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CO体系在载铜吸附剂上吸附动态性能(2)——数学模型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居沈贵 刘晓勤 +2 位作者 马正飞 姚虎卿 时钧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7-22,共6页
建立了合适的吸附动态模型 ,用于描述含 CO体系在载铜吸附剂上的吸附特性 ,利用单组分实验数据的模型参数能够对多组分动态透过曲线进行很好的预测 ,不仅可减少实验工作量 ,而且对本体系吸附过程的工业放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也为其它... 建立了合适的吸附动态模型 ,用于描述含 CO体系在载铜吸附剂上的吸附特性 ,利用单组分实验数据的模型参数能够对多组分动态透过曲线进行很好的预测 ,不仅可减少实验工作量 ,而且对本体系吸附过程的工业放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也为其它吸附过程数模的开发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铜 吸附 吸附动态模型 数学模型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的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耀杰 王观石 +2 位作者 龙平 曹小晶 张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0-124,共5页
以硫酸铵为浸取剂,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不同硫酸铵浓度、不同粒级的动态浸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时间下,硫酸铵浓度越高,液相稀土离子浓度越高;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稀土离子浓度先迅速升高,后趋于稳定。将离子交换过程分解为固相稀... 以硫酸铵为浸取剂,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不同硫酸铵浓度、不同粒级的动态浸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时间下,硫酸铵浓度越高,液相稀土离子浓度越高;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稀土离子浓度先迅速升高,后趋于稳定。将离子交换过程分解为固相稀土离子的解吸和液相铵根离子的吸附两个过程,采用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描述液相铵根离子的吸附过程,并考虑固相稀土离子的解吸对液相铵根离子吸附的影响,建立了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的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发现模型中参数λ1随着硫酸铵浓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离子交换 吸附与解吸 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呋喃中的微量水在4A分子筛上吸附动态曲线的模拟计算 被引量:2
3
作者 居沈贵 刘健 敖枝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8-11,共4页
建立了合适的吸附动态模型,用于分析四氢呋喃中的微量水在4A分子筛上动态吸附特性.利用静态平衡实验数据及孔扩散系数能够很好地对动态透过曲线进行模拟计算,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采用Wilke-Chang方程计算的孔扩散系数值为7.015... 建立了合适的吸附动态模型,用于分析四氢呋喃中的微量水在4A分子筛上动态吸附特性.利用静态平衡实验数据及孔扩散系数能够很好地对动态透过曲线进行模拟计算,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采用Wilke-Chang方程计算的孔扩散系数值为7.015×10-5cm2/s,该方法不仅可减少实验的工作量,而且对四氢呋喃-水体系吸附过程的工业放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吸附过程数学模型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呋喃 脱水 4A分子筛 吸附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水在活性氧化铝吸附剂上动态曲线的模拟计算
4
作者 居沈贵 管国锋 +2 位作者 蔡锐 姚虎卿 时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建立了合适的吸附动态模型 ,用于描述含氟水在活性氧化铝吸附剂上动态吸附特性 ,利用静态平衡实验数据及孔扩散系数能够对动态透过曲线进行很好的模拟计算 ,不仅可减少实验的工作量 ,而且对本体系吸附过程的工业放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脱氟 活性氧化铝 吸附动态模型 含氟水废 吸附 动态曲线 模拟计算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锰渣复合陶粒对Pb^(2+)的动态吸附 被引量:2
5
作者 查雨虹 李灿华 +2 位作者 李子木 李明晖 季洪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5-20,共6页
水体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其中Pb^(2+)是毒害性大的重金属之一。该文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钢渣-锰渣复合陶粒(SS-MS),并利用自制吸附柱进行动态试验过程中,对吸附Pb^(2+)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S-MS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 水体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其中Pb^(2+)是毒害性大的重金属之一。该文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钢渣-锰渣复合陶粒(SS-MS),并利用自制吸附柱进行动态试验过程中,对吸附Pb^(2+)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S-MS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R^(2)=0.999)和McKay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794),说明SS-MS吸附铅离子主要利用单层化学吸附。研究了动态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柱和初始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降低和吸附柱高的升高,吸附能力呈增加的趋势,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达到了较高的吸附能力。采用Thomas、Yoon-Nelson、BDST模型进行分析,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2,BDST模型在h=5 cm时相关系数R^(2)值为0.99789。并通过SEM-EDS探究微观变化,阐明了吸附机理。因此,SS-MS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吸附材料,特别是来自受污染位点的P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锰渣 动力学方程 动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石墨烯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军冠 赵传起 +4 位作者 李亚娟 谷雷严 廖博儒 王宇 杨悦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3期47-51,共5页
[目的]研究还原石墨烯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性能与机理。[方法]利用热沉积法制备出还原石墨烯-玻璃珠复合材料,并用其开展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试验研究,考察pH、背景液种类、流速、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对石墨烯吸附抗生... [目的]研究还原石墨烯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性能与机理。[方法]利用热沉积法制备出还原石墨烯-玻璃珠复合材料,并用其开展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试验研究,考察pH、背景液种类、流速、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对石墨烯吸附抗生素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Thomas模型和Yan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随着流速和pH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磺胺嘧啶的吸附总量减小;而随着背景液换为二价Ca2+和磺胺嘧啶初始浓度的降低,穿透时间延长,吸附柱对磺胺嘧啶的吸附总量增大。Thomas模型和Yan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描述抗生素在石墨烯柱中的穿透曲线,2种模型拟合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但Yan模型的决定系数R2更接近1,效果更好。[结论]该研究可为实际抗生素类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石墨烯 磺胺嘧啶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动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效苇 童菊秀 魏文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1-186,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选用武汉东西湖区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土柱的吸附解吸动态试验。通过试验发现,通入溶液的流速越快,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就越早,而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也会适当缩短整个吸附饱和... 为进一步研究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选用武汉东西湖区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土柱的吸附解吸动态试验。通过试验发现,通入溶液的流速越快,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就越早,而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也会适当缩短整个吸附饱和的过程。吸附率随流速的下降而增加,在相同初始浓度的条件下,较低的流速具备更高的吸附效率。而初始浓度及流速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并不明显,Cr(Ⅵ)在碱性土壤解吸过程中伴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吸附穿透曲线均可以利用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来进行计算分析,利用Thomas模型求得饱和吸附量q0以及吸附速率常数kth;利用Yoon-Nelson模型得到流出液浓度达到初始浓度50%的时间τ,从而对Cr(Ⅵ)在该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过程进行预测分析,为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吸附动态模型 六价铬 穿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铁生物质陶粒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洪昌红 肖耿锋 +2 位作者 黄本胜 邱静 张之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3,40,共9页
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污泥利用相结合,以广东省北江清淤底泥和湿地植被为原料,添加铁盐制成载铁生物质陶粒(陶粒A),同时使用非载铁生物质陶粒(陶粒B)、市售黏土质污水处理陶粒(陶粒C)开展生活污水除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陶粒A... 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污泥利用相结合,以广东省北江清淤底泥和湿地植被为原料,添加铁盐制成载铁生物质陶粒(陶粒A),同时使用非载铁生物质陶粒(陶粒B)、市售黏土质污水处理陶粒(陶粒C)开展生活污水除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陶粒A具有丰富的蜂窝网状孔隙结构,可为铁离子提供有效载体,同时为磷酸盐的吸附提供了通道和活性点位。等温吸附模型表明陶粒A和陶粒B对总磷的吸附结果较符合Langmuir模型(R^(2)>0.95),陶粒C对总磷的吸附结果较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82),且陶粒A的理论饱和吸附量Q_(max)远大于其他两种陶粒,为383.26 mg/kg。动态柱吸附实验显示陶粒A的最大吸附量q_(0)和半穿透时间τ均大于陶粒B和陶粒C,分别达到7.06 mg/g、458.80 min,使用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陶粒的动态吸附过程(R^(2)>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铁生物质陶粒 农村污水治理 等温吸附模型 动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纤维素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伟刚 凤权 +2 位作者 胡金燕 杨李燏 陈欢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1-75,共5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化学改性制备聚氨酯(PU)-偕胺肟聚丙烯腈(AOPAN)-再生纤维素(RC)复合纳米纤维膜,将其作为分离膜构建动态分离系统,并测定其对Fe^3+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液柱高度8 cm、膜层数5、Fe^3+的质量浓度5 mg/L的条件下...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化学改性制备聚氨酯(PU)-偕胺肟聚丙烯腈(AOPAN)-再生纤维素(RC)复合纳米纤维膜,将其作为分离膜构建动态分离系统,并测定其对Fe^3+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液柱高度8 cm、膜层数5、Fe^3+的质量浓度5 mg/L的条件下,动态吸附率最高可达100%,溶液体积流量为4.60 m L/min;当Fe3+的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动态吸附数据符合Thomas和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7.0 mg/g和113.3mg/g。通过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拉伸力学测试表征发现,加入PU后,其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的微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偕胺肟聚丙烯腈 再生纤维素 复合纳米纤维膜 动态吸附 动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