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免投捞周期性注水技术研制及应用
1
作者 李越 董社霞 +3 位作者 曾奇灯 张成君 王天慧 王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86-91,共6页
渤中25-1油田X井上返补孔后分两层注水,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分层注入压力差达18 MPa,其次调换层位应用钢丝或连续油管作业周期长、费用高。为解决以上难题,应用一种新型免投捞周期性注水技术,采用地面液压控制调节井下注水层位和注水量... 渤中25-1油田X井上返补孔后分两层注水,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分层注入压力差达18 MPa,其次调换层位应用钢丝或连续油管作业周期长、费用高。为解决以上难题,应用一种新型免投捞周期性注水技术,采用地面液压控制调节井下注水层位和注水量的办法,配套防砂管柱和注水管柱优化设计,代替反复钢丝作业。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了大压差分层注水作业安全,并100%的节省钢丝调配作业时间及作业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周期性注水 流量阀 密封 地面控制 现场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410长6油藏周期性注水效果评价
2
作者 王文刚 肖博文 +2 位作者 熊志明 毕银旗 马宏强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3年第6期15-19,共5页
周期性注水是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毛细管力和油藏流体弹性力的驱油机理,改变油水平面及纵向渗流方向,降低高渗透层含水饱和度,从而可改善注水井剖面吸水状况,减缓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高油... 周期性注水是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毛细管力和油藏流体弹性力的驱油机理,改变油水平面及纵向渗流方向,降低高渗透层含水饱和度,从而可改善注水井剖面吸水状况,减缓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注水 非均质性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井网周期性交替注水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勇 赵丽敏 +5 位作者 王舒 孙亮 张文旗 杨阳 胡丹丹 陈一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6-994,共9页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水平井线性正对注采井网注采流线方向单一导致的采油井含水率高、原油采出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调整注采策略将水平井线性正对井网改为周期性交替注水井网以提高采收率,包括视反七点法井网交替注水、视五点法...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水平井线性正对注采井网注采流线方向单一导致的采油井含水率高、原油采出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调整注采策略将水平井线性正对井网改为周期性交替注水井网以提高采收率,包括视反七点法井网交替注水、视五点法井网交替注水和周期性差异化交替注水。3种交替注水方式均改变了线性正对井网注采流动及驱替方向,且同一区域在同一个注采周期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注水流线驱替,显著提高了注水波及体积并有效动用剩余油,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3种井网交替注水试验在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基于该油田最优交替井网型式优化注采参数,使试验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油最高增加23.84m3,含水率最高降低18%;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交替井网的注采对应关系,使交替后注采井跟端距离较远,从而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图12表2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水平井井网 周期性交替注水 驱替方向 提高采收率 中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注水可行性评价公式 被引量:7
4
作者 俞启泰 谢绪权 +1 位作者 罗洪 陈素珍 《河南石油》 2000年第5期32-34,61-62,共3页
根据周期注水的层内弹性-毛管力的交渗理论,采用地质模型和相应参数+数值模型+油藏工程+经济评价+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评价注水油田转为周期注水措施可行性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推导的基础是投入产出平衡的原则。公式全面... 根据周期注水的层内弹性-毛管力的交渗理论,采用地质模型和相应参数+数值模型+油藏工程+经济评价+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评价注水油田转为周期注水措施可行性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推导的基础是投入产出平衡的原则。公式全面地考虑了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4种因素:油藏参数;开发参数;周期注水参数和经济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注水 可行性 评价公式 水驱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店油田注水试验区微量物质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方鸿 刘春国 《油气井测试》 EI 2005年第5期71-72,共2页
姚店油田注水试验区王84井组微量物质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井间微裂缝和高渗条带是控制注入水快速突破的主要因素。在注水初期,微裂缝和高渗条带起主要驱油作用,注入水突破是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采用分层注... 姚店油田注水试验区王84井组微量物质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井间微裂缝和高渗条带是控制注入水快速突破的主要因素。在注水初期,微裂缝和高渗条带起主要驱油作用,注入水突破是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采用分层注水或周期性注水,可以进一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店油田 注水试验区 示踪剂 监测 油田注水 微量物质 示踪剂 试验区 监测技术 井间 应用 驱油效果 周期性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