ml MIZ 0.2 ml。D组:腰麻药为0.75%布比卡因1.6 ml+50%葡萄糖0.4 ml+5 mg/ml MIZ 0.4 ml。比较患者在不同途径注射MIZ 5~60 min内不同时刻的镇静程度的变化和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以及舌后坠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镇静评分小于A组(P<0.01),D组评分高于A组(P<0.01),C组评分高于A组(P<0.05);4组中仅D组有舌后坠的发生,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药内加入小剂量MIZ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其作用与剂量相关且较同等剂量药物肌注或静脉内注射明显,可能和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咪达唑仑用于胃镜检查中镇静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凤敏 陶晓燕 刘晓玉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3期40-41,共2页
将 18 0例需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 2∶1分为两组 ,观察组 (12 0例 )检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静脉用小剂量咪达唑仑 ;对照组 (6 0例 )单用利多卡因胶浆。结果恶心发生率、病人配合满意率观察组分别为 5 .0 %及 10 0 .0 % ,对... 将 18 0例需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 2∶1分为两组 ,观察组 (12 0例 )检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静脉用小剂量咪达唑仑 ;对照组 (6 0例 )单用利多卡因胶浆。结果恶心发生率、病人配合满意率观察组分别为 5 .0 %及 10 0 .0 % ,对照组为 96 .7%及 70 .0 % ,两组比较 ,χ2 =14 6 .6 9、4 0 .0 0 ,均P <0 .0 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镇静程度分级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 =6 7.6 8,P <0 .0 1)。提示胃镜检查中应用低剂量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病人痛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用于椎管内麻醉穿刺产生镇静与遗忘作用的合适剂量与给药时机
16
作者 袁力勇 戴体俊 +2 位作者 王霞民 孙志强 傅红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寻求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穿刺时产生镇静、遗忘作用的合适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法将240例ASAⅠ级患者分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A)组和操作后(B)组各120例;每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静脉给予0.01(M1组),0.03(M2组),0.1 mg.kg-1(M3... 目的寻求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穿刺时产生镇静、遗忘作用的合适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法将240例ASAⅠ级患者分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A)组和操作后(B)组各120例;每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静脉给予0.01(M1组),0.03(M2组),0.1 mg.kg-1(M3组)咪达唑仑和0.9%氯化钠溶液(NS)组,每组30例。记录用药后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手术后1 h遗忘评分(AS)。结果OAA/S评分:A组和B组不同剂量M组与NS组比,OAA/S评分秩次差异有显著性;M2、M3组与M1组,M3组与M2组比较,镇静程度增加(P<0.05)。B组中M2、M3组分别与A组中M2、M3组比较,镇静程度增加(P<0.05);AS评分:A组不同剂量M组与NS组比较,各剂量M组遗忘程度大于NS组(P<0.05);M2、M3组与M1组比较,遗忘程度增加(P<0.05);M2和M3组遗忘程度相似(P>0.05);B组:M1、M2组与NS组遗忘程度相似(P>0.05);M1、M2和NS组分别与M3组比,M3组遗忘程度增加(P<0.05);B组中M3组遗忘程度不如A组中M3组(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0.03 mg.kg-1咪达唑仑静脉给药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遗忘作用,而对呼吸、循环影响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穿刺 镇静 遗忘 剂量 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羟考酮联合咪达唑仑用于肝硬化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术的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文斐 权哲峰 +1 位作者 贺海丽 池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5-637,共3页
羟考酮是一种阿片类双受体激动药,分别通过μ阿片受体和κ阿片受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平滑肌,从而发挥镇痛作用。该药通过激动平滑肌κ受体,参与内脏痛的调控,在缓解内脏性疼痛方面相比于单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明显优势[1]。有研究... 羟考酮是一种阿片类双受体激动药,分别通过μ阿片受体和κ阿片受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平滑肌,从而发挥镇痛作用。该药通过激动平滑肌κ受体,参与内脏痛的调控,在缓解内脏性疼痛方面相比于单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明显优势[1]。有研究[2]在门诊无痛结肠镜检查术中发现,羟考酮联合咪达唑仑患者术中轻度低氧血症发生率以及丙泊酚追加率低于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患者。Quan等[3]等在肝硬化患者接受静脉全麻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时,进行羟考酮与等效剂量舒芬太尼比较,发现羟考酮镇痛效果好,而且呼吸抑制更弱,镇痛时间更长,是目前EIS术比较理想的镇痛药物。但羟考酮在肝硬化患者硬化剂治疗术中使用的适宜剂量,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羟考酮联合咪达唑仑在肝硬化患者行无痛EIS术时的临床效果,探讨其适宜剂量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舒芬太尼 Μ阿片受体 适宜剂量 轻度低氧血症 呼吸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前的应用 被引量:33
18
作者 党凤勇 曹观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296,共2页
下肢骨折患者在行椎管内麻醉时由于体位的原因易导致受伤部位疼痛加重,一方面引起BP增高、HR加快,另一方面在患者心里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可消除紧张、减轻疼痛,本研究拟观察其在临床应用时的效果及可能产... 下肢骨折患者在行椎管内麻醉时由于体位的原因易导致受伤部位疼痛加重,一方面引起BP增高、HR加快,另一方面在患者心里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可消除紧张、减轻疼痛,本研究拟观察其在临床应用时的效果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临床应用 下肢骨折 舒芬太尼 剂量 复合 麻醉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的疗效比较
19
作者 刘宇锋 刘德元 艾喜芝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1291-1292,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和芬太尼联合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老年患者280例,随机分成A、B、C、D 4组各70例,手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0.75μg.kg-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和芬太尼联合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老年患者280例,随机分成A、B、C、D 4组各70例,手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0.75μg.kg-1;B组: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1.0μg.kg-1;C组: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0.75μg.kg-1;D组:咪达唑仑0.05 mg.kg-1+芬太尼1.0μg.kg-1。观察患者术中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C、D 3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D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A、B、C组(P<0.05),C、D组血压下降患者明显较A、B组多(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1和芬太尼1.0μg.kg-1可达到理想的术中镇静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效果及RAAS系统活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卢文珊 王从辉 +2 位作者 谢婵英 吕波 吴世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4期3031-3034,共4页
目的:研究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效果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择期全麻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小剂量咪达唑仑组(M组),评估丙... 目的:研究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效果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择期全麻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小剂量咪达唑仑组(M组),评估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的EC5 0,测定诱导前和诱导完成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亚硝酸盐(NO_2^-)、硝酸盐(NO_3^-)、黄嘌呤氧化酶(XOD)、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浓度。结果:M组丙泊酚的EC5 0显著低于C组(P<0.05);麻醉诱导前和诱导完成后,M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中心静脉压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诱导完成后,C组血浆NO、NO_2^-、NO_3^-、XOD含量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PRA、ANG-Ⅱ、ALD的浓度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M组血浆NO、NO_2^-、NO_3^-、XOD、PRA、ANG-Ⅱ、ALD含量与麻醉诱导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M组麻醉诱导后的血浆NO、NO_2^-、NO_3^-、XOD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PRA、ANG-Ⅱ、ALD的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确切且能够减少丙泊酚用量、抑制RAAS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