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红英 任艳萍 +2 位作者 张建勇 丑明月 马文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3-418,共6页
采用TG-DSC、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室温—1000℃—室温的循环过程中,硅酸锂经历了吸收—解吸—吸收二氧化碳的循环。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可自发进行,并可循环使用。对... 采用TG-DSC、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室温—1000℃—室温的循环过程中,硅酸锂经历了吸收—解吸—吸收二氧化碳的循环。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可自发进行,并可循环使用。对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过程中的物相分析表明,反应是按照Li4SiO4+CO2Li2SiO3+Li2CO3可逆反应进行的。并测算了实际过程中硅酸锂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吸收量、解吸温度范围等,其中当二氧化碳分压为80%时,700℃时的吸收速率可达3.91%.min-1,吸收量为31%,解吸温度范围为728~1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锂粉末 高温二氧化碳吸收材料 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Lys/Gly溶剂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楠 骆赛赛 +3 位作者 赵腾达 柴天祥 刘家琦 任红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49-2054,共6页
为控制大气中CO2含量,提高CO2捕集效率,开发高效绿色CO2吸收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赖氨酸(L-Lys)和丙三醇(Gly)为原料合成了低共熔溶剂(DES),并系统研究了体系的CO2捕集性能。研究发现,L-Lys与Gly物质的量配比为1/8时DES共熔点最低为2... 为控制大气中CO2含量,提高CO2捕集效率,开发高效绿色CO2吸收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赖氨酸(L-Lys)和丙三醇(Gly)为原料合成了低共熔溶剂(DES),并系统研究了体系的CO2捕集性能。研究发现,L-Lys与Gly物质的量配比为1/8时DES共熔点最低为20.2℃,合成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仪检测发现1570 cm-1处有新峰生成,说明DES形成过程是以二聚体或多聚体形态存在的L-Lys固体进入Gly并形成氢键;DES传质阻力集中在低温段,适当升温可降低DES传质阻力增大CO2捕集量;同时DES受热膨胀主要影响因素是Gly;25~90℃内,DES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ES捕集CO2研究发现,50℃时达到较大捕集量0.582 molCO2·mol-1DES。气体吸收过程核磁共振表征说明无新物质生成。DES体系在CO2物理吸收作用下实现CO2高效捕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低共熔溶剂 L-赖氨酸 吸附剂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1111][Lys]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与动力学 被引量:6
3
作者 孙铖 刘凡 +2 位作者 沈丽 李素静 李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5-1142,共8页
针对电厂烟气排放量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较低、传统有机胺吸收剂缺陷明显等现状,利用离子液体蒸气压低、物化性质稳定且结构可控等特性,成功合成四甲基铵赖氨酸([N1111][Lys])离子液体并将其水溶液用于吸收CO2,探究其吸收性能、反应机... 针对电厂烟气排放量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较低、传统有机胺吸收剂缺陷明显等现状,利用离子液体蒸气压低、物化性质稳定且结构可控等特性,成功合成四甲基铵赖氨酸([N1111][Lys])离子液体并将其水溶液用于吸收CO2,探究其吸收性能、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多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水溶液在吸收中的表现优于单氨基离子液体,[N1111][Lys]的阴离子上不同位置的氨基不会同时与CO2反应,且不会同时参与后期的水解反应。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N的电负性会影响氨基的CO2结合能力。此外,[N1111][Lys]离子液体水溶液与CO2的反应符合快速拟一级反应的假设,对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04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水溶液 二氧化碳吸收 反应机理 分子模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吸收剂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贺秋兰 高凤娇 +3 位作者 李梅娜 文志双 王钟兴 黄文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调查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CO 2)吸收剂的现状,为统一CO 2吸收剂更换的指标、限值和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和CO 2吸收剂临... 目的调查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CO 2)吸收剂的现状,为统一CO 2吸收剂更换的指标、限值和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和CO 2吸收剂临床应用的现状。结果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其中49.9%来自华南地区,其他地区的麻醉科医师占50.1%。在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方面,被调查者最常使用的CO 2吸收剂种类为钠石灰,6.3%的被调查者尚不清楚所在机构使用的CO 2吸收剂种类;13.5%的被调查者能选出全部影响CO 2吸收剂吸收效率的理论因素;分别有79.8%、66.7%和44.8%的被调查者认为CO 2吸收剂“缺乏统一的更换标准和流程”、“环境污染”和“更换操作复杂”应得到关注。在CO 2吸收剂临床应用的现状方面,更换频率与麻醉科医师所在医院的等级显著相关(P<0.05);更换标准主要依赖FiCO 2和CO 2吸收剂变色量;96.4%的被调查者选择整罐更换,仍有23.8%的被调查者错误地在手术室内更换CO 2吸收剂,有粉尘吸入经历的被调查者高达73.7%。结论目前国内麻醉科医师对CO 2吸收剂的应用理论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对CO 2吸收剂的更换缺乏统一标准、更换流程欠规范,建议对各级麻醉科医师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并应进一步探索安全高效的CO 2吸收剂更换标准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全身麻醉 麻醉科医师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剂对长时间低流量七氟醚麻醉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江北 米卫东 +1 位作者 张宏 冯建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Dragersorb800 plus,Sodasorb LF)对长时间(>4h)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Compound A,CA)生成的浓度,以及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Drag... 目的观察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Dragersorb800 plus,Sodasorb LF)对长时间(>4h)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Compound A,CA)生成的浓度,以及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Dragersorb800 plus组(D组)和Sodasorb LF组(LF组),每组12例。术中采用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呼气末浓度1.72%,新鲜氧气流量为800ml/min)。2h后每隔1小时在呼气相气管插管中段抽取10ml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检测CA浓度。同时,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24h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红素(BR)、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结果低流量吸入麻醉2~6h,呼吸回路中D组CA浓度(11.01±3.40)ppm,而LF组CA浓度均在仪器检测灵敏度(<0.1ppm)以下。与手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 ALT、AST、BR、Cr和BUN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均可安全应用于长时间(4~6h)低流量(800ml/min)七氟醚吸入麻醉,不影响肝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 二氧化碳吸收 化合物A 肝功能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中二氧化碳吸收罐忘装钠石灰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晓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645-645,共1页
关键词 全身麻醉 二氧化碳吸收 钠石灰 静脉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剂中水分对七氟醚分解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蒋玲 李恩有 +1 位作者 杨宝峰 郑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研究模拟紧闭反应器内干燥的二氧化碳 (CO2 )吸收剂及自身含水对七氟醚分解的影响。方法 在紧闭反应器 (1 6 0ml)内 ,分别装钠石灰、钡石灰、干燥钠石灰和干燥钡石灰 (各 2 5g)。在密闭状态下注入液态的七氟醚 4 0 0 μl,放入 5 ... 目的 研究模拟紧闭反应器内干燥的二氧化碳 (CO2 )吸收剂及自身含水对七氟醚分解的影响。方法 在紧闭反应器 (1 6 0ml)内 ,分别装钠石灰、钡石灰、干燥钠石灰和干燥钡石灰 (各 2 5g)。在密闭状态下注入液态的七氟醚 4 0 0 μl,放入 5 0℃水浴内反应 6h ,分别在 5、1 5、30、4 5、6 0min、以后每 30分钟至 36 0分钟采样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七氟醚的分解产物。结果 钠石灰组出现复合物A、B ,在其他组七氟醚产生 5种分解产物。复合物A∶干燥钡石灰 >干燥钠石灰 >钡石灰和钠石灰组。干燥钡石灰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5 )。复合物B∶干燥钡石灰组 <钡石灰组 <干燥钠石灰组 (P <0 0 5 )。复合物C、D、E ,以干燥钡石灰组最为明显 (P <0 0 5 )。各组均未检测到CO。结论 在 5 0℃的紧闭反应器内 ,七氟醚与干燥的CO2 吸收剂反应剧烈 ,未产生CO ;国产钠石灰优于钡石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水分 七氟醚 吸入麻醉药 钠石灰 钡石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琳鸽 段雪蕾 +2 位作者 李亦易 卓锦德 李永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9-1293,共5页
采用脉冲序列t1irpg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13C的纵向弛豫时间(1.4~24.6 s),确定了循环延迟时间为50 s。采用反转门控去耦技术(脉冲序列Zgig30),建立了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的定量核磁共振碳谱(13C-qN... 采用脉冲序列t1irpg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13C的纵向弛豫时间(1.4~24.6 s),确定了循环延迟时间为50 s。采用反转门控去耦技术(脉冲序列Zgig30),建立了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的定量核磁共振碳谱(13C-qNMR)方法。方法用于多个样品的分析,并与传统滴定方法进行对比,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环境友好、可以根据化学位移识别物种的变化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 二氧化碳负载量 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有关二氧化碳吸收和利用的原创试题
9
作者 范国芳 《化学教学》 CAS 2010年第5期64-66,共3页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争取到202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争取到202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了缓解由CO2累积所产生的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试题 原创 利用 二氧化碳排放 国内生产总值 循环经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内二氧化碳捕集过程的模拟
10
作者 杜明坤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4,共4页
基于颗粒动理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结合双流体模型建立了气固流动-反应耦合的计算模型,考虑颗粒团聚效应的影响,对循环流化床内CO2捕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很好地预测了床内环核流动结构以及颗粒团聚物和分散颗粒同时存在的... 基于颗粒动理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结合双流体模型建立了气固流动-反应耦合的计算模型,考虑颗粒团聚效应的影响,对循环流化床内CO2捕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很好地预测了床内环核流动结构以及颗粒团聚物和分散颗粒同时存在的非均匀流动结构,同时还得到了气相各组分浓度分布以及温度场分布规律,为提高CO2捕捉效率和循环流化床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二氧化碳吸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丙二胺的少水吸收剂制备及CO_(2)吸收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新凤 李大才 +6 位作者 汪鑫 吴克峰 匡磊 慕晓炜 侯大伟 张达光 古李娜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161,共8页
化学吸收法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碳捕集技术,仍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新型化学吸收剂如两相吸收剂、无水吸收剂的结论,但是关于少水吸收剂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决常规吸收剂吸收速率慢、吸收负荷低、分... 化学吸收法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碳捕集技术,仍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新型化学吸收剂如两相吸收剂、无水吸收剂的结论,但是关于少水吸收剂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决常规吸收剂吸收速率慢、吸收负荷低、分相比高的缺点,构建了以1,3-丙二胺为反应剂的少水吸收剂。通过添加不同叔胺分相剂、非水溶剂与醇胺以1∶2∶1的质量比分别组成两相吸收剂,在恒温水浴锅中保持40℃后,通入二氧化碳吸到溶液中进行吸收,吸收结束后测试吸收液的性能。对比吸收负荷、分相比、黏度等关键性能,筛选出性能优良的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与1,3-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组成的少水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后可以发生液液分相,其中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吸收负荷最高可以达到3.85 mol/kg,富相占比为54%;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吸收负荷最高可以达到3.11 mol/kg,富相占比为75%;再将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中的水替换为非水溶剂进行测试,得到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组成的少水吸收剂,吸收负荷为3.69 mol/kg,是30%MEA化学吸收剂吸收负荷的2.37倍,并且对比不加入非水溶剂的两相吸收剂分相比大幅下降为39%,黏度也降低为83.4 MPa·s,仅是加入前的55%,与目前研究得到的少水吸收剂黏度相当,可以匹配现有的捕集换热系统;分相时间从7 min缩短为1.5 min;分相比和黏度的大幅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再生能耗。经过5次吸收—解吸循环试验测得,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吸收负荷在第二次吸收后逐步降低,但是降幅较小趋于稳定,循环负荷为2.64 mol/kg,具有良好的重复稳定性。经核磁检测可以推测吸收二氧化碳后的反应机理,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吸收二氧化碳后,1,3-丙二胺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形成中间产物氨基甲酸酯,中间产物与1,3-丙二胺再次结合生成氨基甲酸盐;整个反应中1,3-丙二胺作为主要吸收剂,四甲基乙二胺和非水溶剂不参与吸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吸收 二氧化碳吸收 1 3-丙二胺 分相机理 少水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碳酸钾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申淑锋 冯晓霞 赵瑞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3-909,共7页
化学溶剂吸收法是实现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控制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有机胺溶剂相比,碳酸钾溶液吸收CO2具有溶剂成本和再生能耗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今在湿壁柱装置中,研究了碳酸钾溶液体系在不同浓度和不同... 化学溶剂吸收法是实现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控制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有机胺溶剂相比,碳酸钾溶液吸收CO2具有溶剂成本和再生能耗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今在湿壁柱装置中,研究了碳酸钾溶液体系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吸收CO2的速率,同时讨论了不同活化碳酸钾溶液对吸收CO2的归一化传质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wt)硅酸钾可以明显提高碳酸钾溶液吸收CO2的速率,相同条件下活化后吸收CO2的归一化传质通量增加约1倍。采用快速拟一级吸收动力学模型,获得硅酸钾活化碳酸钾溶液吸收CO2的本征反应速率常数为8.35×1013exp(-6789.66/T)m3·kmol-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碳酸钾 硅酸钾 活化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吸收燃煤烟气CO_2中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芹芹 刘建周 +4 位作者 张亚萍 罗红情 朱刚 江晶亮 许红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以乙醇胺(MEA)为吸收剂,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的CO2,在吸收剂中添加抗氧剂1010(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以减缓MEA的氧化降解。研究了抗氧剂1010的添加量对MEA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的影响,应用红外分析仪对... 以乙醇胺(MEA)为吸收剂,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的CO2,在吸收剂中添加抗氧剂1010(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以减缓MEA的氧化降解。研究了抗氧剂1010的添加量对MEA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的影响,应用红外分析仪对MEA的氧化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抗氧剂对MEA的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抗氧剂1010能够有效降低MEA的氧化降解,当抗氧剂用量为吸收剂用量的0.15%时,吸收剂会保持较大的吸收容量和较快的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 氧化降解 抗氧剂1010 二氧化碳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离子液体[ NH2 ebim ][ PF6]的合成及其吸收 CO2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红晶 潘阳 +3 位作者 田贺 孟义征 赵薇 柳晓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2-625,共4页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离子液体1-胺乙基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2ebim][PF6]),进行吸收CO2的研究。结果表明,CO2与离子液体[ NH2 ebim][ PF6]的反应摩尔比介于0.5~1.0,模拟[ NH2 ebim][ PF6]的溶解度参数为18.09 MPa0.5,比常规离...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离子液体1-胺乙基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2ebim][PF6]),进行吸收CO2的研究。结果表明,CO2与离子液体[ NH2 ebim][ PF6]的反应摩尔比介于0.5~1.0,模拟[ NH2 ebim][ PF6]的溶解度参数为18.09 MPa0.5,比常规离子液体的溶解度参数更接近CO2的溶解度参数,说明[NH2ebim][PF6]与CO2有更好的互溶性,利于对CO2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NH2ebim][PF6] 合成 吸收二氧化碳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钠溶液吸收CO_2及再生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伟 施耀 +1 位作者 魏建文 叶青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0-696,共7页
鉴于CO2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的有机胺溶液富集烟道气中CO2,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今采用双搅拌釜吸收反应器,对甘氨酸钠(SG)溶液吸收模拟烟道气中的CO2进行实验研究;并采用加热再生的方法对甘氨... 鉴于CO2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的有机胺溶液富集烟道气中CO2,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今采用双搅拌釜吸收反应器,对甘氨酸钠(SG)溶液吸收模拟烟道气中的CO2进行实验研究;并采用加热再生的方法对甘氨酸钠溶液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1.0~4.0mol·L-1)的SG溶液吸收速率、吸收量、吸收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温度对于SG溶液对吸收CO2的影响,并且与常用的醇胺溶液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SG溶液对CO2的吸收速率比常用的醇胺快;温度对SG的吸收速率的影响较为明显;SG溶液的浓度越高吸收量也越大,但吸收负荷却越小;随着再生温度从363K增加到403K,SG溶液的再生效率从80.0%增加到92.6%;SG溶液的最佳再生温度和再生时间为383~388K和76~82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钠 二氧化碳吸收 双搅拌釜 氨基酸盐 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碳酸盐岩流域风化碳汇的影响——以云南小江岩溶流域研究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长礼 林良俊 +7 位作者 宋超 王秀艳 侯宏冰 张云 王俊坤 姜建梅 王晶晶 裴丽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地球陆地岩石的风化过程要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CO2,成为大气CO2巨大的汇。以中国云南小江流域为例,研究了典型岩溶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吸收CO2(碳汇)强度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块土地及其利用变化的25个地下水监测点... 地球陆地岩石的风化过程要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CO2,成为大气CO2巨大的汇。以中国云南小江流域为例,研究了典型岩溶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吸收CO2(碳汇)强度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块土地及其利用变化的25个地下水监测点,分析了1982年、2003年这些监测点的600多组地下水化学监测数据。12块土地利用变化中,有4块为林地变耕地,3块未利用地变耕地,4块未利用地变林地,1块为林地变建设用地。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后,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极大;第二,将风化过程中吸收大气或土壤中CO2的那部分C(用HCO3-表示)与整个风化过程中参与风化的全部C的百分比,定义为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对土壤或大气CO2吸收强度(简写为CIS,%),推出了计算式子为CIS(%)=100×[1-(Ca2++Mg2+)total waters)/HCO3-total waters]。估算了4种土地利用类型从1982年到2003年22年间CIS的变化值。结果是,(1)林地的CIS比未利用地高,前者为48.84%,后者47.66%;(2)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后,CIS平均减少了7.85%;林地转变为耕地后,CIS平均减少了8.59%;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后,CIS平均减少了1.66%,而未利用地转变为林地后,CIS平均增加了1.74%。(3)讨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CIS的影响机理,如未利用地或林地变为耕地后,(NH4)2PO4、CO(NH2)2、NH4NO3、(NH4)2SO4等氮肥的大量使用,硝化后产生的硝酸等干扰或抵消了碳酸对碳酸盐岩化学风化作用,导致了岩溶地下水中Ca2+,Mg2+离子的相对增多,HCO3-离子相对减少,促使CIS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强度 土地利用变化 化学风化 喀斯特地区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胺在乙醇溶液中吸收CO2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书东 陶梦娜 +3 位作者 陈艳萍 林鹏 何奕 施耀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0-215,共6页
将沼气中CO_2脱除后可以作为天然气替代品,化学吸收法缺点是再生能耗较高,实验中发现烯胺类物质在乙醇中吸收CO_2后会产生相分离现象,这可以降低再生过程的能耗,故研究了温度与浓度对三乙烯四胺(TETA)乙醇溶液吸收CO_2的吸收速率与单分... 将沼气中CO_2脱除后可以作为天然气替代品,化学吸收法缺点是再生能耗较高,实验中发现烯胺类物质在乙醇中吸收CO_2后会产生相分离现象,这可以降低再生过程的能耗,故研究了温度与浓度对三乙烯四胺(TETA)乙醇溶液吸收CO_2的吸收速率与单分子吸收负荷的影响,并采用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以及四乙烯五胺(TEPA)的乙醇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吸收模拟沼气中CO_2,考察吸收速率、吸收量及单氨基吸收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TETA乙醇溶液中,随着TETA浓度从0.1 kmol×m^(-3)增加至0.3 kmol×m^(-3),总吸收量增大,而TETA单分子吸收负荷从1.88 mol CO_2×mol amine^(-1)降至1.59 mol CO_2×mol amine^(-1),TETA乙醇溶液吸收CO_2产生的固体经过DSC表征发现在363 K开始分解;从DETA,TETA至TEPA,烯胺分子中氨基数量随之增多,CO_2吸收速率与单分子吸收负荷也随之增加,而烯胺分子中单个氨基吸收负荷却随之减小,其中TEPA有着最大的CO_2单分子吸收负荷(2.11 mol CO_2×mol amine^(-1)),DETA有着最高的分子中单个氨基吸收负荷(0.48 mol CO_2×mol amine grou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胺 乙醇 二氧化碳吸收 双搅拌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OH溶液CO_(2)膜吸收系统的膜结构及传质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燕 李娜 +2 位作者 杜南 李小倩 周屈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3-1288,共6页
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是实现减碳目标的有效方案。膜系统气体吸收技术能够实现CO_(2)以HCO_(3)^(-)、CO^(2-)_(3)形式存储在无机碱性吸收剂中,并还原成甲醇、乙醇等清洁燃料。本文采用膜单侧浸泡实验法和传质实验,分别考察了疏水性微孔滤膜... 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是实现减碳目标的有效方案。膜系统气体吸收技术能够实现CO_(2)以HCO_(3)^(-)、CO^(2-)_(3)形式存储在无机碱性吸收剂中,并还原成甲醇、乙醇等清洁燃料。本文采用膜单侧浸泡实验法和传质实验,分别考察了疏水性微孔滤膜聚四氟乙烯(PTFE)膜、聚偏氟乙烯(PVDF)膜、聚丙烯(PP)膜在NaOH碱性溶液中的结构和CO_(2)传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TFE膜和PP膜在NaOH碱性溶液中溶胀率上升,孔径减小,孔隙率下降,疏水性下降,传质系数下降;PVDF膜在NaOH溶液中会发生反应,结构被破坏,传质系数接近无膜吸收,但无法起到相界面的作用,不能直接用于以NaOH为吸收剂的膜吸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氧化钠溶液 疏水性 传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二乙醇胺和三乙烯四胺混胺吸收CO_2性能的研究
19
作者 刘雨情 王梅 +3 位作者 汪小慧 李政 肖坤儒 李建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2-1387,共6页
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三乙烯四胺(TETA)为原料配制5种混胺总含量为30%(φ)的吸收剂用于吸收CO2,在自制的吸收/解吸实验装置中考察混胺配比和吸收剂使用次数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剂Ⅲ(26%(φ)MDEA+4%(φ)TETA)的吸... 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三乙烯四胺(TETA)为原料配制5种混胺总含量为30%(φ)的吸收剂用于吸收CO2,在自制的吸收/解吸实验装置中考察混胺配比和吸收剂使用次数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剂Ⅲ(26%(φ)MDEA+4%(φ)TETA)的吸收/解吸性能最好;在101.33 Pa和298.15 K的条件下,吸收剂Ⅲ对CO2的吸收量为0.8 699 mol/mol,平均吸收速率为1.880 mmol/s;在101.33 Pa和383.15 K的条件下,吸收剂Ⅲ对CO2的解吸率为91.61%;与第1次使用相比,吸收剂Ⅲ第4次使用时,CO2吸收量降低了26.8%,CO2解吸率降低了15.7%;使用4次后,吸收剂Ⅲ的质量和p H虽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佳的吸收/解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N-甲基二乙醇胺 三乙烯四胺 醇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能增加生态系统吸收CO2和N的能力
20
作者 沈鹏 《现代科技译丛(哈尔滨)》 2002年第1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植物生态系统 二氧化碳吸收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