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疾病行神经活检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费丽 杨小红 李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64-65,共2页
周围神经疾病(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疾病分类复杂,以往临床常由于对周围神经疾病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及缺乏明确的诊治手段而延误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周围神经疾病(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疾病分类复杂,以往临床常由于对周围神经疾病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及缺乏明确的诊治手段而延误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开展神经活检术以区别神经髓鞘损害和轴索损害,用以指导临床诊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疾病 活检术 护理 患者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诊治 轴索损害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治疗周围神经疾病48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伊红丽 刘鸿舒 《医药导报》 CAS 1999年第5期326-327,共2页
目的 :观察 β-七叶皂甙钠治疗周围神经疾病 48例疗效。方法 :β-七叶皂甙钠每次 10~ 2 0 mg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或 10 %葡萄糖溶液 ,iv,qd,10~ 14天为 1个疗程。结果 :经 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 97.9%以上。结论 :β-七叶皂甙钠对周... 目的 :观察 β-七叶皂甙钠治疗周围神经疾病 48例疗效。方法 :β-七叶皂甙钠每次 10~ 2 0 mg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或 10 %葡萄糖溶液 ,iv,qd,10~ 14天为 1个疗程。结果 :经 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 97.9%以上。结论 :β-七叶皂甙钠对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价格低廉 ,副作用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七叶皂甙钠 周围神经疾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测定在周围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正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5期205-208,共4页
对41例周围神经疾病进行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测定,阳性率为90.2%。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了定期复查,并发现了神经再生受阻,又经松解术后神经再生的正常,证明了强度-时间曲线的诊断价值及在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过程的应用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周围神经疾病 康复 强度 时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脊髓与周围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4
作者 王胜群 王赛 高忠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2-675,共4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细胞)技术是干细胞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特定转录因子,从而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未分化的多能细胞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获得的多能细胞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性...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细胞)技术是干细胞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特定转录因子,从而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未分化的多能细胞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获得的多能细胞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性能和多向分化能力。该技术在2008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干细胞 周围神经疾病 脊髓 胚胎干细胞 转录因子 分化能力 体细胞 I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在周围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吴菲 王卫卫 +1 位作者 李冲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0,共4页
MR T2 mapping可以通过测量组织T2值反映组织内水含量的变化,最早被应用于关节软骨和心肌病变的评估中。与传统的磁共振结构成像相比,它具有客观、精准、重复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它在外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T2 mapping... MR T2 mapping可以通过测量组织T2值反映组织内水含量的变化,最早被应用于关节软骨和心肌病变的评估中。与传统的磁共振结构成像相比,它具有客观、精准、重复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它在外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T2 mapping的基本成像原理、在正常周围神经以及在不同种类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疾病 周围神经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 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病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6
作者 宗云飞 董铁砚 鲍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脊髓电刺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调控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和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腹股沟疼痛、腰骶神经根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中广泛应用且疗效得到认可。本文对脊髓电刺激术基本原... 脊髓电刺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调控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和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腹股沟疼痛、腰骶神经根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中广泛应用且疗效得到认可。本文对脊髓电刺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进展展开综述,以促进脊髓电刺激术在周围神经病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 电刺激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贤兵 李芳 陈晓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808-2813,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情况及营养神经干预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检查,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72例)及无周围神经病变...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情况及营养神经干预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检查,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72例)及无周围神经病变组(48例)。周围神经病变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亚组36例和未干预亚组36例,干预亚组给予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3周。所有患者入组后随访12个月,每次随访时统计发病次数,完成肺功能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男性、吸烟率、年发病次数、CAT评分、mMRC级别、合并焦虑/抑郁比例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组高,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_1)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组低(P<0.05)。周围神经病变组有症状者年发病次数、CAT评分、mMRC级别、合并焦虑/抑郁比例、症状分级较无症状者高,FEV_1较无症状者低(P<0.05)。COPD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干预亚组与未干预亚组FEV_1、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治疗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及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FEV_1、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3、6、9、12个月干预亚组FEV_1较未干预亚组高,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较未干预亚组低(P<0.05)。干预亚组与未干预亚组不同时间点合并焦虑/抑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前、随访第1个月两组合并焦虑/抑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6、9、12个月干预亚组合并焦虑/抑郁比例低于未干预亚组(P<0.05);干预亚组随访第6个月合并焦虑/抑郁比例低于干预前和随访第1、3个月,随访第9、12个月合并焦虑/抑郁比例高于随访第6个月(P<0.003)。结论周围神经病变是COPD常见的合并症,与性别、吸烟、病情相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均有影响;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无症状,出现症状者多病情较重;营养神经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类似脑炎伴周围神经病变影像学表现1例
8
作者 陈钊 邱永康 +3 位作者 赵靖 杨琦 王荣福 康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8-1230,共3页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右足背屈无力、下肢感觉异常两年半余,加重1个月。既往行神经肌肉活检后诊断为炎症性神经损害,曾间断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激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多次反复,无其他特殊既往史。此次入院检查发现...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右足背屈无力、下肢感觉异常两年半余,加重1个月。既往行神经肌肉活检后诊断为炎症性神经损害,曾间断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激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多次反复,无其他特殊既往史。此次入院检查发现颅内病变,MRI示双侧脑实质多发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图1B);磁共振波谱示Cho峰升高,NAA峰降低,Lac峰升高,Lip峰不高,结合MRI考虑免疫性脑炎或血管炎可能。腰骶丛MRI未见增厚和异常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笑气滥用致周围神经损害二例
9
作者 董美学 胡玲 李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69,共5页
例1男性,26岁,主因渐进性四肢乏力10天,于2022年5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以下肢为著,伴行走不稳、双下肢麻木,上肢无法长时间持物,便秘、小便正常,当地医院考虑周围神经损害,予甲钴胺0.50 mg/d静脉滴注对症治... 例1男性,26岁,主因渐进性四肢乏力10天,于2022年5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以下肢为著,伴行走不稳、双下肢麻木,上肢无法长时间持物,便秘、小便正常,当地医院考虑周围神经损害,予甲钴胺0.50 mg/d静脉滴注对症治疗3天,症状无缓解,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周围神经病”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尚可。患者3个月前开始吸食笑气,每日约10罐(7.50 g/罐);吸烟10年,约20支/d;双下肢阵发性抽搐5年,未予重视;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3℃,心率7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6/7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10
作者 梅文丽 李六一 +1 位作者 冯淑艳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 总结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为Morvan综合征5例、Issacs综合征4例、痉挛-束颤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为肌颤搐10例、自... 目的 总结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为Morvan综合征5例、Issacs综合征4例、痉挛-束颤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为肌颤搐10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7例、肢体无力7例、感觉障碍6例、痉挛和肌肉僵硬2例;5例自身抗体阳性;2例MRI异常,分别位于脑干、左侧枕叶和右侧丘脑;10例肌电图异常,表现为F波后发放电位10例、异常自发运动单位电位10例、束颤电位10例、肌颤搐电位8例、神经性肌强直电位3例;3例仅行对症治疗,7例行对症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1例失访,5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死亡。结论 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神经电生理检出后发放电位可能是诊断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肌纤维颤搐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新嘉 何国芬 +1 位作者 李贵民 张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3-234,共2页
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1王新嘉何国芬2克明3李贵民3张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太原030001)周围神经组织的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有关[1],最近发现抗氧化剂槲皮素(quer... 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1王新嘉何国芬2克明3李贵民3张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太原030001)周围神经组织的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有关[1],最近发现抗氧化剂槲皮素(quercetin)对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槲皮素 周围神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敏 雷闽湘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0,共2页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缓解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5 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丁咯地尔 (10 0mg·d-1)和前列腺素E1(2 0 0 μg·d-1)静滴 ,给药前及给药 2周后...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缓解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5 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丁咯地尔 (10 0mg·d-1)和前列腺素E1(2 0 0 μg·d-1)静滴 ,给药前及给药 2周后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和四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给药 2周后 ,对照组各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增快 (P <0 .0 1) ,治疗组各神经传导速度亦增快 (P <0 .0 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 0 % ,对照组为 89 3%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咯地尔 糖尿病 周围神经疾病 前列腺素E4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正中神经剪切波弹性成像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斌娟 王引弟 +2 位作者 穆晶晶 王媛 王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正中神经(MN)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特征。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DPN组(n=60)及非DPN组(n=60);选取同期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和SWE检查...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正中神经(MN)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特征。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DPN组(n=60)及非DPN组(n=60);选取同期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和SWE检查MN,测量其宽径、厚径、周长、横截面积及杨氏模量值,比较3组上述参数的差异,观察3组弹性图像颜色变化。绘制ROC曲线,分析杨氏模量值鉴别诊断DPN与非DPN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3组MN厚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MN的宽径、横截面积、周长、杨氏模量值均大于非DPN组及对照组(P均<0.05);非DPN组MN的杨氏模量值大于对照组(P<0.001),但2组MN的宽径、横截面积、周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弹性图像上,DPN组表现为黄绿色,非DPN组表现为绿蓝色,对照组表现为蓝色。杨氏模量值阈值为61.25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P<0.001),鉴别诊断DPN与非DP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30%、70.00%。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的杨氏模量值大于非DPN患者,以杨氏模量值鉴别诊断DPN与非DPN有助于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D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正中神经 弹性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例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钱敏 陈琳 +6 位作者 关鸿志 李晓光 黄颜 朱以诚 魏妍平 崔丽英 钟定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对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3例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诊断、治疗经过,排除继发性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关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其中... 目的对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3例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诊断、治疗经过,排除继发性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关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其中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T)3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9例,1例具体病理类型不详。对其周围神经受累的类型和部位、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影像学、电生理学以及腓肠神经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10例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于淋巴瘤明确诊断之前,其中8例以周围神经系统症状首发;11例脑神经受累,8例腰骶神经根受累,6例同时合并听力减退及腰骶神经根受累。脑脊液检查主要呈现蛋白定量(13例)、白细胞计数(8例)以及脑脊液压力(5例)升高,葡萄糖水平降低(7例);细胞学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9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重排检测主要表现为B细胞标记抗原(CD19、CD20、CD79α)阳性(3例),CD20阳性细胞数目增加(1例),以及CD4阳性细胞数目增加、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阳性和抗体IgH阴性(1例)。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轴索病变或合并髓鞘损害(9例)。腓肠神经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呈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病变且无淋巴瘤细胞浸润(3例)。头部及腰骶部MRI检查显示,双侧听神经及马尾神经根增粗、强化或脑膜强化。13例中9例系由淋巴瘤细胞直接浸润脑脊膜神经根所致,1例为淋巴瘤转移和局部肿大淋巴结压迫引起,其余3例无明确肿瘤细胞浸润证据,结合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副肿瘤综合征可能。结论淋巴瘤可通过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副肿瘤综合征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在淋巴瘤明确诊断前即可出现,临床应对此提高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神经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贵平 周晖 +1 位作者 赵瑛 刘志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时神经电生理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病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DPN诊断的意义。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经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方法诱导成DP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大、小剂量药物治疗组,后两组动...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时神经电生理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病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DPN诊断的意义。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经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方法诱导成DP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大、小剂量药物治疗组,后两组动物分别以通络方剂0.5g/kg和2g/kg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另设正常对照组(n=8)。8周后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潜伏期、神经电位波幅的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尾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MCV、SCV减慢,神经电位波幅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治疗组SCV减慢无显著性,但小剂量治疗组SCV与对照组及大剂量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与髓鞘、轴突面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治疗组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有髓神经纤维阳性面积和髓鞘面积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与SC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大剂量组髓鞘面积较正常组减小(P<0.05)。结论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是反映DPN病程、疗效的更敏感的病理指标;SCV与髓鞘病理改变的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DPN的电生理检测项目,但对亚临床或经足量药物治疗DPN患者的髓鞘病变敏感性尚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传导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化湿活血汤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严军 徐国海 胡春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815-3817,共3页
目的探讨自拟化湿活血汤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糖尿病下肢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自拟化湿活血汤,1剂/d,分2次口服,及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85例予甲钴胺500μg... 目的探讨自拟化湿活血汤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糖尿病下肢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自拟化湿活血汤,1剂/d,分2次口服,及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85例予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症状体征、肱踝指数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SS)和密西根DPN神经评分(MDNS)分别为〔(4.3±1.3)分和(6.4±1.5)分,(5.7±1.4)分和(8.7±1.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腱反射异常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肱踝指数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78±0.06)和(0.63±0.02)及(0.72±0.16)m/s和(0.55±0.14)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化湿活血汤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DPN,其机制可能是降糖、改善脂代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灌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湿活血汤 甲钴胺 糖尿病 2型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异常改变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红艳 张宇虹 苏本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T2DM)以及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上肢主要神经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T2DM患者分为:A组(T2DM合并DPN组,30例);B组(T2DM不合并DPN组,3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C组。观...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T2DM)以及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上肢主要神经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T2DM患者分为:A组(T2DM合并DPN组,30例);B组(T2DM不合并DPN组,3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三组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的内部回声及结构,测量并比较三组神经的长径(D1)、宽径(D2)及横截面积(CSA)。结果:C组三支神经横切面为高回声,间以细小低回声,呈网格样改变;纵切面见被条状高回声断续分隔的平行线状低回声结构。A组三支神经内部回声均明显减低,平行线状低回声结构消失,D1、D2、CSA较B组和C组增大(P均<0.05);B组仅腕管、肘部尺神经管、Guyon管处神经回声略减低,D1、D2、CSA较C组增大(P均<0.05)。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DPN患者上肢主要神经的内部回声及管径的异常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两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毅 孟令超 +5 位作者 吕鹤 张巍 王朝霞 刘靖 左越焕 袁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5-410,共6页
目的总结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2例密切接触含有正己烷成分粘合剂的患者均于6~8个月后出现亚急性或慢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始于双下肢远端... 目的总结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2例密切接触含有正己烷成分粘合剂的患者均于6~8个月后出现亚急性或慢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始于双下肢远端的肢体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逐渐进展至下肢近端和上肢,脱离有毒作业环境后临床症状呈延迟恶化现象。神经传导检测提示四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下肢重于上肢。腓肠神经活检有髓纤维密度呈轻至中度减少,可见有髓纤维形成巨大轴索和Wallerian变性,偶见再生簇结构,巨大轴索内充满神经微丝和颗粒物质。治疗原则为迅速脱离有毒作业环境和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预后良好。结论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改变与CIDP相似,周围神经组织活检术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中毒 已烷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培训 寇玉辉 +14 位作者 韩娜 党育 薛峰 王天兵 徐海林 陈建海 杨明 卢浩 殷晓峰 白露 王艳华 安帅 张殿英 付中国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2-846,共5页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对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沈宁江和英国医学委员会推荐的评分方法,计算功能恢复的综合优良率,术后6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得到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套管套接组手术操作简单,平均缝合时间[(8.0±0.8)min]比传统神经外膜平均缝合时间[(10.0±0.6)min]缩短20%,套管套接组伤口如期愈合,未见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及异常引流。术后6个月的电生理检测结果:生物套管套接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7.3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0.09%;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61.6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56.15%;感觉、运动神经恢复率的比较分别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恢复率P=0.678,运动神经恢复率P=0.695)。神经修复后6个月的综合优良率显示:套管套接组优良率78.57%,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优良率28.57%,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具备临床替代神经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创伤和损伤 神经再生 生物相容性材料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俊 岳茜 +3 位作者 肖如辉 刘建壕 李兵 杨汉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58,共4页
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往往较为困难,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等临床检查方法虽能提示周围神经潜在病理生理学改变,但不能直观显示神经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的细微变化。MR神经成像如DWI、DTI及纤维示踪技术等能够提高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准确性。... 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往往较为困难,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等临床检查方法虽能提示周围神经潜在病理生理学改变,但不能直观显示神经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的细微变化。MR神经成像如DWI、DTI及纤维示踪技术等能够提高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准确性。本文对MRI在周围神经疾病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