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albach阵列的新型吸附结构设计及其优化
1
作者 苏忠富 莫丽 +1 位作者 郭振兴 刘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6,共8页
为解决目前爬壁机器人永磁式吸附结构难以改变吸附力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新型永磁式吸附结构,该结构由方形永磁体和圆柱形永磁体按一定的充磁方向排列组合而成,通过转动圆柱形永磁体改变充磁方向,从而改变吸附力大小... 为解决目前爬壁机器人永磁式吸附结构难以改变吸附力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新型永磁式吸附结构,该结构由方形永磁体和圆柱形永磁体按一定的充磁方向排列组合而成,通过转动圆柱形永磁体改变充磁方向,从而改变吸附力大小.采用ANSYS Maxwell软件研究了吸附结构各参数(永磁体数量、轭铁厚度、气隙大小)对吸附力和单位吸附力的影响,并对以上参数进行优选;以单位吸附力为目标参数,基于粒子群算法对两种永磁体尺寸进行优化,优化前永磁体体积为219823 mm^(3),吸附力为744 N,永磁利用率为0.00352N/mm^(3),优化后永磁体体积为160027.4 mm^(3),吸附力为819.7 N,永磁利用率为0.00510 N/mm^(3).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结构优化后节省了27.2%所占据的空间,增加了15.1%的总体吸附力,提升了45.5%的永磁利用率,优化后吸附结构的吸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可为永磁式吸附结构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壁机器人 吸附结构 HALBACH阵列 有限元仿真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新新 陶向明 +1 位作者 宓一鸣 谭明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表面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11)表面自由能σ_为15.72 eV/nm^2,表面功函数φ为4.753 eV.在1/4ML和1/3ML覆盖度下,每个氯原子在Cu(111)表面fcc谷位的...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表面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11)表面自由能σ_为15.72 eV/nm^2,表面功函数φ为4.753 eV.在1/4ML和1/3ML覆盖度下,每个氯原子在Cu(111)表面fcc谷位的吸附能分别等于3.278 eV和3.284 eV.在1/2ML覆盖度下,两个紧邻氯原子分别吸附于fcc和hcp谷住,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 eV.在1/3ML覆盖度下,fcc和hcp两个位置氯原子的吸附能差值约为2 meV,与正入射X光驻波实验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得到结果(<10 meV)基本一致.在1/4ML、1/3ML和1/2ML覆盖度下,吸附后Cu(111)表面的功函数依次为5.263 eV、5.275 eV和5.851 eV.吸附原子和衬底价轨道杂化形成的局域表面电子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1.2 eV、3.6 eV和4.5 eV等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氯原子间的直接作用和表面铜原子紧邻氯原子数目是决定表面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结构 吸附 电子态密度 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16团簇与碳10团簇等在金刚石表面的吸附结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泽辉 李之杰 郭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19,727,共5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荷能的C2、C10和C16在金刚石(001)-(2X1)表面的化学吸附过程。主要讨论了团簇大小和入射能量对沉积团簇的结构特性的影响。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2、C10和C16的沉积结构和自由团簇是不同的。该模拟支持了实验...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荷能的C2、C10和C16在金刚石(001)-(2X1)表面的化学吸附过程。主要讨论了团簇大小和入射能量对沉积团簇的结构特性的影响。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2、C10和C16的沉积结构和自由团簇是不同的。该模拟支持了实验的结果,而且从原子尺度模拟分析了沉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结构 半经验多体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CO、NO在Ni、Pt(111)面上吸附结构研究
4
作者 戴宪起 危书义 张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57-259,共3页
利用紧束缚模型和单电子理论研究了H、O、CO和NO在Ni(111)和Pt(111)面上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层结构,结果表明:在Ni、Pt面上吸附质间的间接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质间的距离呈振荡性衰减趋势,在不同覆盖度下具有不... 利用紧束缚模型和单电子理论研究了H、O、CO和NO在Ni(111)和Pt(111)面上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层结构,结果表明:在Ni、Pt面上吸附质间的间接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质间的距离呈振荡性衰减趋势,在不同覆盖度下具有不同的吸附结构,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相互作用 吸附结构 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嵌金属富勒烯Gd@C_(82)在Cu(111)和Pt(111)表面吸附结构的STM研究
5
作者 陈建 秦志辉 +1 位作者 卢双赞 曹更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31-336,共6页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分析了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Cu(111)和Pt(111)上的低温(200~250 K)生长方式和吸附结构。不同强弱的分子-衬底间相互作用导致Gd@C82在Cu(111)和Pt(111)上的生长方式有很大区别。经过热处理后,Gd@C82...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分析了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Cu(111)和Pt(111)上的低温(200~250 K)生长方式和吸附结构。不同强弱的分子-衬底间相互作用导致Gd@C82在Cu(111)和Pt(111)上的生长方式有很大区别。经过热处理后,Gd@C82分子诱导Cu(111)衬底发生重构,而在Pt(111)上未发现此现象。两种金属衬底不同的晶格常数和电子性质导致退火后的分子自组装结构也不一样:Gd@C82在Cu(111)上形成等价的两种吸附结构,即(√19×√19)R23.4°和(√19×√19)R36.6°;分子在Pt(111)上形成一种与〈110〉方向一致的密堆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富勒烯 扫描隧道显微镜 吸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阳离子分子筛中CO_(2)吸附结构形成与变化机理
6
作者 杨凯中 杨光 吴静怡 《真空与低温》 2021年第6期535-542,共8页
CO_(2)在分子筛中会与阳离子M及骨架氧原子O_(z)形成M-O=C=O⊥O_(z)的吸附结构。理论计算表明,随着阳离子半径与极化率的增大,Li^(+)、Na^(+)和K^(+)与单个CO_(2)相互作用势能最小时M-O距离按0.200、0.241、0.281 nm顺序增大,且最小势... CO_(2)在分子筛中会与阳离子M及骨架氧原子O_(z)形成M-O=C=O⊥O_(z)的吸附结构。理论计算表明,随着阳离子半径与极化率的增大,Li^(+)、Na^(+)和K^(+)与单个CO_(2)相互作用势能最小时M-O距离按0.200、0.241、0.281 nm顺序增大,且最小势能值减小。分子模拟发现,不同CO_(2)吸附量下,分子筛中吸附结构M-O距离均满足LiX<NaX<KX,且LiX、NaX和KX中M-O径向分布函数峰值位置分别为0.205、0.248、0.289 nm,吸附结构势能分别为-57.9、-53.1、-41.3 kJ/mol。分子模拟与理论计算吻合较好,说明了吸附结构的变化可由单个阳离子与CO_(2)相互作用的最小势能点的变化来反映。此外,CO_(2)模拟吸附量满足LiX>NaX>KX,与吸附结构能量关系一致,表明不同阳离子通过影响分子筛吸附结构中M-O距离来影响吸附结构能量,从而影响其CO_(2)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CO_(2)吸附 吸附结构 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在Au单晶电极上结构敏感吸附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颜佳伟 商旺火 +1 位作者 吴琼 毛秉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5,共6页
本文研究比较Sb(III)在Au(111)和Au(100)电极上的不可逆吸附与还原和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基底表面结构不仅影响阴离子的吸附行为和Sb的吸附结构,而且还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本文研究比较Sb(III)在Au(111)和Au(100)电极上的不可逆吸附与还原和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基底表面结构不仅影响阴离子的吸附行为和Sb的吸附结构,而且还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在Au(111)表面,致密无序膜的SbO+不可逆吸附层还原后基本保持原有的无序结构;而在Au(100)表面,由于SO42-的共吸附,不可逆吸附物种还原后形成(2×2)有序结构.在Au(111)表面上,Sb的欠电位沉积伴随显著的合金化,且因表面有序结构的破坏而形成沟道状二维结构;但对Au(100)表面,由于其晶格和尺寸与稳定的AuSb2合金之(100)面有较好的匹配性,使Au与Sb得以形成有序的表面化合物,从而避免了欠电位沉积过程中的表面合金化问题,进一步体现基底结构的敏感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行为 电极 AU 扫描隧道显微镜 单晶 SO4^2- 有序结构 循环伏安法 不可逆吸附 Sb(Ⅲ) 欠电位沉积 表面合金化 相互影响 沉积行为 吸附结构 表面结构 无序结构 吸附物种 二维结构 沉积过程 基底结构 还原 阴离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十八醇在石墨表面吸附组装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殷淑霞 王琛 +2 位作者 雷圣宾 许博 白春礼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5-568,共4页
STM实验观察到正十八醇在石墨表面吸附 ,通过自组装形成二维有序的单分子层 ,有 1 2 0°夹角的“Λ”型和 1 80°夹角的斜线型两种排列。本文利用分子力学方法对十八醇 -石墨吸附体系进行了理论模拟 ,结果表明 ,十八醇分子通过... STM实验观察到正十八醇在石墨表面吸附 ,通过自组装形成二维有序的单分子层 ,有 1 2 0°夹角的“Λ”型和 1 80°夹角的斜线型两种排列。本文利用分子力学方法对十八醇 -石墨吸附体系进行了理论模拟 ,结果表明 ,十八醇分子通过长链烷基的强的二维组装性质和羟基间的氢键形成密排结构 ,这两种分子间作用影响着体系的吸附结构。羟基氢的顺式和反式都能形成稳定的“Λ”型组装结构 ,一列反式和一列顺式交错的排列方式能形成 1 80°夹角的斜线型组装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 n-十八醇 分子力学模拟 吸附结构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阜康矿区煤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氮吸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林海飞 程博 +3 位作者 李树刚 曾强 张雪涛 成连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1-726,共6页
为研究新疆阜康矿区主采煤层吸附孔孔隙结构特征,选取该矿区四个典型煤样,基于低温氮吸附实验绘制了煤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得到煤的孔隙直径,采用BET模型和BJH模型计算了孔隙比表面积和体积等参数,分析了煤样孔隙比表面积及体积分布规... 为研究新疆阜康矿区主采煤层吸附孔孔隙结构特征,选取该矿区四个典型煤样,基于低温氮吸附实验绘制了煤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得到煤的孔隙直径,采用BET模型和BJH模型计算了孔隙比表面积和体积等参数,分析了煤样孔隙比表面积及体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新疆阜康矿区煤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回滞环很小,吸附孔以一段开口的均匀圆筒形孔为主。煤样吸附孔发育程度差别明显,导致各煤层对瓦斯吸附储存能力有所不同。各煤样孔径分布较为均衡,比表面积以过渡孔占比最大,其次为微孔及中孔;过渡孔和中孔的孔隙体积占比较大,微孔较小。煤样孔隙体积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比表面积在过渡孔和中孔范围内分布规律相同,微孔范围内分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矿区 吸附 吸附结构 比表面积 孔隙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Ⅷ族金属的吸附表面结构
10
作者 蓝田 徐飞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7-541,共5页
本文报导了,在Ⅷ族金属表面上吸附原(离)子和分子的表面结构。
关键词 Ⅷ族金属 吸附表面结构 LEED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吸附床结构对再生和除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丽君 李维 +2 位作者 陈立楠 郑巧 陈巍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介绍了一种在固定床内通入DN20水管的固定床结构。实验以硅胶为固体吸附材料,向水管中通入不同温度的水,对固定床进行三组实验,利用除湿量、吸附量、吸附能效三个评价指标分析了三组实验的再生能力和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实验1是再生和... 介绍了一种在固定床内通入DN20水管的固定床结构。实验以硅胶为固体吸附材料,向水管中通入不同温度的水,对固定床进行三组实验,利用除湿量、吸附量、吸附能效三个评价指标分析了三组实验的再生能力和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实验1是再生和吸附效果最佳的一组实验,实验1的解析量是实验2的1.36倍,是实验3的1.12倍;实验1的除湿量是实验2的1.16倍,是实验3的1.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吸附除湿 实验研究 吸附结构 吸附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111}的吸附表面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关荣敏 蓝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金属和非金属吸附在Si{111}表面的表面结构。结果显示出:对Al、Ga、Bi和Au原子,形成α-Si{111}3×3R30°-M或β-Si{111}3×3R30°-M结构的共价...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金属和非金属吸附在Si{111}表面的表面结构。结果显示出:对Al、Ga、Bi和Au原子,形成α-Si{111}3×3R30°-M或β-Si{111}3×3R30°-M结构的共价吸附。对Li、Na和Ag原子,形成正离子吸附,全部经高温解吸后,便诱导出Si{111}1×3重构。对Te原子,形成负离子吸附,经高温解吸后,便诱导出Si{111}类(1×1)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非金属 LEED谱 吸附表面结构 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防毒服吸附层的结构开发及其防护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红伟 高强 季涛 《产业用纺织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15,共4页
简要介绍了粉状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布吸附层结构的制作,重点研究了球状活性炭吸附层结构,测试了各种吸附层的性能,结果表明球状活性炭吸附层具有良好的耐用性、透气性、吸附性和防毒性能。
关键词 活性炭 防毒服 吸附结构 活性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吸附除湿固定床结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宋文前 李维 +3 位作者 葛杨慧 张雯 陈立楠 陈巍 《建筑节能》 CAS 2014年第8期21-24,共4页
以吸附床结构的3种不同组合方式为研究对象,即600 mm×500 mm×100 mm模块1个、600 mm×500 mm×50 mm模块2个间隔100 mm顺排与叉排,以粒径为2 mm的13X分子筛作为吸附剂,进行实验研究。在同一进口参数干球温度32℃、相... 以吸附床结构的3种不同组合方式为研究对象,即600 mm×500 mm×100 mm模块1个、600 mm×500 mm×50 mm模块2个间隔100 mm顺排与叉排,以粒径为2 mm的13X分子筛作为吸附剂,进行实验研究。在同一进口参数干球温度32℃、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采用空气处理量、吸附过程床体压降对该吸附床结构的传热传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实验进口参数条件下,在厚度方向上分成两个模块间隔100 mm距离摆放除湿性能更好,且单位时间空气处理量叉排只略高于顺排8.3%;不同组合压降几乎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结构 13X分子筛 空气处理量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十二烷硫醇在Au(111)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晓丽 冉润欣 +1 位作者 张超 杨永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7-1915,共9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_(12)H_(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以及分子链长度对吸附结构和能量的影响.计算了S原子在...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_(12)H_(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以及分子链长度对吸附结构和能量的影响.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系列构型,结果表明在S―H键解离前和解离后,均存在两种可能的表面结构,直立吸附构型和平铺吸附构型;未解离的C_(12)H_(25)SH分子倾向于吸附在top位,吸附能为0.35-0.38 eV;H原子解离后C_(12)H_(25)S基团倾向于吸附在bri-fcc位,吸附能量为2.01-2.09 eV.比较分析未解离吸附和解离吸附,发现C_(12)H_(25)SH分子未解离吸附相较于解离吸附要稳定,未解离吸附属于弱化学吸附.局域电子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H解离后S原子与表面之间成键的数目增加,而且键合更强.同时我们发现长链硫醇的吸附能量较短链硫醇的吸附能量略大,S原子与表面Au原子之间的距离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十二烷硫醇 Au(111)面 吸附结构 平铺构型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倩倩 何广智 +1 位作者 夏树伟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73-167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ads)的计算结果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ads)的计算结果表明,PFOS分子易于与TiO2表面发生氢键作用吸附;化学吸附表现为PFOS分子与TiO2表面的水分子(H2O)和羟基(—OH)反应,且与取代—OH相比,H2O取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其中,MM1构型(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为化学吸附中的优势构型.PFOS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自发性顺序如下:H-Bonded(氢键吸附)>MM1(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BB1(取代两个表面水分子)>MM2(取代一个表面羟基)>BB2(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和一个表面羟基).成键结构分析表明,TiO2表面H2O/—OH官能团与PFOS上的磺酸基之间形成了中等强度的氢键;在化学吸附过程中,电荷从PFOS分子向TiO2表面发生转移,生成Ti—O—S化学键,电荷转移主要来自PFOS分子的O和F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全氟辛烷磺酸 锐钛矿 吸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EosinY在TiO_2(101)表面的吸附构型及其对电子注入过程影响的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莉 魏巍 +1 位作者 王建 张红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0-2225,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2种Eosin Y-Ti O2(101)吸附构型下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电荷转移性质.结果表明,Eosin Y以H构型吸附在Ti O2(101)表面时的体系总能量比B构型的高59.7 k J/mol;Eosin Y以B构型吸附在Ti O2(101)表面时比以H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2种Eosin Y-Ti O2(101)吸附构型下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电荷转移性质.结果表明,Eosin Y以H构型吸附在Ti O2(101)表面时的体系总能量比B构型的高59.7 k J/mol;Eosin Y以B构型吸附在Ti O2(101)表面时比以H构型吸附时的吸附能更高.因此,B吸附构型更易形成.此外,还对电子注入动力学进行了模拟并对界面间的电荷转移进行了Bade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吸附H构型相比,B构型下的电子注入过程更迅速也更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吸附结构 界面间电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水滑石与常规吸附剂中高温脱除HCl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俊 王志飞 +3 位作者 钟文琪 金保昇 王恺 陶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3-967,共5页
为获得中高温条件下高效脱除烟气中HCl的吸附剂,对自制类水滑石吸附剂HTL与常用的吸附剂CaO,NaHCO3在不同温度(300~700℃)、不同HCl初始浓度(750~1500 mg/m^3)以及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HCl的脱除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为获得中高温条件下高效脱除烟气中HCl的吸附剂,对自制类水滑石吸附剂HTL与常用的吸附剂CaO,NaHCO3在不同温度(300~700℃)、不同HCl初始浓度(750~1500 mg/m^3)以及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HCl的脱除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HCl初始浓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CaO,NaHCO3的脱除效率都呈下降趋势;随温度升高,CaO对HCl的脱除效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而NaHCO3对HCl的脱除效率先下降,在550℃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温度高于600℃时NaHCO3,CaO均出现了结块和熔融现象;而以上各条件对HTL的影响不大,其脱除效率一直高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 HCL 脱除效率 类水滑石结构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玻璃清洗机的结构设计
19
作者 王会 张倩倩 《河南科技》 2019年第2期92-93,共2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能在玻璃上吸附行走的单片机控制、自主移动的清洗机,简单介绍了清洗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清洗机的机械结构部分。结果表明,该清洗机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控制、便于携带以及清洗效果好的特点。
关键词 清洗机 机械结构 移动结构 吸附结构 驱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烟煤润湿性影响及微观机理研究
20
作者 杜常博 程传旺 +3 位作者 易富 黄惠杰 孙玮泽 陶晗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6-355,共10页
煤尘污染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工程难题,传统的喷雾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化要求。为解决煤尘污染问题,以喷雾技术为基础,提高水喷雾添加剂对煤尘的润湿性能,选取快速渗透剂T(快T)、癸基葡糖苷(APG)、曲拉通100(TX-100)和椰油酰胺丙基二甲... 煤尘污染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工程难题,传统的喷雾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化要求。为解决煤尘污染问题,以喷雾技术为基础,提高水喷雾添加剂对煤尘的润湿性能,选取快速渗透剂T(快T)、癸基葡糖苷(APG)、曲拉通100(TX-100)和椰油酰胺丙基二甲基氧化胺(CAO)4种表面活性剂,通过润湿时间对其单一润湿特性和复合润湿特性进行研究;采用XPS分析复合表面活性剂作用煤尘前后元素的变化;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水/煤、水/表面活性剂/煤的相互作用,分析表面活性剂与煤之间的相对质量浓度、均方位移和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润湿时间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4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煤尘的润湿时间均在质量分数为0.2%后趋于稳定;TX-100与APG复配对煤尘的润湿时间有拮抗作用;快T和APG或TX-100复配均有协同作用,快T与APG在质量比为2︰2时协同效果最强,相比于同质量分数的快T和APG单体溶液的润湿时间分别降低了54.82%和50.54%;XPS谱图中存在明显的C峰和O峰,C—O官能团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水峰与煤峰的重叠面积较大,表面活性剂促进了水分子在煤尘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更多的水分子向煤表面移动;水/煤、水/单一表面活性剂和水/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能均为负,其相互作用能的大小为水/复合表面活性剂/煤<水/单一表面活性/煤<水/煤系统;复配表面活性剂比单一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更好的润湿性,从宏观上表现为润湿时间的缩短,微观上表现为煤与水的负相互作用能减少。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活性剂在煤尘润湿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 复配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能 XPS 分子动力学 吸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