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至2023年7月7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7个...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至2023年7月7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7个公开数据库中关于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Note Express软件筛选符合标准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将以H-B为评判指标的总有效率、治愈率,sunnybrook评分,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等为结局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745篇,最终纳入8篇,共计患者452例。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对于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RR=1.23,95%CI:1.12~1.34,P<0.00001)和治愈率(RR=2.14,95%CI:1.61~2.85,P<0.00001),在改善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sunnybrook静态下评分(SMD=0.73,95%CI:0.39~1.08,P<0.0001)、随意肌运动下评分(SMD=0.55,95%CI:0.20~0.89,P=0.002),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SMD=2.58,95%CI:1.62~3.53,P<0.00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法。结论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面瘫的疗效较其他疗法有一定优越性。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有限、对照组疗法种类较少、方法学质量不高,可能产生偏倚,故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瘫的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病情程度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其列线图模型。方法以3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R软件对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病情程度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其列线图模型。方法以3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R软件对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效性的内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面瘫类型、发病季为预测周围性面瘫病情程度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11(95%CI:0.639-0.784)和0.798(95%CI:0.709-0.888);两组校准曲线观测值和预测值的重合度较好;两组的DCA曲线均显示净收益较高,提示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年龄、面瘫类型、发病季是影响病情程度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靠的预测因子,以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病情程度风险,可以促进临床决策和医患沟通。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至2023年7月7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7个公开数据库中关于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Note Express软件筛选符合标准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将以H-B为评判指标的总有效率、治愈率,sunnybrook评分,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等为结局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745篇,最终纳入8篇,共计患者452例。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对于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RR=1.23,95%CI:1.12~1.34,P<0.00001)和治愈率(RR=2.14,95%CI:1.61~2.85,P<0.00001),在改善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sunnybrook静态下评分(SMD=0.73,95%CI:0.39~1.08,P<0.0001)、随意肌运动下评分(SMD=0.55,95%CI:0.20~0.89,P=0.002),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SMD=2.58,95%CI:1.62~3.53,P<0.00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法。结论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面瘫的疗效较其他疗法有一定优越性。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有限、对照组疗法种类较少、方法学质量不高,可能产生偏倚,故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瘫的临床疗效。
文摘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病情程度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其列线图模型。方法以3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R软件对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效性的内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面瘫类型、发病季为预测周围性面瘫病情程度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11(95%CI:0.639-0.784)和0.798(95%CI:0.709-0.888);两组校准曲线观测值和预测值的重合度较好;两组的DCA曲线均显示净收益较高,提示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年龄、面瘫类型、发病季是影响病情程度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靠的预测因子,以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病情程度风险,可以促进临床决策和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