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
1
作者 郭志有 赵晓冬 解红梅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1期20-31,共12页
该文收集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长性能相关数据,主要是肉种鸡体重、周采食量和周料重比,分析生产性能差异性,结果表明:限饲模式下,祖代肉种鸡各系的生产均变慢。在种公鸡体重变化方面,C系种公鸡前5周快于A系种公鸡,自第6周... 该文收集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长性能相关数据,主要是肉种鸡体重、周采食量和周料重比,分析生产性能差异性,结果表明:限饲模式下,祖代肉种鸡各系的生产均变慢。在种公鸡体重变化方面,C系种公鸡前5周快于A系种公鸡,自第6周起A系种公鸡周增重高于C系种公鸡,在养殖的第9周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至最小,随后完成体重反超,第26周时A系种公鸡比C系种公鸡体重要重140 g。在种公鸡采食量方面,A系种公鸡的总采食量比C系种公鸡的总采食量约少575 g。在种母鸡体重变化方面,整个育雏育成期,B系种母鸡的体重均大于D系种母鸡,第26周时B系种母鸡比D系种母鸡体重要重459 g。在种母鸡采食量方面,B系种母鸡总采食量比D系种母鸡多约1500 g。在料重比变化方面,不同品系肉种鸡随肉种鸡限饲模式变化和种鸡体重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又增大的趋势。结论:肉种鸡体重增加表现为:A系种公鸡>C系种公鸡>B系种母鸡>D系种母鸡,在总采食量方面:C系种公鸡>A系种公鸡>B系种母鸡>D系种母鸡,在全程料重比方面:D系种母鸡>B系种母鸡≈C系种公鸡>A系种公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 不同限饲模式 生产性能 周增重 周采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6期总目次 被引量:1
2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9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关键词 教育科学 劳伦斯·克雷明 目次 教学观 当代大学生 张家 周采 国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喜福会》需三思
3
作者 娜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5-35,共1页
93年9月以来在美国上映好评如潮的华裔题材影片《喜福会》,系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则是以《点心》、《一碗茶》闻名的王颖,演员方面更有卢燕、周采芹、邬君梅等演技派精英。据悉票房已逾3000万美元,在... 93年9月以来在美国上映好评如潮的华裔题材影片《喜福会》,系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则是以《点心》、《一碗茶》闻名的王颖,演员方面更有卢燕、周采芹、邬君梅等演技派精英。据悉票房已逾3000万美元,在第66届奥斯卡奖竞逐中亦可能获得几项提名。 然而,这部受老外欢迎的影片,却有一些海外文化界人士认为是“对中国人性的诋毁”,“出卖了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奥斯卡奖 好评如潮 邬君梅 华裔女作家 谭恩美 畅销小说 文化界人士 王颖 周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板蓝根的采收与加工
4
作者 朱平 《农村实用技术》 2017年第2期55-56,共2页
1采收时间1.1叶子的采收时间春播板蓝根,在采收根前,可收割2-3次叶子。第一次"芒种"前后,6月上旬至中旬,苗高在25cm左右,苗茬2-3cm,以利新叶再生;第二次采叶在8月中旬,"立秋"前后采收,留茬3-4cm;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霜降"前后,1... 1采收时间1.1叶子的采收时间春播板蓝根,在采收根前,可收割2-3次叶子。第一次"芒种"前后,6月上旬至中旬,苗高在25cm左右,苗茬2-3cm,以利新叶再生;第二次采叶在8月中旬,"立秋"前后采收,留茬3-4cm;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霜降"前后,10月中旬采收。以第一次采收的叶子质量最佳。1.2根的采挖时间一般应在霜期来临前l周采挖,也就是"霜降"后1周,10月中旬或下旬,在第三次采叶的2周后即可采挖其根。在有的地区,于11月底至12月初采挖,认为11月底至12月初采挖的含量最高,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方法 叶再生 质量最佳 周采 采叶 留茬 最后一次 仓储条件 根条 产地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constant contaminant source by 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sensors
5
作者 蔡浩 李先庭 +2 位作者 孔令娟 马晓钧 邵晓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593-599,共7页
For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contaminant indoors, source identification is critic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response measures. A method which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position, emission rate, and relea... For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contaminant indoors, source identification is critic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response measures. A method which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position, emission rate, and release time of a single constant contaminant source by using real sensors was presented. The method was numerically demonstrated and validated by a case study of contaminant release in a three-dimensional office. The effects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s and total sampling period of sensor on the performance of source identification were thoroughly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s can be mitigated by extending the total sampling period. For reaching a desirable accuracy of source identification, the total sampling period should exceed a certain threshold,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by repeatedly running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tmtil the results tend to be stable. The method presented can contribute to develop an onsite source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protecting occupants from indoor rel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identification contaminant source indoor environmen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ir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