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历代咏荆轲诗述评
- 1
-
-
作者
沈茶英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9期10-12,共3页
-
文摘
荆轲刺秦王是历史上的著名故事。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者,卫人。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喜欢读书击剑,游历燕国,燕人叫做荆卿,亦称荆叔,后被推荐给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后逃回本国,便招募勇士,图谋复仇。时正值秦国蚕食诸侯,将危及燕国,于是燕太子派荆轲去秦国"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
关键词
咏荆轲
燕太子丹
燕王喜
荆叔
秦王
易水歌
余情
燕丹客
诸侯国
刺客列传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语文课要上得“实”一些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郑晓龙
任海霞
谢政满
李朝晖
张怀民
-
机构
首都师大附中
首都师大学附中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北京十中
丰台区中学语文学科教研中心组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7-69,共3页
-
文摘
谢政满:郑老师,最近听了几节课,很受启发,简述出来想与您交流一下。
《归园田居》:学生结合注释阅读了这首诗后,教师引导大家联系陶渊明的《精卫填海》《咏荆轲》,就陶渊明是“浑身静穆”还是“金刚怒目”展开了辩论。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对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加深了认识。
-
关键词
“实”
语文课
《归园田居》
《精卫填海》
《咏荆轲》
陶渊明
教师引导
思想人格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简答关于“偏颇”的责难
- 3
-
-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2-,共1页
-
文摘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
-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注
咏荆轲
白衣冠
徐新
陶诗
文在
燕丹
唐文
风萧萧
批评指正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举要
- 4
-
-
作者
徐志岩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1期28-47,共20页
-
文摘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是“————诗人”或“——诗人。”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咏荆轲》歌颂——,《读山海经》其十歌颂——,这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精神的表现,鲁迅把这类诗称做“——式”。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好,散文名篇有——和——等,辞赋名篇有——和——等。《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晚年之作,表现了作者——和对——。
-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复习题
《桃花源诗并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咏荆轲》
陶渊明
诗人
山海经
-
分类号
G633.30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