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兰河传》:遥望故乡的生命绝唱 被引量:9
1
作者 宋剑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呼兰河传》所讲述的是一个怀念故乡的凄惨故事。萧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记忆起了呼兰小城的清晰印象,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风俗、每一个人物,都令她挥之不去、倍感亲切。故乡的"扎彩铺",是她精神葬礼的预设场面;故乡&qu... 《呼兰河传》所讲述的是一个怀念故乡的凄惨故事。萧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记忆起了呼兰小城的清晰印象,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风俗、每一个人物,都令她挥之不去、倍感亲切。故乡的"扎彩铺",是她精神葬礼的预设场面;故乡"鬼节"的祭祀活动,是她魂归故里的招魂仪式;故乡的"后花园",是她来世再生的最后希望。《呼兰河传》已不再是一味地去批判故乡的愚昧落后,而是尽情宣泄着作者想要"回家"的强烈愿望;因此"想家"与"回家"的孤独意识,才是《呼兰河传》的创作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小城记忆 故乡叙事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形式 被引量:7
2
作者 程振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4-68,共5页
探讨了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空间形式的创造对于传统小说诗学的突破。作为一部典型的空间形式小说,其主旨并非"追寻失去的时间";分析了整一的空间情境、并置的空间结构、时间流动的中止是其空间形式建构的主要体现,并因此使... 探讨了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空间形式的创造对于传统小说诗学的突破。作为一部典型的空间形式小说,其主旨并非"追寻失去的时间";分析了整一的空间情境、并置的空间结构、时间流动的中止是其空间形式建构的主要体现,并因此使得《呼兰河传》具有了现代品格,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空间形式 小说诗学 现代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付艳丽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X期127-128,共2页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民俗 英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迎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0-46,共7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它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些长处,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可谓融汇各种文体艺术。《呼兰河传》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这些陌生化叙述,使读者...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它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些长处,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可谓融汇各种文体艺术。《呼兰河传》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这些陌生化叙述,使读者对呼兰河小城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国民惰性产生惊讶和好奇心。萧红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真实地表现了呼兰河人的生活,但她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她在《呼兰河传》中运用夸张、象征和反讽手法,创造了超现实的现实主义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戏剧性 诗化 散文化 电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谈《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 被引量:4
5
作者 安文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X期79-80,共2页
民俗是一个国家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是广大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要想对民俗进行恰当的翻译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萧红创作了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其中就有非常多关于东北地区民俗风情的描写... 民俗是一个国家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是广大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要想对民俗进行恰当的翻译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萧红创作了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其中就有非常多关于东北地区民俗风情的描写,这部作品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也拥有这非常庞大的读者群体,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到这部优秀的作品,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了英文,下面笔者将以葛浩文的《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具体分析其中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相关方法,并且就其翻译提出相关的意见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民俗翻译 葛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呼兰河传〉序》看茅盾对萧红的误读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迎平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2,108,共6页
茅盾的《〈呼兰河传〉序》一直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萧红研究,当我重新解读萧红,发现茅盾在思想上、情绪上、艺术上对萧红都有所误读。在思想上,萧红不仅仅局限于阶级的抒写,她还继承鲁迅的传统,表现人类的愚昧,国民的劣根性;在情绪上,她... 茅盾的《〈呼兰河传〉序》一直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萧红研究,当我重新解读萧红,发现茅盾在思想上、情绪上、艺术上对萧红都有所误读。在思想上,萧红不仅仅局限于阶级的抒写,她还继承鲁迅的传统,表现人类的愚昧,国民的劣根性;在情绪上,她并不像茅盾说的那么过分的"感到苦闷焦躁",她是以宁静的心情创作了她的优秀的小说《呼兰河传》。从艺术上看,《呼兰河传》汇合了多种文体,特别是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一部奇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萧红 呼兰河传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物的群体形象表现民俗社会的真实面貌——论《呼兰河传》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95-97,共3页
从“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重新审现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认为该小说所展示的 2 0世纪初的呼兰城 ,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 ;指出小说以大量群体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呼兰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 ,并展示了该民俗社会共性... 从“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重新审现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认为该小说所展示的 2 0世纪初的呼兰城 ,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 ;指出小说以大量群体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呼兰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 ,并展示了该民俗社会共性扼制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民俗社会 群体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翻译视野下的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英译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X期69-70,共2页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作为一个能够直观反映东北民俗文化的代表小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欢迎,并被翻译成为多种语种广为流传。此次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英译策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站在规范翻译视野下,对该...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作为一个能够直观反映东北民俗文化的代表小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欢迎,并被翻译成为多种语种广为流传。此次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英译策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站在规范翻译视野下,对该小说的英译策略进行具体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展开该研究之后,能够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乡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确保英译策略能够与原著表现出的价值观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翻译视野 萧红 呼兰河传 英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功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嫣婧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03,124,共10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叙事形态,它表现在文本结构、叙事策略及话语等方面。小说对文本时空关系采用了特殊的处理方式,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回溯性”叙事的某些功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空间叙事形式上的独特性,由此... 萧红的《呼兰河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叙事形态,它表现在文本结构、叙事策略及话语等方面。小说对文本时空关系采用了特殊的处理方式,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回溯性”叙事的某些功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空间叙事形式上的独特性,由此折射出作者在面对故乡时复杂的心理。这种叙事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处理个体与故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空间叙事 叙述视角 文化记忆 回溯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采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叙事策略 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 叙述者 意象 生活质量 文化意味 社会结构 幽默与讽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呼兰河传》看肖红的创作主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成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6-71,共6页
肖红的《呼兰河传》在四十年代初发表后,文学评论界对它的评价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说这是肖红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由于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也有甚者说《呼兰河传》是一大退步之作,是文学上的败笔,并... 肖红的《呼兰河传》在四十年代初发表后,文学评论界对它的评价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说这是肖红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由于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也有甚者说《呼兰河传》是一大退步之作,是文学上的败笔,并且说作者完全脱离群众和斗争。而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是茅盾先生的评价,但茅盾先生在赞美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之后也指出:“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肖红 文学评论 作者 四十年代 人民生活 日本帝国主义 大时代 现实生活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生命悲剧意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芙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6期82-84,共3页
读《呼兰河传》,心里静静地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水潺潺,凄婉悠长。在这里,生亦悲,死亦悲。死,不知其惨然;生。不知其乐然。一切都麻木了。女作家萧红用她那双纤细的手把那怡然自得下令人发指的悲剧意识谱成了呼兰河边一首歌——一曲生... 读《呼兰河传》,心里静静地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水潺潺,凄婉悠长。在这里,生亦悲,死亦悲。死,不知其惨然;生。不知其乐然。一切都麻木了。女作家萧红用她那双纤细的手把那怡然自得下令人发指的悲剧意识谱成了呼兰河边一首歌——一曲生命的挽歌。《呼兰河传》生与死的悲剧意识源于萧红的人生悲剧体验。1942年,年仅32岁的萧红被战争的灾难、婚姻的不幸、生活的漂泊,疾病的折磨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生命悲剧意识 悲剧体验 生与死 女作家 人生悲剧 审美感知 婚姻 悲剧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叙事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秦林芳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叙事性作品的创作中,叙述角度是作家切入生活的口子,它往往代表着作家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特殊方式,常常内在地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形态。因此,从作品固有的叙述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与阐释作品,这对于把握作家特有的创作思路是至关重要... 在叙事性作品的创作中,叙述角度是作家切入生活的口子,它往往代表着作家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特殊方式,常常内在地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形态。因此,从作品固有的叙述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与阐释作品,这对于把握作家特有的创作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呼兰河传》作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这部叙事作品的作者和叙述者作一必要的区分。以往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不是否定小说中叙述者的存在,就是把叙述者和作者简单地等同起来。特别是对于第一人称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呼兰河传 叙述角度 叙事角度 理解作品 第一人称 叙事作品 视点 萧红 叙述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与《果园城记》合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午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76-182,共7页
他们素昧平生、未曾谋面,一个来自荆天棘地的东北平原,一个生予偏僻闭塞的中原大野。把他们——萧红和师陀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意外。然而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时期,几乎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描写一个小城... 他们素昧平生、未曾谋面,一个来自荆天棘地的东北平原,一个生予偏僻闭塞的中原大野。把他们——萧红和师陀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意外。然而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时期,几乎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描写一个小城的小说——《呼兰河传》和《果园城记》,两部小说有着饶有趣味的共同之处。这一事实引起了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考察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城记》 呼兰河传 东北平原 小说 师陀 萧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价值及其它 被引量:1
15
作者 成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9-93,共5页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习惯势力 乡土风俗 祖父 小说 创作个性 风俗习惯 乡土人情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志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7-52,共6页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郭志刚一、《呼兰河传》──女儿对母亲的素描该作1941年5月首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是散文体小说,也是真正得自生活的小说,功力非同一般。这是因为,没有生活固然写不出这样的小说,而没有对呼兰河...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郭志刚一、《呼兰河传》──女儿对母亲的素描该作1941年5月首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是散文体小说,也是真正得自生活的小说,功力非同一般。这是因为,没有生活固然写不出这样的小说,而没有对呼兰河土地和人民的一片深情,也写不出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儒家文化 散文体小说 萧红 十字街 “爱” “梦” 现代作家 清心寡欲 道德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部分版本书影一览 被引量:2
17
作者 章海宁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5期107-111,共5页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校订 金庸 萧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察文章疑惑 读出人生苦乐——《〈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18
作者 吕婷婷 张广武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0-52,共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带领学生感受文中“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疑是必需的: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带领学生感受文中“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疑是必需的: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作者写作本文时乐吗?“我”的童年真的很“乐”吗?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节选 人生 文章 初中语文教材 童年生活 读书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中人性美之浅见
19
作者 韩荣荣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X期51-52,共2页
新文化运动以来,孩童成为许多作家寄托美好愿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载体。萧红的作品中也有这种现象,她在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下塑造了一个个孩童的形象,就是为了通过表现孩童困难的生活,唤起人们对其的关注。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萧... 新文化运动以来,孩童成为许多作家寄托美好愿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载体。萧红的作品中也有这种现象,她在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下塑造了一个个孩童的形象,就是为了通过表现孩童困难的生活,唤起人们对其的关注。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从孩童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悲凉,激发了读者对作品中女性的同情与理解,也使读者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人性美 体小说 童年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质
20
作者 明钊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5期18-18,共1页
《萧红评传》的作者葛浩文博士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此言诚哉不谬。一、该“传”虽写人物,却无主角;虽也叙事,却没主轴;全书是一整体,但七章均可独立……这其中的奥秘,正在于是用“呼兰河”作全... 《萧红评传》的作者葛浩文博士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此言诚哉不谬。一、该“传”虽写人物,却无主角;虽也叙事,却没主轴;全书是一整体,但七章均可独立……这其中的奥秘,正在于是用“呼兰河”作全书的主角和主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艺术特质 萧红 小说 主轴 文坛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