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心理量表的编制 被引量:3
1
作者 许慧 贾黎斋 +1 位作者 李福华 李志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中国公民的和谐心理量表。方法:依据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法、专家分析法形成初始问卷,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平行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问卷的结构,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考察。结果:和谐心理量表包括人格和... 目的: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中国公民的和谐心理量表。方法:依据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法、专家分析法形成初始问卷,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平行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问卷的结构,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考察。结果:和谐心理量表包括人格和谐、情绪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意志和谐、自然和谐以及认知和谐等7个维度;各维度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748、0.726、0.698、0.646、0.653、0.637、0.602和0.838,各维度及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578、0.652、0.649、0.634、0.556、0.496、0.558和0.680;构念效度和内部结构效度良好。结论:所编制的和谐心理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用于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心理 量表 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势心理蔓延、归因与和谐心理构建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畅 吕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9-142,共4页
社会成员弱势心理蔓延,主要表现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面对社会变化的无望、面对社会比较的无助,这种弱势心理可以分为经济弱势、角色弱势、人格弱势三类。文化取向、个性特征、心理比较和对社会规则的解读构成弱势心理的成因,弱势心... 社会成员弱势心理蔓延,主要表现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面对社会变化的无望、面对社会比较的无助,这种弱势心理可以分为经济弱势、角色弱势、人格弱势三类。文化取向、个性特征、心理比较和对社会规则的解读构成弱势心理的成因,弱势心理可能延伸积极和消极的后果,这就需要从提升个人心理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政府公信体系等方面进行和谐心理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成员 弱势心理 和谐心理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心理现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微观路径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曹蓉 欧贤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7-189,共3页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物理现实,同时还是个体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表征之后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现实。和谐社会建设不能仅仅从物理现实出发,还要重视构建个体内在的心理现实。和谐心理现实包括和谐认知与和谐情感。和谐社会的心理现实性和主观...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物理现实,同时还是个体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表征之后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现实。和谐社会建设不能仅仅从物理现实出发,还要重视构建个体内在的心理现实。和谐心理现实包括和谐认知与和谐情感。和谐社会的心理现实性和主观建构性强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政策要坚持人本主义的导向以及重视自下而上的微观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心理 心理表征 心理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和谐心理构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机制及发展分析——以“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辛隐 徐爱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本文从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服务的分析角度,阐释了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这一非政府组织发展动力机制,即是由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相互联系形成的合力,分析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这一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发展定位以及在社会和... 本文从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服务的分析角度,阐释了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这一非政府组织发展动力机制,即是由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相互联系形成的合力,分析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这一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发展定位以及在社会和谐心理建设中的作用。从管理和运作两方面提出问题和对策,为其他同质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和谐心理 公共服务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赵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97,共4页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个方面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心理 心理健康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7期71-72,共2页
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需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基础、大学生和谐心理的结构体系、大学生和谐心理... 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需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基础、大学生和谐心理的结构体系、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构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心理体系 构建措施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和谐心理的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庄二平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68,共3页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制度以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困境。因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制度以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困境。因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壁垒",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和谐心理,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和谐心理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心理 促进社会建设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静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年第1期16-18,共3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建设。通过利益机制、心理疏导、价值观教育、民意表达等渠道使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心理,这对缓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心理 和谐社会 社会矛盾 社会建设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安全稳定目标下的和谐心理建设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可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4,共4页
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的社会安全稳定建设中,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把和谐心理建设纳入社会平安稳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去思考,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为居民提供... 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的社会安全稳定建设中,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把和谐心理建设纳入社会平安稳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去思考,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为居民提供适当的不良情绪发泄的途径,促进我国居民的心理和谐,以保证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安全 社会和谐 心理和谐 心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和谐心理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志超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0期266-266,共1页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家都将茶认为是清新脱俗高雅闲淡的象征。步入21世纪后,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际关系变得波谲云诡,人们不断加快步伐以跟上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现实——实际...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家都将茶认为是清新脱俗高雅闲淡的象征。步入21世纪后,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际关系变得波谲云诡,人们不断加快步伐以跟上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现实——实际上这已经导致了无数人的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茶文化用它"和、静、怡、真"的内涵使人脱离混沌找到和谐,脱离浮躁找到宁静,脱离痛苦找到快乐,脱离做作找到真实。因此大学生可以从璀璨的千年茶道中寻求心理的和谐,帮助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达到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大学生 心理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好领导关系中的和谐心理氛围
11
作者 臧传军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2,共1页
领导干部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后,随着角色、职责、环境和任务的不同,其心理负荷也逐渐增大。因此,领导干部加强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和谐,保持心理健康,对于有效履行领导职责,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 心理和谐 心理氛围 领导关系 领导干部 领导职责 领导岗位 心理负荷 心理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学武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6期7-9,共3页
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谐文化的养育,文化的基础是社会心理。培育和谐心理需要在和谐社会制度设计安排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状态,加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的... 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谐文化的养育,文化的基础是社会心理。培育和谐心理需要在和谐社会制度设计安排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状态,加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的和谐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和教育体系,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心理 社会功能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
13
作者 霍团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48-49,共2页
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其心理和谐与否,事关整个社会和谐心理的形成,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和谐、心理健康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人文关怀,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更是... 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其心理和谐与否,事关整个社会和谐心理的形成,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和谐、心理健康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人文关怀,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更是构建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心理和谐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先进性 和谐心理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学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8,共4页
和谐社会构建的丰富内容和深层内涵中,有诸多层面与心理学紧密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健康和谐的心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二者互为因果。提高构建社会主... 和谐社会构建的丰富内容和深层内涵中,有诸多层面与心理学紧密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健康和谐的心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二者互为因果。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既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对每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应是对社会每个公民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共同要求。当前社会心理存在种种不和谐的表现,从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渗透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需要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和谐社会 和谐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养育方式、性格优势对心理和谐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段文杰 张永红 +2 位作者 李婷婷 唐小晴 段天宇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2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性格优势的预测贡献率约为积极养育方式的1.9倍;(2)性格优势在积极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养育方式 心理和谐 性格优势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状况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石国兴 林乃磊 +1 位作者 祝伟娜 张丽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9-95,共7页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和谐的衡量指标。本研究随机抽取1257名石家庄市居民为对象,以《自我和谐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居民心理...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和谐的衡量指标。本研究随机抽取1257名石家庄市居民为对象,以《自我和谐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现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无影响;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心理和谐 自我和谐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 被引量:20
17
作者 白新文 任孝鹏 +1 位作者 郑蕊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4-578,共5页
本研究采用心理和谐的框架,分析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与居民对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救灾措施的满意度之间关系。一般受灾地区、重灾区和极重灾区的9个县市1385名居民参加问卷调查。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表明,地震... 本研究采用心理和谐的框架,分析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与居民对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救灾措施的满意度之间关系。一般受灾地区、重灾区和极重灾区的9个县市1385名居民参加问卷调查。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表明,地震灾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力更大;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中央政府满意度和心理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指出该研究对各级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心理和谐 政府满意度 自然灾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思考 被引量:23
18
作者 石国兴 曹保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9-202,共4页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和人际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和心理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和人际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和心理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是国人心理和谐的前提;国人心理和谐状况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心理 心理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鸣春 谷雨 +2 位作者 倪晓昉 付粉杰 高媛 《中国健康教育》 201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被试,应用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试。结果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 目的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被试,应用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试。结果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平[(3.67±0.54)分]处在不确定到基本和谐区间内;31.40%的居民心理和谐程度较高;57.20%的居民心理和谐水平处于"不确定"到"基本和谐"之间;另有11.40%的居民心理不和谐。生活质量总均分[(3.30±0.49)分]处在"一般"到"较好"区间内,9.50%的居民生活质量评定为"好"和"极好",86.18%评为"一般",4.32%评为"差"和"极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的心理和谐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少数民族;民族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心理和谐总均分与生活质量总均分相关最高(r=0.61,P<0.001);心理和谐总均分是生活质量最有力的预测指标。结论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水平接近基本和谐,生活质量评分处于一般水平,两者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显著相关;促进民族居民心理和谐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居民 心理和谐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时代和谐代际心理契约的构建路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6
20
作者 龙君伟 陈秋瑾 胡中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3,205,206,共11页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青”两代群体间传统代际心理契约出现了撕裂,彼此存在“以老欺少”与“以少欺老”、“有心无力”与“有力无心”、“老吾老”与“啃吾老”、“承上重”与“启下胜”等心理层面的冲突与对峙,新型和谐代际心...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青”两代群体间传统代际心理契约出现了撕裂,彼此存在“以老欺少”与“以少欺老”、“有心无力”与“有力无心”、“老吾老”与“啃吾老”、“承上重”与“启下胜”等心理层面的冲突与对峙,新型和谐代际心理契约的构建迫在眉睫。积极心理学为此提供了全新路径:一是从社会共同体层面构建良性的“养老”社会环境;二是“老—青”群体彼此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老—青”群体彼此在互动中有愉悦的心理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代际心理契约 构建路径 积极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