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固耦合下早期粥样硬化斑块生长动力学数值研究
1
作者 李扬 张晓敏 +5 位作者 赵志鹏 吴琼 赵立波 程可 刘曙东 唐戈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7-1755,共9页
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会显著改变血管几何形态,引发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导致脑卒中、缺血性眼病、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现有研究对涉及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的早期斑块动态演化机制仍存在认知局限,亟需建立更精细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本文... 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会显著改变血管几何形态,引发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导致脑卒中、缺血性眼病、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现有研究对涉及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的早期斑块动态演化机制仍存在认知局限,亟需建立更精细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本文构建了一套融合早期斑块生长动力学的流固耦合多物理场模型,可以同时反映脂蛋白浓度扩散、斑块体积膨胀协同作用下的粥样硬化斑块生长,以及内膜下层变形与血流动力学响应的交互耦合作用.前者硬化斑块的非线性力学特性采用neo-Hookean本构模型来表征,并通过将血管壁总的变形梯度分解为弹性和生长两部分来表征斑块的生长;后者则采用双向迭代耦合算法,通过位移-应力边界传递机制同步求解血流与内膜的动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显示模型预测的早期斑块生长形态与临床经验曲线具有高度一致性.通过定义影响因子A(膨胀/扩散速率比)定量揭示了脂蛋白扩散驱动的膨胀变形对早期斑块尺寸的调控.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证实斑块生长过程会通过几何形变改变血流的剪切应力分布,从而加剧血栓形成的风险,并给出了血小板活化的临界斑块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生长 流固耦合 扩散机制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落回提取物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效用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研究
2
作者 张皓阳 刘薇 +5 位作者 孙文清 徐玉凤 刘芷芹 杨子辉 董朕 曾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18-403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博落回提取物(MCE)对草鱼的促生长作用以及表征其主要成分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在草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肌肉残留。选用450尾约10.5 g的草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含0、30、60和120 mg·kg^(-1)博落回散(M... 本研究旨在观察博落回提取物(MCE)对草鱼的促生长作用以及表征其主要成分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在草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肌肉残留。选用450尾约10.5 g的草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含0、30、60和120 mg·kg^(-1)博落回散(MCEP)和盐酸甜菜碱的日粮,饲养60 d。选取120尾250 g左右的草鱼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随机分为5组,分别静脉注射(0.0012、0.012和0.024 mg·kg^(-1))和灌胃(0.06和0.6 mg·kg^(-1))MCE,使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LC-QQQ-MS)测定血液中SAN和CHE含量。选取150尾50 g左右的草鱼饲喂含MCEP的日粮(60 mg·kg^(-1)饲料)60 d,使用LC-QQQ-MS测定草鱼带皮肌肉中SAN和CHE含量。结果表明:MCE可以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肥满度(P<0.05);灌胃0.6 mg·kg^(-1) MCE后,SAN和CHE主要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分别为C_(max)=(19.157±1.924)和(6.388±1.356)μg·L^(-1),AUC_(0-t)=(3.317±0.274)和(0.651±0.114)(μg·L^(-1))·h,T_(1/2)=(9.065±2.286)h(CHE无有效数据)。静脉注射0.024 mg·kg^(-1) MCE,5 min后SAN和CHE的AUC_(0-t)分别为(37.132±4.124)和(0.614±0.039)(μg·L^(-1))·h,AUC_(0-∞)分别为(60.583±7.512)和(0.750±0.055)(μg·L^(-1))·h;残留试验中,肌肉中SAN和CHE在停药后第5天降至定量限下。饲料中添加60 mg·kg^(-1) MCEP能够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SAN和CHE均表现出吸收快,分布广和消除迅速的PK性质,但在高剂量下使用,两种活性物质会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PK特征;临床使用MCE后停药5 d,肌肉中SAN和CHE基本完全消除。这项研究对MCE的合理用药,开发以及相关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提取物 草鱼 生长性能 血根碱 白屈菜红碱 药代动力学 残留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严秀平 江焱 +1 位作者 倪哲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9-654,共6页
本文评述了 1994~ 2 0 0 0年间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容包括升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等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的比较、双先导物升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模... 本文评述了 1994~ 2 0 0 0年间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容包括升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等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的比较、双先导物升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考虑原子蒸气再沉积过程的升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及原子化器表面、基体改进剂及干扰物对分析物原子化过程的影响。引用文献 3 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化过程 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参数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形成过程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严秀平 林铁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5-47,34,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套测定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等温和升温原子形成过程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的方法。本法避免了前人采用的“稳定态”及“原子形成、原子消失为一级动力学过程”等假定,且能得到用前人方法得不到的原子... 本文提出了一套测定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等温和升温原子形成过程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的方法。本法避免了前人采用的“稳定态”及“原子形成、原子消失为一级动力学过程”等假定,且能得到用前人方法得不到的原子形成过程的反应级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化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光电化学和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光电化学分解水载流子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冷文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6-322,共7页
半导体光电化学制氢是一种重要的、有前景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其产氢效率主要取决于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分离和传输效率.深入理解光生载流子的动力学过程对于设计高效的太阳能产氢器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光电化学和瞬态吸收光谱技术是研究... 半导体光电化学制氢是一种重要的、有前景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其产氢效率主要取决于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分离和传输效率.深入理解光生载流子的动力学过程对于设计高效的太阳能产氢器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光电化学和瞬态吸收光谱技术是研究光催化反应微观动力学和机理的强有力手段.本文介绍作者应用这些技术在半导体光电化学制氢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最新研究结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制氢 光生载流子 动力学 瞬态光电压 瞬态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胺反应的动力学及吸收光谱
6
作者 姜子涛 张清峰 李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0-24,共5页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是辣根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抗肿瘤和抗癌活性,研究了AITC与哌啶、吗啉、二乙胺等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和光谱性质。AITC与胺反应转化为硫脲后,最大吸收峰强度有了极大的提高,摩尔吸光系数增加了...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是辣根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抗肿瘤和抗癌活性,研究了AITC与哌啶、吗啉、二乙胺等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和光谱性质。AITC与胺反应转化为硫脲后,最大吸收峰强度有了极大的提高,摩尔吸光系数增加了十余倍;利用我们的发现,我们以光度法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证明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并求得了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等参数;同时,讨论了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 硫脲 吸收光谱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界面动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德旭 屈佳润 +3 位作者 李思佳 王欣欣 张建宝 王海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凝固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由液态向固态的相变过程,对固/液界面迁移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非平衡凝固理论的发展。受制于实验手段,目前很难对固/液界面附近的原子行为直接进行原位观测。随着分子模拟理论的不断深入,以此为基础的... 凝固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由液态向固态的相变过程,对固/液界面迁移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非平衡凝固理论的发展。受制于实验手段,目前很难对固/液界面附近的原子行为直接进行原位观测。随着分子模拟理论的不断深入,以此为基础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Molecular dynamics, MD)为固/液界面迁移等非平衡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固/液界面迁移动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实现的方法;随后系统介绍了纯物质、二元合金及多主元合金固/液界面迁移动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最后,总结说明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固/液界面迁移研究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凝固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晶体生长动力学 非平衡凝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_(2)O_(3)掺杂UO_(2)芯块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郑新海 吴学志 尹邦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10,共6页
本工作采用恒速升温和等温烧结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r_(2)O_(3)掺杂量UO_(2)芯块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掺杂少量Cr_(2)O_(3)可以提高UO_(2)烧结速度,降低烧结温度。1500~1750℃下烧结,添加0.1wt%、0.5wt%Cr_(2)O_(3)均可以加速芯... 本工作采用恒速升温和等温烧结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r_(2)O_(3)掺杂量UO_(2)芯块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掺杂少量Cr_(2)O_(3)可以提高UO_(2)烧结速度,降低烧结温度。1500~1750℃下烧结,添加0.1wt%、0.5wt%Cr_(2)O_(3)均可以加速芯块致密化进程,添加Cr_(2)O_(3)后,烧结温度可以降低至1600℃,而标准UO_(2)烧结温度需在1700℃以上。掺杂Cr_(2)O_(3)可以明显促进UO_(2)晶粒生长,Cr_(2)O_(3)掺杂量越多,温度越高,UO_(2)晶粒生长速度越快。掺杂0.1wt%Cr_(2)O_(3)的UO_(2)芯块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符合3次方模型,晶粒生长指数n=3,激活能Q=454.2 kJ/mol,掺杂0.5wt%Cr_(2)O_(3)的UO_(2)芯块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符合2.2次方模型,晶粒生长指数n=2.2,激活能Q=371.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Cr_(2)O_(3) UO_(2)芯块 晶粒尺寸 晶粒生长动力学 晶粒生长指数 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动力学的EGFR罕见突变型(S768I)致NSCLC分子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雨婷 刘梦婷 +3 位作者 王妍雯 侯清梅 杨力权 桑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诱因.S768I点突变作为EGFR的一种罕见突变,目前尚无标准的靶向治疗方法,因此详细了解EGFR S768I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结构差异对于开发相关药物至关重要.为了探究S768I突变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诱因.S768I点突变作为EGFR的一种罕见突变,目前尚无标准的靶向治疗方法,因此详细了解EGFR S768I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结构差异对于开发相关药物至关重要.为了探究S768I突变在NSCLC中的作用,对WT-EGFR和S768I-EGFR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本质动力学(ED)分析和自由能图谱(FEL)重构.MD模拟表明S768I突变增加了EGFR的全局和局部柔性;ED分析得出的大尺度协同运动表明,区分活性状态和非活性状态的两个重要结构元件A-loop和αC-helix在S768I-EGFR中比在WT-EGFR中具有更明显的过渡到活动状态的趋势;自由能计算显示S768I-EGFR的FEL比WT-EGFR的更粗糙更复杂,这意味着S768I突变体具有更丰富的构象多样性.研究结果为S768I突变导致NSCLC提供了合理的分子机理解释,并为开发针对S768I突变患者的新靶向治疗药物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S768I 分子动力学模拟 本质动力学 自由能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吸收光谱茜素超快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朝朝 刘华 周忠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5-1700,共6页
激发态质子转移是光物理学、光化学和光生物过程中最基本的化学反应之一。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通常是指有机分子受到激发,到达激发态后,质子在激发态势能面上从质子供体基团转移... 激发态质子转移是光物理学、光化学和光生物过程中最基本的化学反应之一。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通常是指有机分子受到激发,到达激发态后,质子在激发态势能面上从质子供体基团转移到质子受体基团并形成含有分子内氢键多元环的过程,一般发生在亚皮秒量级。质子转移可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荧光探针等领域。茜素,即1,2-二羟基蒽醌,可从茜草根部提取,具有与醌类衍生物相似的结构,常用于染料、染色剂和药物等。近年来,发现茜素分子具有质子转移特性,可用来制备新型“绿色”染料敏化电池。利用稳态吸收、稳态荧光和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以及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对溶于乙醇溶液的茜素分子的质子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稳态吸收和稳态荧光研究结果表明:在基态时,茜素分子的正常构型9,10-酮处于稳定状态,容易发生跃迁;在激发态时,茜素分子的互变异构体构型1,10-酮处于稳定状态,容易产生荧光发射。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测量使用的激光的激发波长为370 nm。测得的瞬态吸收光谱在430 nm附近存在茜素的基态漂白信号。通过使用全局拟合方法对瞬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茜素正常构型9,10-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时间为110.5 fs,茜素互变异构体构型1,10-酮分子内振动弛豫时间为30.7 ps,茜素互变异构体构型1,10-酮荧光寿命为131.7 ps。通过使用单波长动力学拟合的方法对瞬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发生质子转移的时间尺度与运用全局拟合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茜素分子的正常构型9,10-酮分子在110.5 fs的时间尺度内处于快速减少的趋势,而茜素分子的互变异构体构型1,10-酮分子在这一时间尺度内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当延迟时间增大时,茜素分子的互变异构体构型1,10-酮分子又呈现缓慢衰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 质子转移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超快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氮素形态对茶树氮素吸收动力学特性及个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杜旭华 彭方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7-334,共8页
选用龙井43、乌牛早、迎霜和浙农139等4个茶树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肥对苗高和地径的影响,并通过对茶树硝态氮和铵态氮吸收过程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程比较,探索氮素形态对茶树吸收氮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选用龙井43、乌牛早、迎霜和浙农139等4个茶树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肥对苗高和地径的影响,并通过对茶树硝态氮和铵态氮吸收过程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程比较,探索氮素形态对茶树吸收氮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对苗高影响极显著,对地径影响较小,NO3--N:NH4+-N为5∶5处理的苗高增量最大,每年达15.45cm,纯铵处理最小,每年仅7.03cm。品种间的苗高增量以乌牛早最大,地径增量以龙井43最小。铵态氮比例增加后,茶树根系对硝态氮吸收的最大速率(Vmax)下降,而亲和力先变强,后变弱;铵态氮Vmax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快速上升,然后下降,而亲和能力会逐渐变弱,但铵态氮比例较低时,亲和力变化较缓。NO3--N:NH4+-N为5∶5处理时,各品种茶树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Vmax分别在0.24~0.35和0.19~0.30mmol FWg-1d-1之间,根系亲和力(Km)在0.65~0.74和0.63~0.80mmolL-1之间,对氮素的整体吸收生理特征优于其他处理。在盆栽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会使茶树对两种氮素的Vmax和Km均发生改变,表明茶树体内具备对土壤环境养分变化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氮素形态 苗高生长 地径生长 吸收动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价态铬对玉米幼苗铬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永林 陈小锦 +4 位作者 丛玮玮 余彬彬 盛海君 张苏波 居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0,共5页
通过水培法,研究不同价态铬Cr(Ⅵ)和Cr(Ⅲ)对玉米幼苗铬吸收曲线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幼苗对Cr(Ⅵ)和Cr(Ⅲ)的吸收符合Michaelis-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随着Cr(Ⅵ)和Cr(Ⅲ)处理浓度的升高,玉米幼苗地上部、根系及整株... 通过水培法,研究不同价态铬Cr(Ⅵ)和Cr(Ⅲ)对玉米幼苗铬吸收曲线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幼苗对Cr(Ⅵ)和Cr(Ⅲ)的吸收符合Michaelis-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随着Cr(Ⅵ)和Cr(Ⅲ)处理浓度的升高,玉米幼苗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的Cr含量随之增加;玉米幼苗体内的Cr主要富集在根部,很少往地上部分转运;(2)Cr(Ⅲ)与玉米幼苗根细胞吸收位点的亲和力小于Cr(Ⅵ),但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要明显高于Cr(Ⅵ),这可能是玉米幼苗对Cr(Ⅲ)的生物富集能力高于Cr(Ⅵ)的原因之一;(3)Cr(Ⅵ)对玉米幼苗的毒害要高于Cr(Ⅲ),表现在Cr(Ⅵ)对玉米幼苗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性状及根系参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要大于Cr(Ⅲ),尤其在较高浓度Cr(Ⅵ)时,玉米幼苗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叶色枯萎,根系发黄腐烂,类似盐胁迫症状;虽然,在低浓度下Cr(Ⅲ)对玉米幼苗的毒害程度较小,但在较高浓度下还是表现了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吸收 动力学特征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铷结晶介稳区宽度与生长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肖海 曾向东 +3 位作者 曾英 熊国元 赵淑芳 张学宁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1-2149,共9页
为获得氯化铷工艺设计和建模所需结晶动力学参数,在等温间歇冷却实验装置中,采用浊度计测量氯化铷水溶液体系的介稳区宽度,加入晶种间歇冷却结晶实验测量氯化铷溶液过饱和度变化曲线,研究了氯化铷水溶液体系介稳区宽度和生长动力学。该... 为获得氯化铷工艺设计和建模所需结晶动力学参数,在等温间歇冷却实验装置中,采用浊度计测量氯化铷水溶液体系的介稳区宽度,加入晶种间歇冷却结晶实验测量氯化铷溶液过饱和度变化曲线,研究了氯化铷水溶液体系介稳区宽度和生长动力学。该体系的介稳区宽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变宽,随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变窄,随冷却速率增大而变宽。采用自洽Nyvlt介稳区方程计算得到氯化铷成核级数和成核速率常数,成核级数小于3,为瞬时成核;且成核级数和成核常数均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成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加入晶种的量超过一定数,溶液的过饱和度快速下降;根据过饱和度变化曲线计算得到了氯化铷晶体生长动力学参数。晶体生长指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接近2,晶体生长速率常数随结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铷晶体 介稳区宽度 冷却结晶 过饱和曲线 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香酵母菌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构建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黄治国 张晴雯 +4 位作者 郑若欣 曾波 任志强 邓杰 谢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4,共4页
该研究设计了双层浅盘式生物反应器,以丸麦(去皮小麦)为培养基质,不同产香酵母为菌种,搭建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并根据Logistic模型建立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 该研究设计了双层浅盘式生物反应器,以丸麦(去皮小麦)为培养基质,不同产香酵母为菌种,搭建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并根据Logistic模型建立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马尔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固态发酵26 h,丸麦曲中酵母活菌数均达4×10^(9) CFU/g以上。成功建立了4种产香酵母的Logistic模型(R2>0.96,P值均<0.001),模型拟合值与试验值间的相对误差均<3%,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4种产香酵母在丸麦上的生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麦曲 产香酵母菌 生物反应器 固态发酵 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场法研究温度对非晶一次晶化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及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15
作者 王进 马文婧 +3 位作者 刘玉周 龚平 吕美妮 谢宝茵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33-137,共5页
尽管有大量的实验对非晶一次晶化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对非晶一次晶化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观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相场方法充分考虑了非晶前驱体在转变过程中随成分变化的局部扩散特性,并能实时反映非晶一次晶化过程... 尽管有大量的实验对非晶一次晶化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对非晶一次晶化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观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相场方法充分考虑了非晶前驱体在转变过程中随成分变化的局部扩散特性,并能实时反映非晶一次晶化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过程,从而得到广泛应用。采用相场方法模拟研究温度对非晶一次晶化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情况下,非晶一次晶化后期出现晶粒合并生长,随着演化时间的增加晶粒数量逐渐减少,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晶化分数随着演化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越高,相同演化时间内的晶化分数越高。不同温度情况下所对应的生长指数均小于1,这表明非晶晶化方式为一次晶化,说明温度对非晶晶化方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晶化 相场方法 微观组织演化 生长动力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动力学三维分区模型预测含能材料的晶体生长
16
作者 宋亮 陈博聪 +4 位作者 张泳 苏浩龙 侯方超 叶婧 佘冲冲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2-710,共9页
为了研究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和六硝基茋(HNS)晶体的形貌特征,采用了统一动力学三维分区方法对这3种含能材料晶体的实时生长形貌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结晶生长条件对晶体外形和晶面拓扑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X预测的晶形呈现... 为了研究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和六硝基茋(HNS)晶体的形貌特征,采用了统一动力学三维分区方法对这3种含能材料晶体的实时生长形貌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结晶生长条件对晶体外形和晶面拓扑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X预测的晶形呈现类菱形,主要晶面包括(010)、(100)和(110)面;HMX晶体呈柱状,主要晶面包括(011)、(010)和(11−1)面;而HNS晶体呈薄片状,其中(100)面的显露面积最大,所预测的含能材料晶体外形与实验结果吻合。当RDX、HMX和HNS晶体呈现二维成核和外延生长模式时,较高的驱动力(Δμ=418.59 kJ·mol^(−1))导致晶体的分子层不断堆叠,呈现分层生长;而温度较低时,生长单元首先附着在晶面平台区域,逐渐形成“岛状”集聚,随后进行外延生长;当晶面足够大时,可能出现多个大小不同的“岛状”结构,并随时间增长逐渐合并。在较低驱动力下(Δμ=27.21 kJ·mol^(−1)),HNS晶体呈现螺旋位错生长,其中(100)晶面通过一个螺旋轴引发片层生长,形成“梯田”型晶面。通过附着能力分析发现,螺旋的扭结位和台阶面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平台上的位点吸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Voronoi三维分区 黑索今(RDX) 奥克托今(HMX) 六硝基茋(HNS) 晶体生长 形貌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点蚀敏感性及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17
作者 席文强 孙冲 +2 位作者 樊学华 林学强 孙建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8-88,102,共12页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备一维人工凹坑电极模拟点蚀坑的稳态生长,采用向负向电位扫描法,研究镍基合金028在局部点蚀环境中的金属溶解动力学,明确CO_(2)和H_(2)S对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CO_(2)和H_(2)S都会使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变差,而H_(2)S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钝化电流密度jp、更低的点蚀电位Eb和再钝化电位Erp。H_(2)S-Cl-环境中的钝化膜电阻Rf、电荷转移电阻Rt和钝化膜厚度均低于CO_(2)-Cl-环境中的,此外,钝化膜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缺陷密度。在最大点蚀坑溶解电流密度jdiss,max相同的条件下,H_(2)S-Cl-环境中点蚀稳态生长所需的驱动力Emax明显低于CO_(2)-Cl-环境中的;在相同Emax下,H_(2)S-Cl-环境中的jdiss,max高于CO_(2)-Cl-环境中的。结论CO_(2)和H_(2)S通过增加钝化膜溶解速率、降低钝化膜电阻和增加点缺陷密度,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镍基合金028的点蚀敏感性,而H_(2)S更容易造成钝化膜损伤。在点蚀稳态生长阶段,镍基合金028点蚀的稳态生长遵循塔菲尔规律,相比于CO_(2),H_(2)S更容易促进点蚀从亚稳态向稳态发展,并且在H_(2)S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蚀生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CO_(2) H_(2)S 点蚀敏感性 一维人工凹坑电极 点蚀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汽车用镁/铝复合板的扩散动力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亚平 陈再良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180,共9页
目的探明热处理工艺参数对镁/铝复合板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生长的影响规律,并揭示IMCs对镁/铝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热轧复合实验,制备了镁/铝复合板,其次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及对界面微观结构特征的表征实验研究了... 目的探明热处理工艺参数对镁/铝复合板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生长的影响规律,并揭示IMCs对镁/铝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热轧复合实验,制备了镁/铝复合板,其次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及对界面微观结构特征的表征实验研究了温度和时间对镁/铝复合板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和界面结合质量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理论计算,从扩散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界面相的形成机制和长大行为。结果镁和铝之间反应主要生成2种金属间化合物,即靠近铝侧的Mg_(2)Al_(3)和靠近镁侧的Mg_(17)Al_(12);一定厚度的金属间化合物有利于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其中当IMCs层厚度为4μm时,界面结合强度最高,为32.5 MPa,随着IMCs层厚度的增加,界面结合质量逐渐降低,最终稳定在12.4 MPa附近。结论界面结合强度变化主要是由于热处理改变了界面的结合方式,由最初的Mg-Al直接接触到不连续的Mg-IMCs-Al接触再到最后的连续的Mg-IMCs-Al接触,改变了界面裂纹萌生和失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板 相结构 生长动力学 界面质量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粒子生长动力学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丽华 徐刚 +1 位作者 徐雪青 王春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4-289,共6页
采用Meisel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Ag纳米粒子溶胶,通过对Ag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光谱的实时观测,研究了Ag纳米粒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温度对Ag纳米粒子生长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SPR吸收峰的移动与实验... 采用Meisel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Ag纳米粒子溶胶,通过对Ag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光谱的实时观测,研究了Ag纳米粒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温度对Ag纳米粒子生长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SPR吸收峰的移动与实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恒温磁力搅拌直接加热的方式,Ag纳米粒子的SPR吸收峰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主要体现为红移,其反应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温度符合Arrhenius关系,并粗略估算了一定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活化能;而采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加热方式,SPR吸收峰则呈现红移→蓝移→红移交替移动现象。初步探讨了SPR吸收峰的红、蓝移影响因素及其移动机理,得出SPR峰的移动方向是粒径大小与电荷转移相互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吸收光谱: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生长GaAs非平衡载流子的超快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文锦辉 陈颖宇 +2 位作者 黄淳 张海潮 林位株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5-200,共6页
采用飞秒激光光谱技术研究了LT-GaAs受激载流子的超快弛豫特性,讨论了载流子散射、载流子-声子互作用和缺陷捕获对载流子弛豫特性的贡献,测定载流子的捕获时间约为500fs。
关键词 饱和吸收光谱 砷化镓 低温 载流子 超快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