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考虑上行先导情况下建筑物闪击距离和吸引半径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杨宁
张其林
侯文豪
陈媛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34,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037
41275009)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69)资助
-
文摘
现国内外的建筑物雷电防护标准广泛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来考虑防护效果,电气几何模型(EGM)主要是基于长间隙放电实验和若干半经验公式得出的,在得到等效结果的同时却未能从物理过程方面进行详尽的描述。而先导发展模型充分考虑了闪击放电过程,从微观物理机制方面描述了闪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比电气几何模型描述更加精确的闪电物理模型。使用先导发展模型通过对多种情况的模拟,得到了不同电流强度下建筑物闪击距离和吸引半径与建筑物高度三者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后发现在充分考虑上行先导情况的先导发展模型中,当建筑物高度较低且电流强度较小时,得到的闪击距离和吸引半径小于传统电器几何模型(EGM)结果。模型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对于高大建筑物以及发生大电流闪击时,仅通过防护标准中得到的结果已不能充分满足保护需要。研究结果可为建筑物雷电防护设计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参考依据。
-
关键词
雷电防护
闪击距离
吸引半径
上行先导
-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striking distance
attractive radius
upward leader
-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旅游吸引半径数理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水利旅游为例
被引量:8
- 2
-
-
作者
丘萍
-
机构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出处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2期29-36,共8页
-
基金
浙江省社科联科普重点课题<赏水景
惜水源
+2 种基金
护水利>(11ZD20)
浙江省旅游局科学研究项目<水利旅游客源市场半径
客源规模测算>(2011ZC37)
-
文摘
旅游吸引半径是旅游地与旅游客源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边界,而旅游地识别目标客源市场的基础性研究,则是长线型、中线型和短线型旅游战略布局的参考。遵从理论到实证的思路,立足于距离衰减规律和效用论,从旅游吸引力、旅游效用和旅游成本的角度构建旅游吸引半径数理模型,讨论旅游吸引半径有意义的情况;将水利旅游作为实证对象,并引入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计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研究表明:从时间看,水利旅游吸引半径已经随着时间推移而向外扩展;从空间看,中国江苏、河南等地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较大,适宜开发长线型水利旅游客源,而内蒙古、吉林等地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较小,仅适宜开发短线型水利旅游客源等。
-
关键词
旅游吸引半径
水利旅游
实证
-
Keywords
tourist attraction radius
water conservation tourism
empiric study .
-
分类号
F590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
-
题名我国沿海省市旅游吸引半径测度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广海
尚修竹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
出处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4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关联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2CGL059)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培育项目"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2JDPY02)
-
文摘
旅游吸引半径体现了旅游供给对旅游需求作用的有效范围,是旅游目的地识别目标客源市场、探究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基于距离衰减规律和效用论,运用旅游效用、旅游成本、旅游距离等概念通过数理推导构建旅游吸引半径模型,以我国沿海11省市为例,采用2007年、2011年样本数据,建立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各省市旅游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旅游吸引半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沿海11省市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半径却缩小;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旅游吸引半径已延伸至区外,兼顾短、中、长线旅游发展的同时可着重发展长线旅游,而福建、辽宁等省市旅游吸引半径较小,可着重发展中、短线旅游。
-
关键词
沿海省市
吸引力
旅游吸引半径
-
分类号
F590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
-
题名基于自适应吸引半径的萤火虫算法的粒子滤波
被引量:5
- 4
-
-
作者
王航星
潘巍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出处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32-363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7723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702348)
-
文摘
针对粒子滤波算法对粒子数目的大量需求等弊端,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萤火虫算法的粒子滤波。首先,在萤火虫的亮度公式中引入观测值信息以提高算法跟踪的准确性;其次,提出自适应吸引半径参数来控制萤火虫群寻优时的吸引范围,使算法的实时性更好;最终利用萤火虫算法的迭代寻优来进行粒子更新。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在跟踪精度和运行时间上都有所优化,说明该算法即使在粒子数目较少的条件下也能保证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
关键词
自适应吸引半径
迭代寻优
目标跟踪
粒子多样性
相对亮度
-
Keywords
adaptive attracting radius
iterative optimization
target tracking
particle diversity
relative brightness
-
分类号
TP39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
-
题名铁路客流吸引半径的确定及营销对策研究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陈敦明
-
机构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S1期56-57,共2页
-
文摘
在对国内外客流情况比较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旅客时间价值的变化 ,提出了铁路客流吸引半径的计算方法及客运营销的对策。
-
关键词
铁路
吸引半径
营销对策
-
分类号
F530.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雷击建筑物的先导连接过程模拟
被引量:40
- 6
-
-
作者
任晓毓
张义军
吕伟涛
陶善昌
德庆措姆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技大学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气象局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0-457,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05004
4087500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号项(GYHY(QX)200706022)共同资助
-
文摘
为了研究闪电先导与地物的相互作用,该文建立了一个闪电先导的二维模式以模拟雷击建筑物的先导连接过程。模拟得到梯级长度在13.8~51.5 m的范围内,下行先导的感应电荷为0.03×10^(-4)~1.2×10^(-4) C/m,梯级长度和感应电荷量均随着先导离地高度的下降而增加,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吻合。下行先导最后一跳之前的转向并不明显,但最后一跳,下行先导向避雷针产生的上行先导偏转一定角度。模式模拟了下行先导与40 m宽度的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过程,得到建筑物拐角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半径,避雷针和拐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雷电防护设计中需要考虑拐角等复杂结构尖端对闪电的吸引作用,简单地采用理想情况(如地面孤立高耸尖端)下避雷针的吸引半径等参数进行复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会存在问题和隐患。
-
关键词
先导
连接过程
吸引半径
-
Keywords
leader process
connection process
attractive radius
-
分类号
TU895
[建筑科学]
-
-
题名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初探
被引量:4
- 7
-
-
作者
张营杰
安连华
任传祥
-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
-
出处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78,共5页
-
基金
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2015RCJJ032)
-
文摘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常规地面公交
吸引半径
聚集效应
调整流程
-
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conventional ground transportation
attractive radius
cluster effect
adjustment process
-
分类号
U23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U491.17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
题名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趣谈
- 8
-
-
作者
丁鸿富
-
机构
上海科学研究所
-
出处
《科学管理研究》
1987年第3期75-77,共3页
-
文摘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研究证明,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管理者和领导者可以聪明地调动手中的物质条件和组织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工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组织环境。物理环境和个人空间有些学者考察过天安门广场等外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发现人们喜欢停留在树、柱子、旗杆、墙壁、建筑小品等依靠物的周围。环境心理学认为,这类物体具有对人的吸引半径,人们在此半径内等候、休息。例如,一根独立柱子的吸引半径为1.5米左右。
-
关键词
组织环境
物理环境
个人空间
吸引半径
环境心理学
外部空间
天安门广场
人工环境
组织条件
领导者
-
分类号
G301
[文化科学]
C931
[经济管理—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