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灶性脉络膜炎的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志强 杨荣 +3 位作者 闫素霞 苑志峰 张胜娟 李成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检查作为多灶性脉络膜炎临床观察指标的意义。方法分别对29例(45眼)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根...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检查作为多灶性脉络膜炎临床观察指标的意义。方法分别对29例(45眼)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其造影特点分为临床前期、活动期、瘢痕期。结果临床前期10例(17眼)患者FFA表现正常,而ICGA造影后期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弱荧光斑;活动期13例(19眼)患者FFA表现造影早期弱荧光斑,造影后期强荧光斑,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弱荧光斑,其间可夹杂有强荧光斑,其弱荧光斑的数量多于FFA所见;瘢痕期6例(9眼)患者有2眼造影后期出现3~4个新弱荧光斑,其他7眼患者FFA表现强荧光但无渗漏,ICGA各期均表现为弱荧光斑,其病灶范围和个数与FFA相对应。结论 IC-GA能较好地提供多灶性脉络膜炎脉络膜循环损害的信息,并可指导治疗及判断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灶性脉络膜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青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行吲哚青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致过敏二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炜 崔霞 王兆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52-352,共1页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青绿荧光素钠 眼底血管造影 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3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孟晓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308-1308,共1页
关键词 青绿 诊断应用 荧光素血管造影 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后葡萄膜炎一例
4
作者 李婷 刘黎明 杨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576,共1页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诊断 后葡萄膜炎 青绿 视网膜静脉 眼球运动 上睑上垂 屈光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史雪辉 杨丽红 +2 位作者 丁宁 田蓓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钠 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6
作者 文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关键词 青绿血管造影 其临床应用 视网膜色素上皮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血管 视网膜血管 病理生理作用 血管结构 动力学改变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陵 何守志 王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评价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有CNV患者19例24眼根据ICGA的结果,应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对黄斑中心凹外200μm的CNV进行栅... 目的评价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有CNV患者19例24眼根据ICGA的结果,应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对黄斑中心凹外200μm的CNV进行栅格状光凝封闭。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视力、眼底、FFA、ICGA和黄斑区光敏感度(MLS)检查。结果治疗后随时间推移,多数患者视力逐步提高,6个月后视力提高13眼(54.17%),无变化9眼(37.50%),下降2眼(8.33%)。治疗2周~12个月后FFA和ICGA随访复查显示,22眼(91.67%)眼底渗出型病灶均不同程度吸收,渗出病灶缩小或形成瘢痕,色素沉着明显,强荧光减弱。治疗后患眼黄斑区光敏感度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2周时7/13眼、1个月时10/13眼、3个月时8/9眼。结论ICGA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AMD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准确、损伤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新生血管 青绿血管造影 多波长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rge-Weber综合征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长征 余运娴 郑红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4-324,共1页
关键词 Sturge—Weber综合征 青绿血管造影 视网膜 脉络膜血管瘤样荧光征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黄斑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朝霞 郭希让 尹卫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4-546,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眼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 对 5 0例正常人眼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  ( 1)ICGA最早荧光出现时 ,脉络膜动脉在黄斑部最早荧光充盈 ,可在黄斑中心上下方或上下外侧方 ,也可与视盘周围脉络膜动脉同... 目的 研究正常人眼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 对 5 0例正常人眼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  ( 1)ICGA最早荧光出现时 ,脉络膜动脉在黄斑部最早荧光充盈 ,可在黄斑中心上下方或上下外侧方 ,也可与视盘周围脉络膜动脉同时充盈 ,血管呈树状外观。 ( 2 )ICGA强荧光时期黄斑部可表现黄斑中心非强荧光区或横贯黄斑的水平非强荧光带 ( 32眼 ,占 6 4% ) ;也可表现黄斑部与眼底后部融为一体的强荧光 ( 18眼 ,占 36 % )。 ( 3)ICGA荧光减弱期到荧光消退期 ,黄斑部渐呈现相对圆形低荧光暗区。结论 眼底黄斑部脉络膜动脉血流灌注最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菁绿眼底血管造影 黄斑部 脉络膜 血循环 IC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汉萍 邹桂芬 王峥嵘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0期44-45,共2页
对 6 5例行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精心护理 ,结果病人配合协调 ,检查顺利 ,使诊断明确 。
关键词 眼底血管造影 菁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荧光素和吲哚菁绿同步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韩 萍杭州 王 竞 +2 位作者 莫建峰 李毓敏 李润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 明确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在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HRA),对82例RVO患者进行同步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ICGA检查。结果(1)82例RVO在ICGA的全过程中均可清晰地看... 目的 明确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在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HRA),对82例RVO患者进行同步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ICGA检查。结果(1)82例RVO在ICGA的全过程中均可清晰地看到视网膜血管充盈情况,14例因出血较多FFA中看不清血管充盈情况。(2)64例ICGA可见阻塞区视网膜毛细血管呈瘤状扩张,其中有12例因出血较多FFA中看不清。(3)分枝静脉阻塞病例,ICGA比FFA更清楚地观察到动静脉交叉压迫情况,有6例在阻塞点静脉内可见到栓子存在。(4)FFA有2例,ICGA有8例可见到脉络膜血管扩张,2例可见脉络膜充盈缺损。结论 将ICGA与FFA结合用于RVO检查比单纯FFA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荧光素血管造影 菁绿 眼底血管造影 RV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越 李甦雁 +2 位作者 刘亚鲁 孙永承 吴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经单次PDT治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管 孤立性/治疗 光动力疗法 青绿血管造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驰原 吴伟 +6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成惠林 谢韡 潘云曦 孙康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驰原 史继新 +4 位作者 王汉东 杭春华 谢伟 孙康健 吴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69-37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5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畸形切除术。2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在切除畸形团前进行了术中ICG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畸形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应用ICG造影确定了瘘口的位置,成功地阻断瘘口。患者术后复查DSA,证实畸形血管均被完全切除,正常血管得到保留。结论术中ICG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术者明确脑血管畸形的状况,指导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研究支持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常规应用ICG脑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菁绿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松 韩梅 +2 位作者 王兰惠 时冀川 张树立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8-430,共3页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C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 结果 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C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 结果 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33眼,占50.8%,FFA诊断为典型性CNV有8眼,占11.6%;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35眼中,ICGA诊断为边界清楚或欠清楚的斑状CNV有22眼;合并黄斑出血39眼中,FFA不能发现的CNV而ICGA能发现共5眼;FFA诊断为瘢痕染色的7眼中,有2眼在ICGA中发现CNV;ICGA发现CNV的供养血管(feeding vessel)有3眼。结论 ICGA比FFA发现CNV诊断率高,准确地显示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ICGA有助于发现CNV的供养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 菁绿 血管造影 图像特征 荧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牛胤 蒋周阳 +3 位作者 缪洪平 冯华 陈志 朱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通过显微手术直接探查以识别硬膜内的血管连接...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通过显微手术直接探查以识别硬膜内的血管连接,然后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来验证。处理瘘口完毕后再次行吲哚菁绿造影。结果 3例患者术中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与术前脊髓血管造影、术中探查结果均吻合。经成功手术后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症状缓慢改善。结论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实施简单,可实时准确提供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位置,明确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菁绿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在高颈段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俊 肖爵贤 +4 位作者 吕世刚 沈亚徐 祝新根 蒋秋华 程祖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辅助工具,包括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 菁绿 荧光造影 SUBTRACTION 辅助工具 血管母细胞瘤 供血动脉 手术时间 血管 引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新术语和非基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诊断标准——2021亚太眼科影像学会专家共识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峰 苏永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1-426,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作组讨论并针对PCV两个重要成分的术语做出专家共识,并提出一套不基于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PCV诊断标准,以期鉴别PCV与典型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该共识是对影像学和组织学报告的最新理解的凝练,概念明晰且精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共识术语 眼底影像 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景治涛 班允超 +5 位作者 刘佳 李龙 赵正 杜绍楠 李志鹏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2-954,共3页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开颅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0例,术中行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43次,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作用。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4例,穿通支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了动脉瘤...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开颅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0例,术中行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43次,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作用。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4例,穿通支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了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三维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和术中ICG造影结果一致。认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 穿通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20
作者 魏菁 黄厚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2-845,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indocyanine green-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选择特发性CNV(idiopathic CNV,I-CNV)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indocyanine green-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选择特发性CNV(idiopathic CNV,I-CNV)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伴黄斑中心凹下CNV(AMD with subfoveal CNV,A-CNV)患者共360例(432眼),分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组(PDT组)、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组、IMP组、IMP+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组及对照组。通过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CNV的消退情况,观察视力的变化,比较各种治疗效果。结果各组A-CNV患者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ICNV,PDT组、TTT组、IMP组、IMP+IVTA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13±0.11、0.09±0.12、0.12±0.14、0.19±0.15、0.10±0.12,各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CNV,各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23±0.14、0.13±0.10、0.18±0.09、0.19±0.11、0.03±0.0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治疗组较其余各组可获得最好的视力效果;IMP联合或不联合IVTA的疗效其次,不如PDT组;TTT治疗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治疗效果最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P是一种治疗CNV的更为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适合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曲安奈德 青绿 青绿介导的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