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呼兰河传》:遥望故乡的生命绝唱 |
宋剑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
2
|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形式 |
程振兴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7
|
|
|
3
|
《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 |
付艳丽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4
|
《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 |
杨迎平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5
|
|
|
5
|
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谈《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 |
安文婧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
6
|
从《〈呼兰河传〉序》看茅盾对萧红的误读 |
杨迎平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7
|
以人物的群体形象表现民俗社会的真实面貌——论《呼兰河传》的人物塑造 |
李莉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
8
|
规范翻译视野下的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英译策略 |
李薇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9
|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功能 |
陈嫣婧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
10
|
《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 |
李采章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
11
|
从《呼兰河传》看肖红的创作主题 |
周成璐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
12
|
《呼兰河传》的生命悲剧意识 |
张芙鸣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2 |
3
|
|
|
13
|
《呼兰河传》的叙事学研究 |
秦林芳
|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2
|
|
|
14
|
《呼兰河传》与《果园城记》合论 |
邹午蓉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
15
|
《呼兰河传》价值及其它 |
成果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
16
|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 |
郭志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
17
|
萧红《呼兰河传》部分版本书影一览 |
章海宁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2
|
|
|
18
|
读察文章疑惑 读出人生苦乐——《〈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
吕婷婷
张广武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9
|
《呼兰河传》中人性美之浅见 |
韩荣荣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
20
|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质 |
明钊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