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壁抽吸位置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流场及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郭爽 陈浮 +4 位作者 陆华伟 陈绍文 宋宇飞 宋彦萍 王仲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328,共6页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在端壁近吸力面处进行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对叶栅出口截面参数和叶片型面静压进行了测量,并在叶片表面及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结果表明,端壁抽吸主要影响了吸力面/端壁角区,重新分配叶片...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在端壁近吸力面处进行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对叶栅出口截面参数和叶片型面静压进行了测量,并在叶片表面及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结果表明,端壁抽吸主要影响了吸力面/端壁角区,重新分配叶片根部负荷。在角区未发生分离的位置开始抽吸可有效推迟叶栅内的角区分离,降低损失,改善叶栅端区流动;而在角区已经发生分离的弦向位置开槽吸气则引起了局部回流,恶化了流场,增加了低能流体的掺混和气动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壁吸气+ 吸气位置+ 大转角扩压叶栅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气位置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杨 宋志强 +2 位作者 任丽芸 刘火星 邹正平 《航空科学技术》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高负荷扩压叶栅边界层容易发生流动分离,采用吹吸气相结合的流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分离并且提高扩压叶栅的性能。影响吹吸气流动控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吹吸气位置,吹吸气流量以及吹吸气槽宽度等。通过研究某一大弯折角低稠度扩... 高负荷扩压叶栅边界层容易发生流动分离,采用吹吸气相结合的流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分离并且提高扩压叶栅的性能。影响吹吸气流动控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吹吸气位置,吹吸气流量以及吹吸气槽宽度等。通过研究某一大弯折角低稠度扩压叶栅在不同位置处吹气的数值模拟,发现从3%至17%弦长不同位置处吹气均能有效控制叶栅中的边界层分离,提高叶栅总体性能;计算还表明在原型叶型吸力面产生激波处吹气可以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叶栅总压损失系数可降至原型的1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 吸气位置 扩压叶栅 流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力面抽吸位置影响大转角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
3
作者 关敬元 陆华伟 +3 位作者 张永超 朱智鹏 董策 杨健鑫 《节能技术》 CAS 2013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本文采用经过实验校核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吸气位置对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原型叶栅和三个吸气叶栅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能显著降低叶型损失和尾迹掺混损失,同时还能够有效抑制角区分... 本文采用经过实验校核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吸气位置对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原型叶栅和三个吸气叶栅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能显著降低叶型损失和尾迹掺混损失,同时还能够有效抑制角区分离,改善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位置 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角区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气流动控制对翼身融合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贾媛 曹翔 吴江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5-1071,共7页
以采用分布式动力的翼身融合飞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吸气流动控制方式(吸气位置和吸气动量)对飞机起飞和巡航状态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解释了吸气流动控制影响翼身融合飞机气动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起飞大攻角状态下,采用外翼段吸... 以采用分布式动力的翼身融合飞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吸气流动控制方式(吸气位置和吸气动量)对飞机起飞和巡航状态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解释了吸气流动控制影响翼身融合飞机气动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起飞大攻角状态下,采用外翼段吸气方案(吸气位置为0.05c,吸气动量为0.02),飞机最大升力系数与无吸气状态相比提升7.16%;巡航状态下,采用中心体段吸气方案(吸气位置为0.6c,吸气动量为0.0125),可改善动力系统的压力分布,飞机升阻比与无吸气状态相比最大提升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身融合 流动控制 吸气位置 吸气动量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开槽方案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绍文 郭爽 +1 位作者 陈浮 王仲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30,共5页
在低速条件下对三种吸气槽方案的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墨迹流场显示法对叶栅壁面流场进行了测量,利用五孔气动探针对叶栅出口截面进行了扫掠,并对不同叶高的型面静压进行了采集,详细分析了全叶高吸气方式... 在低速条件下对三种吸气槽方案的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墨迹流场显示法对叶栅壁面流场进行了测量,利用五孔气动探针对叶栅出口截面进行了扫掠,并对不同叶高的型面静压进行了采集,详细分析了全叶高吸气方式和两种局部吸气方式对叶栅流场结构和负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吸力面两端吸气对抑制角区分离流动、减弱通道涡强度和尺度、提高叶栅内流动性能的效果要优于其它两种方式,积聚在角区的低能流体由于较大的吸气量而被大量吸除是性能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扩压叶栅 局部边界层吸除 吸气位置 吸气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式压气机叶型优化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波 李俊 《航空发动机》 2012年第6期1-4,19,共5页
将微分进化算法和流场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建立了1套吸附式压气机叶型智能优化系统。此系统可以对进口亚声、超声的吸附式压气机叶型进行优化。通过准3维叶栅通道计算程序-MISES进行流场数值模拟,评估叶型气动性能。选取吸附式叶型最重... 将微分进化算法和流场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建立了1套吸附式压气机叶型智能优化系统。此系统可以对进口亚声、超声的吸附式压气机叶型进行优化。通过准3维叶栅通道计算程序-MISES进行流场数值模拟,评估叶型气动性能。选取吸附式叶型最重要的2个变量,吸气量和吸气位置作为优化参数,以叶型的损失系数作为优化目标,自动寻优找到该叶型的最佳吸气量和对应的吸气位置。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吸附式叶型的气动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压气机 叶型优化 吸气 吸气位置 智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式跨声速压气机参数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建枫 朱俊强 卢新根 《燃气轮机技术》 2008年第3期29-32,57,共5页
本文借助S1/S2两类流面迭代和S1流面正反问题混合计算方法,以叶片吸力面边界层吸气为手段,设计了一高负荷跨声速压气机叶型,同时利用MISE软件详细分析了稠度和最大相对厚度对叶片吸力面边界层吸气结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吸力面... 本文借助S1/S2两类流面迭代和S1流面正反问题混合计算方法,以叶片吸力面边界层吸气为手段,设计了一高负荷跨声速压气机叶型,同时利用MISE软件详细分析了稠度和最大相对厚度对叶片吸力面边界层吸气结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吸力面边界层吸气能够显著地改善跨声速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并且最优吸气位置与叶型最大相对厚度和稠度有关,但最优吸气量受叶型参数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压气机 叶型损失 吸气位置 吸气 最大相对厚度 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