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开亮
吴萌
+6 位作者
刘智慧
苏波
李玲
刘玉秀
黄润秋
刘育
汪清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7-510,共4页
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测定了一系列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杀菌及除草活性。结果表明:该类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表现出了很好的杀菌活性,尤其是生物碱安托芬[(±)-antofine](2)和脱氧娃儿藤宁碱[(±)-deox...
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测定了一系列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杀菌及除草活性。结果表明:该类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表现出了很好的杀菌活性,尤其是生物碱安托芬[(±)-antofine](2)和脱氧娃儿藤宁碱[(±)-deoxytylophorinine](3)在50μg/mL下,对番茄早疫Alternaria solani、花生褐斑Cercospora arachidicola、苹果轮纹Physalospora piricola和黄瓜枯萎Cladosporium cucumerium4种菌体的抑制率达70%~100%;但未表现出明显的除草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并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盐衍
生物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花棘豆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研究
2
作者
王亭亭
张雅昆
+6 位作者
张洪艳
薛站
霍晓敏
曾艳荣
严敏
路浩
谭承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5,共5页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1)、2-epi-lentiginosine(2)、swainsonine(3)和swainsonine N-oxide(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1>3>4,表明这些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可能在黄花棘豆毒性作用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吲
哚
里西
啶
类
生物碱
α-甘露糖苷酶
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
11
3
作者
陈绍淑
赵宝玉
+1 位作者
高睿
李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6-70,共5页
苦马豆素 (Swainsonine,SW )属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是疯草 (Locoweed)的主要有毒成分。SW主要是通过抑制溶酶体α 甘露糖甙酶I和高尔基氏体α 甘露糖甙酶II的活性使家畜中毒。除了研究SW的毒性外 ,学者们还根据其可抑制α 甘露糖甙酶的活...
苦马豆素 (Swainsonine,SW )属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是疯草 (Locoweed)的主要有毒成分。SW主要是通过抑制溶酶体α 甘露糖甙酶I和高尔基氏体α 甘露糖甙酶II的活性使家畜中毒。除了研究SW的毒性外 ,学者们还根据其可抑制α 甘露糖甙酶的活性 ,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实体瘤在小鼠和肿瘤患者身上的生长 ,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 ,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近来又有人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SW的免疫原性。本文主要从SW的免疫原性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免疫原性
抗肿瘤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疯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4
作者
刘忠艳
赵宝玉
+1 位作者
王建军
朱洪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0-362,共3页
采用D101大孔树脂、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别对西藏有毒植物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等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茎直黄芪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
采用D101大孔树脂、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别对西藏有毒植物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等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茎直黄芪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氧化氮苦马豆素(3)、1-羟基吲哚里西啶(4)、斑荚素(5)、山奈酚-4'-甲基醚(6)、鼠李柠檬素-3-氧-β-D-半乳糖苷(7)、角鲨烯(8)和苦马豆素(9),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茎直黄芪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直黄芪
化学成分
苦马豆素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角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定性与定量分析
5
作者
刘忠艳
赵宝玉
+1 位作者
董海龙
吴庆侠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6,共4页
为分析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和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5kg茎直黄芪草粉经热回流提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对各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进行薄层色谱法(TLC)定性分析,同时用薄层色谱扫描软件,...
为分析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和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5kg茎直黄芪草粉经热回流提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对各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进行薄层色谱法(TLC)定性分析,同时用薄层色谱扫描软件,对各成分进行扫描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3个萃取部位分别检出13、15、15个显色斑点,其中SYM-12、SYM-10、SYM-6、LF-7、YSYZ-8、YSYZ-6等6种物质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专项分析表明,茎直黄芪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至少含8种和6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其中LFSWJ-5、LFSWJ-6、LFSWJ-7、YSYZSWJ-3、YSYZSWJ-4和YSYZSWJ-5等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LFSWJ-3和YSYZSWJ-4Rf与苦马豆素标准品一致,相对含量分别为10.02%和1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直黄芪
疯草
吲
哚
里西
啶
类
生物碱
苦马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开亮
吴萌
刘智慧
苏波
李玲
刘玉秀
黄润秋
刘育
汪清民
机构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出处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7-510,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126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207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0057)资助
文摘
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测定了一系列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杀菌及除草活性。结果表明:该类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表现出了很好的杀菌活性,尤其是生物碱安托芬[(±)-antofine](2)和脱氧娃儿藤宁碱[(±)-deoxytylophorinine](3)在50μg/mL下,对番茄早疫Alternaria solani、花生褐斑Cercospora arachidicola、苹果轮纹Physalospora piricola和黄瓜枯萎Cladosporium cucumerium4种菌体的抑制率达70%~100%;但未表现出明显的除草活性。
关键词
菲并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盐衍
生物
杀菌活性
Keywords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s
salt derivatives
fungicidal activity
分类号
R914 [医药卫生—药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花棘豆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研究
2
作者
王亭亭
张雅昆
张洪艳
薛站
霍晓敏
曾艳荣
严敏
路浩
谭承建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贵州民族大学)
出处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110,31660103)
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2775号)。
文摘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1)、2-epi-lentiginosine(2)、swainsonine(3)和swainsonine N-oxide(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1>3>4,表明这些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可能在黄花棘豆毒性作用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吲
哚
里西
啶
类
生物碱
α-甘露糖苷酶
毒性作用
Keywords
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
indolicidine alkaloids
α-mannosidase
toxic effect
分类号
S859.87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
11
3
作者
陈绍淑
赵宝玉
高睿
李蓉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
出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6-70,共5页
文摘
苦马豆素 (Swainsonine,SW )属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是疯草 (Locoweed)的主要有毒成分。SW主要是通过抑制溶酶体α 甘露糖甙酶I和高尔基氏体α 甘露糖甙酶II的活性使家畜中毒。除了研究SW的毒性外 ,学者们还根据其可抑制α 甘露糖甙酶的活性 ,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实体瘤在小鼠和肿瘤患者身上的生长 ,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 ,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近来又有人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SW的免疫原性。本文主要从SW的免疫原性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苦马豆素
免疫原性
抗肿瘤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疯草
Keywords
swainsonine
immunogenicity
anticancer
分类号
R996.2 [医药卫生—毒理学]
R979.1 [医药卫生—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4
作者
刘忠艳
赵宝玉
王建军
朱洪云
机构
西藏农牧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0-362,共3页
基金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5ZR-13-31)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文摘
采用D101大孔树脂、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别对西藏有毒植物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等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茎直黄芪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氧化氮苦马豆素(3)、1-羟基吲哚里西啶(4)、斑荚素(5)、山奈酚-4'-甲基醚(6)、鼠李柠檬素-3-氧-β-D-半乳糖苷(7)、角鲨烯(8)和苦马豆素(9),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茎直黄芪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茎直黄芪
化学成分
苦马豆素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
角鲨烯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定性与定量分析
5
作者
刘忠艳
赵宝玉
董海龙
吴庆侠
机构
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出处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6,共4页
基金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ZR-13-31)
西藏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临床兽医学实验室)
文摘
为分析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和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5kg茎直黄芪草粉经热回流提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对各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进行薄层色谱法(TLC)定性分析,同时用薄层色谱扫描软件,对各成分进行扫描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3个萃取部位分别检出13、15、15个显色斑点,其中SYM-12、SYM-10、SYM-6、LF-7、YSYZ-8、YSYZ-6等6种物质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专项分析表明,茎直黄芪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至少含8种和6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其中LFSWJ-5、LFSWJ-6、LFSWJ-7、YSYZSWJ-3、YSYZSWJ-4和YSYZSWJ-5等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LFSWJ-3和YSYZSWJ-4Rf与苦马豆素标准品一致,相对含量分别为10.02%和15.67%。
关键词
茎直黄芪
疯草
吲
哚
里西
啶
类
生物碱
苦马豆素
Keywords
Astragalus strictus
locoweed
indolizidine alkaloid
swainsonine
分类号
S853.7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及其盐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王开亮
吴萌
刘智慧
苏波
李玲
刘玉秀
黄润秋
刘育
汪清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花棘豆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研究
王亭亭
张雅昆
张洪艳
薛站
霍晓敏
曾艳荣
严敏
路浩
谭承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陈绍淑
赵宝玉
高睿
李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刘忠艳
赵宝玉
王建军
朱洪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定性与定量分析
刘忠艳
赵宝玉
董海龙
吴庆侠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