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安龙 刘尚昆 +1 位作者 余遥 陈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6-128,F0003,共4页
综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麻醉后苏醒室的应用,主要包括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优势、方法、波形分析及应用等,旨在为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麻醉苏醒室 苏醒期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护理监测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中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稳定性的观察
2
作者 于颖群 徐建国 段满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绀与非紫绀先心患儿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倪萍 王英伟 赵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术中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Pa-ETCO2),评估过度通气对Pa-ETCO2的影响,分析七氟醚的浓度变化对Pa-ETC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儿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1个月-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术中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Pa-ETCO2),评估过度通气对Pa-ETCO2的影响,分析七氟醚的浓度变化对Pa-ETC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儿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1个月-6岁,ASAⅡ或Ⅲ级,根据心脏内左向右或右向左分流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六组,每组20例:A1组,紫绀患儿接受0.5MAC七氟醚吸入麻醉;A2组,紫绀患儿接受1.0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B1组,非紫绀患儿接受0.5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B2组,非紫绀患儿接受1.0MAC七氟醚吸入麻醉;C1组,紫绀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不接受任何干预因素;C2组,非紫绀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不接受任何干预因素。所有患者开放动静脉后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切皮前、开胸行过度通气后(对照组不行过度通气)及关胸前5min记录患者的PETCO2、SpO2、PaCO2、SaO2、Hct及体温(鼻咽温和肛温)。结果切皮前,六组患儿Pa-ETCO2均大于正常值,且B1组明显小于A1组,B2组明显小于A2组,C2组明显小于C1组(P〈0.01)。与切皮前比较,过度通气后A1、A2、B1、B2组的Pa-ETCO2明显减小(P〈0.05或P〈0.01)。过度通气对非紫绀组的影响更明显。与切皮前比较,关胸前5min B1、B2、C2组的Pa-ETCO2明显增大(P〈0.01),而A1、A2、C1组的Pa-ETCO2明显减小(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时点Pa-ET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紫绀型先心患儿的Pa-ETCO2明显大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因此,在紫绀型先心患儿中加强对动脉血气分析的校正是十分重要的。过度通气可以明显减小非紫绀型先心患儿中的Pa-ETCO2,但对紫绀型先心患儿不建议使用。七氟醚在一定范围内浓度的增加不会影响Pa-E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心患儿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单肺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可信度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曙亮 何建华 +3 位作者 顾连兵 鲁振 黄凤伦 许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单肺通气(OLV)麻醉时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以评定PETCO2监测在老年人单肺通气麻醉的可信度。方法37例老年肺部肿瘤患者,胸腔镜下行胸部肿瘤切除、活检或肿瘤根治术,采用静脉复合全麻,术中行OLV。记录麻醉前及OLV30、60... 目的观察老年人单肺通气(OLV)麻醉时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以评定PETCO2监测在老年人单肺通气麻醉的可信度。方法37例老年肺部肿瘤患者,胸腔镜下行胸部肿瘤切除、活检或肿瘤根治术,采用静脉复合全麻,术中行OLV。记录麻醉前及OLV30、60、90、120、180和240min时BP、HR、SpO2、PETCO2和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应时间点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结果除OLV180min时点外,术中各时点PaCO2与PETCO2有较好的相关性。术中5例发生低氧血症。结论老年人OLV麻醉中PETCO2不能完全反映PaCO2的变化,长时间OLV者需同时行血气分析,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老年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廖婧华 林财珠 高友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5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RR14次/分,Paw16cmH2O。采集桡动脉血测定PaCO2,同时记录PETCO2,计算Pa-ETCO2和Pa-ETCO2/PaCO2...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5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RR14次/分,Paw16cmH2O。采集桡动脉血测定PaCO2,同时记录PETCO2,计算Pa-ETCO2和Pa-ETCO2/PaCO2。结果在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a-ETCO2和Pa-ETCO2/PaC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腹后30、60min患者PaCO2和PET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0.05)。在气腹终止后5min,Pa-ETCO2和Pa-ETCO2/Pa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0.05)。结论气腹终止后不能用PETCO2来预测Pa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无效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冬 贺琳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6-448,452,共4页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38例。所有患儿均在5个同一时间点采用便携式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38例。所有患儿均在5个同一时间点采用便携式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主要检测指标为动脉血气检测之下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PETCO_2。结果 38例患儿中,36例患儿PETCO2与PaCO_2呈正相关,且r均>0.75。对患儿进行进一步治疗,2项主要观察指标之间的平均偏差值指标差异明显减少。结论针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患儿来说,PETCO_2与PaCO_2之间具有相对较好的相关性。P_(ET)CO_2能够更好的提升患者在血流、代谢以及通气等相关方面指标的检测,其操作简便、无创和连续等相关方面的优势,对机械通气的整体治疗效果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血气分析 呼吸机 重症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晓红 李月春 +3 位作者 张京芬 刘国荣 王宝军 贾艳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537,共2页
脑白质疏松症(LA)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白质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具有高级功能的白质束。研究证明,严重的LA不仅可引起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并与各种脑卒中及其复发、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等相关。脑血管储备(CVR)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刺... 脑白质疏松症(LA)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白质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具有高级功能的白质束。研究证明,严重的LA不仅可引起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并与各种脑卒中及其复发、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等相关。脑血管储备(CVR)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维持脑血流正常稳定的能力。因此,正确检测和评价CVR,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对LA患者进行CVR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脑血管储备功能 经颅多普勒超声 患者 脑白质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症 认知功能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转流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心输出量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小莉 魏利娟 +3 位作者 耿素娟 马亚飞 郭仲辉 韩艳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CPB)下行冠脉搭桥术P_(ET)CO_(2)与心输出量(CO)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CPB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9~73岁,BMI 19~25 kg/m^(2),ASAⅡ—Ⅳ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丙泊酚、舒芬太尼、...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CPB)下行冠脉搭桥术P_(ET)CO_(2)与心输出量(CO)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CPB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9~73岁,BMI 19~25 kg/m^(2),ASAⅡ—Ⅳ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丙泊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及七氟醚等常规剂量维持麻醉。麻醉后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CVP、肺动脉压力(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采用旁路法监测P_(ET)CO_(2),采用热稀释法测定CO。记录麻醉稳定后5 min(T_(0))、CPB开始(T_(1))、CPB灌注流量降至50%(T_(2))、CPB灌注流量降至25%(T_(3))、停CPB后10 min(T_(4))、术毕(T_(5))的P_(ET)CO_(2)、CO。记录T_(1)—T_(5)时P_(ET)CO_(2)、CO分别与T_(0)时P_(ET)CO_(2)、CO的差值(记为ΔP_(ET)CO_(2)、ΔCO),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2)时P_(ET)CO_(2)、CO明显降低,T_(4)、T_(5)时CO明显升高(P<0.05)。T_(1)—T_(5)时ΔP_(ET)CO_(2)与ΔCO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r_(1)=0.744,r_(2)=0.815,r_(3)=0.818,r_(4)=0.810,r_(5)=0.696,P<0.001),其中T_(2)—T_(4)时ΔP_(ET)CO_(2)与ΔCO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结论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_(ET)CO_(2)与CO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心输出量 相关性分析 心肺转流 冠状动脉搭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珊珊 刘雪白 +6 位作者 李翠萍 周秀梅 刘健群 张雪芹 高俊霞 马杰 阎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 onary diseases,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A组),COPD组30例,将COPD组按照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 onary diseases,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A组),COPD组30例,将COPD组按照治疗前后分为急性期组(B组)和缓解期组(C组)。同时测定患者PaCO2和PetCO2值,并计算PaCO2与PetCO2的差值(ADCO2)。结果1)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其PaCO2和ADCO2值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组与A组比较,其PetCO2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A组比较其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PetCO2明显高于B组,PaCO2和ADCO2明显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A组和C组PaCO2与PetCO2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5和0.56,P均<0.01)。结论PetCO2可以用来判断正常人和COPD缓解期患者体内PaCO2的变化,但在COPD急性加重期PetCO2的监测缺乏敏感性,不能作为直接判断机体PaCO2变化的指标。ADCO2是评价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慢性阻塞性肺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调控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史景发 洪四名 李元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维持不同的PETCO2值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患者50例,年龄65~75岁,体重45~70kg,随机均分为两组,L组,术中通过调... 目的探讨术中维持不同的PETCO2值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患者50例,年龄65~75岁,体重45~70kg,随机均分为两组,L组,术中通过调控呼吸参数维持气腹后PETCO2在35-39mmHg;H组,维持PETCO2在40~45mmHg,每组25例。记录气腹前5min(T0)、气腹后5min(T1)、15min(T2)、30min(T3)的PETC02及VT、RR、气道峰压(Ppeak),同时于T0~T3时分别采集桡动脉血及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02)和脑氧摄取率(CERO2)。于术前1d及术后3d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测(MMSE)、数字广度(顺、逆)、数字符号、循迹连线、词汇流畅性和单词辨认测试。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Ppeak明显升高,Da-jvO2、CERO2明显降低;T1~T3时L组VT、RR明显增快,T2、T3时PETCO2、PaCO2明显升高;T2、T3时H组RR明显增快,T1~T3时PETCO2、PaCO2明显升高(P〈0.05)。与H组比较,L组T2~T3时VT明显升高RR明显增快,T2、T3时Ppeak明显升高,T1~T3时PETCO2、PaCO2明显降低,T3时Da-jvO2、CERO2明显升高(P〉0.05)。与H组比较,L组术后3d单词辨认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3d两组MMSE、数字广度(逆)、数字符号、明显降低循迹连线明显升高,L组数字广度(顺)、词汇流畅性单词辨认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中调控PETCO2在40~45mmHg可减轻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短时字词记忆能力损害,改善POCD,且术中呼吸参数调整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腹腔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相互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燕 代志刚 张示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为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u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ug/kg.min微电脑泵输注,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 为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u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ug/kg.min微电脑泵输注,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12次/分,氧流量1.5~2.0L/min。开颅后调节潮气量,使PetCO2分别为25mmHg(T1)、30mmHg(T2)、38mmHg(T3),并维持30min后采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生化各指标。在抽取动脉血标本时,需要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在99%~100%,各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15%。得出3组间pH、PaCO2和总二氧化碳(TCO2)差异显著,而PaCO2与PetCO2之差(Pa—etCO2),HCO3^-,BE以及Na^+、K^+值无组间差异,这表明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PetCO2是反映PaCO2变化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喉罩拔除时机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骆丽慧 谭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1,共3页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自主呼吸恢复后,于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值拔除喉罩时患儿的气道及其他不良反应,探讨安全拔除喉罩时的PETCO2值。方法:纳入12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40组,于PETCO240mmHg时拔除喉罩;45组,于PETCO245mmHg时拔...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自主呼吸恢复后,于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值拔除喉罩时患儿的气道及其他不良反应,探讨安全拔除喉罩时的PETCO2值。方法:纳入12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40组,于PETCO240mmHg时拔除喉罩;45组,于PETCO245mmHg时拔除喉罩;50组,于PETCO250mmHg时拔除喉罩。每组各40例患儿。记录拔除喉罩前和拔除喉罩后即刻的血压和心率。同时观察拔除喉罩即刻及其后10min之内患儿是否有下颌松弛情况,及有无呛咳、咬管、屏气、喉痉挛等气道反应表现;有无低氧血症(SpO2<90%)。结果:50组下颌松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0组与45组(P<0.05)。40组患儿呛咳发生率(9.09%)明显高于45组和50组(均为0%,P<0.05)。40组及45组患儿咬管、屏气及体动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50组(P<0.05)。3组间喉痉挛发生率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喉罩全麻后,当PETCO2为50mmHg时拔除喉罩呛咳、咬管、屏气、体动、喉痉挛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能较平稳地拔除喉罩;且拔除喉罩后仅有少数患儿出现轻度的气道不通畅情况,轻偏头部或轻托下颌可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小儿 喉罩 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位点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云 汪小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80-681,共2页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监测 位点 气管导管 测定结果 螺纹管 连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氟醚对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正年 惠宁宁 张国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观测吸入不同浓度的地氟醚对普通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PETCO2 )测定的影响。方法  15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 ,用一台可同时测定PETCO2 和地氟醚的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ultima和一台单纯测定PETCO2 的普通红外... 目的 观测吸入不同浓度的地氟醚对普通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PETCO2 )测定的影响。方法  15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 ,用一台可同时测定PETCO2 和地氟醚的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ultima和一台单纯测定PETCO2 的普通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Ⅱ同时监测PETCO2 。结果 在使用地氟醚后 ,Capnomac ultima测定得的PETCO2 明显低于Capnomac Ⅱ测定得的PETCO2 ,其差异随着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升高而加大 (直线相关 y =0 6 2 + 0 73,r =0 83,P <0 0 1) ,而关闭Capnomac ultima地氟醚浓度测定 (忽略其存在 )后测定得的PETCO2 则和Cardiocap Ⅱ测定得的PETCO2 完全相关 ( y =1 16 χ - 4 1,r=0 97,P <0 0 1)。 结论 地氟醚干扰普通红外线分光测定仪对PETCO2 的测定 ,随着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升高 ,所测得的PE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呼气末二氧化碳 浓度 红外分光吸收测定法 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肺复苏及预后评估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伟 林文风 +1 位作者 张洪辉 程宝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_(ET)CO_(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_(ET)CO_(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_(ET)CO_(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_(ET)CO_(2)预测RO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2,95%CI:0.955~1.000),P_(ET)CO_(2)最佳截断值为16.5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和96.7%,约登指数0.904。ROSC后7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5 min及之后各时间节点的P_(E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20 min时P_(ET)CO_(2)值预测ROSC后7 d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82,95%CI:0.739~1.000),最佳截断值为30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3.3%,约登指数0.667;ROSC后28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的各时间节点的P_(E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50 min时P_(ET)CO_(2)值预测ROSC后28 d生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3,95%CI:0.764~1.000),最佳截断值为27.5 mmHg,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3%,约登指数0.733。结论 呼气末P_(ET)CO_(2)能够指导急诊护理人员评价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并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质量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小儿区域麻醉中的应用
16
作者 魏忠友 蔡英蔚 唐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702-702,共1页
本文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在小儿区域麻醉应用的可行性,现就30例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 监测 小儿 区域麻醉 应用 监测 阿托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动脉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昭燕 叶靖 +1 位作者 赵振龙 秦再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4-1837,共4页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平均动脉压(MAP)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 42例行右肺叶部分切除术需OLV患者,按OLV 20 min后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平均动脉压(MAP)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 42例行右肺叶部分切除术需OLV患者,按OLV 20 min后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30%为B组(20例)。分别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LV)20 min(T1),OLV 20 min(T2),B组复压后30 min(T3),恢复TLV20 min(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肺内分流(Qs/Qt)。结果 A组患者的Pet CO2与Pa CO2在OLV与TLV时均密切相关(P<0.05);B组在T2时[(Pa-et)CO2]较A组增大,但Pet CO2与Pa CO2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T2时期Qs/Qt高于A组(P<0.05);在观察时间内,OLV期[(Pa-et)CO2]与(Qs/Qt)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OLV期间血压正常时Pet CO2可反映Pa CO2的动态变化;低血压时[(Pa-et)CO2]增大,Pet CO2与Pa CO2相关性低于血压正常时,此时Pet CO2可能不能准确反映Pa CO2的变化,需进一步行血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全麻拔管后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代恒茂 明伟 +3 位作者 周志强 陈罡 刘尚昆 余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全身麻醉拔管后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苏醒室观察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常规单孔鼻导管吸氧3 ...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全身麻醉拔管后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苏醒室观察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常规单孔鼻导管吸氧3 L/min并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和波形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低氧血症发生情况、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暂停检出率、面罩加压给氧率和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低氧血症程度、面罩加压给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麻醉后苏醒期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发现呼吸暂停、高碳酸血症等呼吸异常事件,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苏醒的安全性,缩短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苏醒期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低氧血症 呼吸暂停 高碳酸血症 苏醒时间 麻醉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藏瑞 张艳 温亚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监测在指导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ICU就诊的44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 目的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监测在指导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ICU就诊的44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单号、对号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方式进行胃管置入,干预组在PETCO2监测下进行胃管置入,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4例患者均完成留置胃管操作。干预组留置胃管耗时[(4.87±1.03) min]比对照组[(7.22±2.51)min]短(P<0.05),干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63.64%)比对照组(50.00%)高。干预组患者在插胃管过程中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波动值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4.55%,13.64%)低于对照组(31.82%,45.45%)(P<0.05)。结论 :在PETCO2监测下对昏迷患者进行胃管的置入,不仅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还能及时有效地判断胃管位置,从而指导护士插管,提高效率,减少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监测 昏迷患者 留置胃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月 章慧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1-572,共2页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可导致心脏收缩和泵血能力减弱甚至停止,进而引发人体循环系统阻滞,使机体缺血缺氧从而造成生命危险。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若不能及时采取救治措施,4~6min后即会对大脑和重要器官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心肺复...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可导致心脏收缩和泵血能力减弱甚至停止,进而引发人体循环系统阻滞,使机体缺血缺氧从而造成生命危险。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若不能及时采取救治措施,4~6min后即会对大脑和重要器官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对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68例心搏骤停患经心肺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