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热水成矿系统中的流体端员与混合过程:来自白银厂和呷村VMS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32
1
作者 侯增谦 李荫清 +1 位作者 张绮玲 曲晓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古今海底热液流体系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正确识别流体系统中不同来源的流体端员及其混合-分离过程,是深刻理解海底流体系统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成因的关键。本文选择了我国境内两个典型的VMS矿床:甘肃白银厂矿床和四... 古今海底热液流体系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正确识别流体系统中不同来源的流体端员及其混合-分离过程,是深刻理解海底流体系统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成因的关键。本文选择了我国境内两个典型的VMS矿床:甘肃白银厂矿床和四川呷村矿床,分别对上部块状矿带和下部脉状-网脉状矿带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表明,海底热液成矿流体系统是一个富集CO_2和CH_4的NaCl-H_2O流体系统。在此系统中,至少已鉴别出5种端员流体,即(1)低温 (<150℃)高盐度(>12wt%NaCl)卤水;(2)高温(>320℃)高盐度(>14.5wt%NaCl)流体和(3)高温(>350℃)中盐度(10~16wt%Nacl)富气流体,以及(4)低温(~100℃)低盐度(2~5wt%NaCl)流体和(5)中温低盐度流体,它们构成了3个相互分离的温度-盐度演变趋势或混合途径。)低温高盐度卤水封存于卤水池中,在呷村矿床,卤水池发育在海底凹陷盆地热液区内,在白银厂矿床,卤水池则发育在海底之下的多孔火山碎屑岩单元及穿透性断裂破碎带内。高温高盐度流体和高温中盐度富气流体均来自矿区下部浅位岩浆房,前者以液态富金属H_2O流体为主,通常与冷海水发生混合;后者以富CO_2和CH_4的气体为主,高温(>450℃)下呈相对独立的气流存在,至到250~260℃才作为液相混入成矿热液流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MS矿床 海底流体系统 流体包裹体 流体混合 白银厂矿床 呷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解析重建的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党院 陈懋弘 +6 位作者 毛景文 薛志强 李义邦 辛天贵 王康 高扬 吴学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7-1092,共16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呷村矿床在印支期形成之后,遭受到燕山期弧-陆碰撞造山的强烈改造,导致矿区地层直立并倒转,并在能干性弱的流纹质火山岩中普遍发生层内韧性剪切变形,使原先近于垂直层状矿体和喷气沉积岩的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被构造置换为紧闭褶皱状、无根褶皱状、透镜体状,并近于平行于上部层状矿体。构造恢复表明,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原始三维形态为不整合的筒状或漏斗状,与上部层状矿体组成典型的"下筒上层"的"双层结构"。根据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在构造恢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呷村VHMS矿床的双通道夹卤水池的矿床模型。该模型对矿区外围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韧性剪切变形 构造置换 VHMS 矿床模型 银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