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荀子的应对之道——论荀子哲学体系对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1
作者
李友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0,166,167,共14页
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
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援法入礼弱化宗法伦理、以性朴欲趋恶导向制度建设、圣王合一尊君王权威四个方面建构起了适应和助推周秦之变的哲学体系。从荀子到韩非之间的这种弱私门、张公室、强君权的思维理路,既是战国时期家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难以调和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前在思想领域发出的有力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变
天人相分
援法入礼
性朴欲趋恶
圣王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韩非“虚静无为”思想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友广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7,共8页
面对周秦之变的时代变局,就儒、道、法三家的应对之方而言,无为而治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都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不同,法家的“虚静无为”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道家的形上超越意味,为客观性的法...
面对周秦之变的时代变局,就儒、道、法三家的应对之方而言,无为而治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都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不同,法家的“虚静无为”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道家的形上超越意味,为客观性的法术、权谋化的无为奠定了基础。在法家看来,君主要想真正做到维护自己的至尊权力与地位,就必须巧妙地处理好与臣下之间的关系。韩非“虚静无为”命题的提出,是在尊君集权的指归下,对如何防臣禁奸和维护君主形象的一次综合性理论探讨。这种理论探讨,主观上是为君主在与臣下的政治博弈中增添更多砝码,客观上则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变
虚静无为
反智巧
权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若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8,共14页
秦至清的中国社会虽也曾陵谷沧桑,却与此前的周代迥然有别。秦以后的社会规范为"法",周代的社会规范为"礼"。因此探索秦至清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结构的锁钥即是周秦之变。礼是以共同意志纳上下于一体来建构国家权力,...
秦至清的中国社会虽也曾陵谷沧桑,却与此前的周代迥然有别。秦以后的社会规范为"法",周代的社会规范为"礼"。因此探索秦至清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结构的锁钥即是周秦之变。礼是以共同意志纳上下于一体来建构国家权力,于是礼法之别即在于强制力的有无。强制力以违背意志为前提,必须有被违背的意志之外的另一意志存在,并由该意志来执行对于被违背意志之违背。而且该意志还必须同时掌握强制力。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只能是君主,亦即"君生法"。这一新的人为社会规范必须将整个社会重新组织,承担这一重任的政治制度便是郡县制。作为法之保障的强制力由军队提供,因而保障君主对于国家武力的独占与独制的军爵制便成为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关键。由此,皇权得以直接支配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平民组成的军队确保了专制权力下的全民身份平等,流官制使得官吏的权力来源不再是自己的宗族祖先而是君主授权。由此,最高权力与个体臣民之间的一切中间力量被扫荡殆尽,从而缔造出一个强大到极点的君主,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个个沉默到极点的奴仆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制
社会形态
法
周秦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荀子的应对之道——论荀子哲学体系对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1
作者
李友广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0,166,167,共14页
文摘
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援法入礼弱化宗法伦理、以性朴欲趋恶导向制度建设、圣王合一尊君王权威四个方面建构起了适应和助推周秦之变的哲学体系。从荀子到韩非之间的这种弱私门、张公室、强君权的思维理路,既是战国时期家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难以调和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前在思想领域发出的有力先声。
关键词
周秦之变
天人相分
援法入礼
性朴欲趋恶
圣王合一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韩非“虚静无为”思想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友广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7,共8页
文摘
面对周秦之变的时代变局,就儒、道、法三家的应对之方而言,无为而治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都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不同,法家的“虚静无为”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道家的形上超越意味,为客观性的法术、权谋化的无为奠定了基础。在法家看来,君主要想真正做到维护自己的至尊权力与地位,就必须巧妙地处理好与臣下之间的关系。韩非“虚静无为”命题的提出,是在尊君集权的指归下,对如何防臣禁奸和维护君主形象的一次综合性理论探讨。这种理论探讨,主观上是为君主在与臣下的政治博弈中增添更多砝码,客观上则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周秦之变
虚静无为
反智巧
权谋化
分类号
B226.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若晖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8,共14页
文摘
秦至清的中国社会虽也曾陵谷沧桑,却与此前的周代迥然有别。秦以后的社会规范为"法",周代的社会规范为"礼"。因此探索秦至清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结构的锁钥即是周秦之变。礼是以共同意志纳上下于一体来建构国家权力,于是礼法之别即在于强制力的有无。强制力以违背意志为前提,必须有被违背的意志之外的另一意志存在,并由该意志来执行对于被违背意志之违背。而且该意志还必须同时掌握强制力。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只能是君主,亦即"君生法"。这一新的人为社会规范必须将整个社会重新组织,承担这一重任的政治制度便是郡县制。作为法之保障的强制力由军队提供,因而保障君主对于国家武力的独占与独制的军爵制便成为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关键。由此,皇权得以直接支配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平民组成的军队确保了专制权力下的全民身份平等,流官制使得官吏的权力来源不再是自己的宗族祖先而是君主授权。由此,最高权力与个体臣民之间的一切中间力量被扫荡殆尽,从而缔造出一个强大到极点的君主,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个个沉默到极点的奴仆化个体。
关键词
郡县制
社会形态
法
周秦之变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荀子的应对之道——论荀子哲学体系对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李友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韩非“虚静无为”思想
李友广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李若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