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和声分析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作用 |
周振亚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4 |
13
|
|
2
|
《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 |
吴霜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3
|
王建民古筝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分析 |
朴力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4
|
罗忠镕早期艺术歌曲和声分析 |
刘奎民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5
|
“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 |
胡向阳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6
|
从四部和声到钢琴伴奏写作的桥梁——谈和声分析的手段与作用 |
吕振斌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97 |
0 |
|
7
|
黄安伦钢琴作品多样化和声结构分析 |
金英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8
|
石夫《第二新疆组曲》和声技法分析 |
李莉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9
|
论和声教学中的和弦认知——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例 |
姜音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0
|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
贺晓燕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1
|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七种角色的主题分析 |
张娜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2
|
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民族风格和声探究 |
陈彦霏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3
|
谈民族院校音乐系科和声共同课的改革 |
杨奉国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1
|
|
14
|
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分析 |
黄燕林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5
|
关于基础和声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
戴树屏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78 |
0 |
|
16
|
关于基础和声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
戴树屏
|
《南艺学报》
|
197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