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新术语和非基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诊断标准——2021亚太眼科影像学会专家共识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峰 苏永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1-426,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作组讨论并针对PCV两个重要成分的术语做出专家共识,并提出一套不基于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PCV诊断标准,以期鉴别PCV与典型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该共识是对影像学和组织学报告的最新理解的凝练,概念明晰且精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共识术语 眼底影像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黄斑变性玻璃膜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2
作者 郭丽花 姜德咏 唐朝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MD)玻璃股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16眼早期A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CGA。结果(1)FFA早期玻璃膜疣为透见荧光,后期部分呈现着... 目的 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MD)玻璃股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16眼早期A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CGA。结果(1)FFA早期玻璃膜疣为透见荧光,后期部分呈现着色现象。(2)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迟缓或不规则,后期可见脉络膜渗漏高荧光区、点状强荧光及斑状强荧光团。玻璃膜疣为遮蔽荧光。此外可见涡状静脉异常。结论AMD早期即有明显的脉络膜循环紊乱及可疑非活动性新生血管生成。对AMD患者进行FFA和ICGA眼底血管对照检查,对了解AMD的发病机理,及早发现潜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尽早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玻璃膜疣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黄斑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朝霞 郭希让 尹卫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4-546,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眼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 对 5 0例正常人眼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  ( 1)ICGA最早荧光出现时 ,脉络膜动脉在黄斑部最早荧光充盈 ,可在黄斑中心上下方或上下外侧方 ,也可与视盘周围脉络膜动脉同... 目的 研究正常人眼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 对 5 0例正常人眼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  ( 1)ICGA最早荧光出现时 ,脉络膜动脉在黄斑部最早荧光充盈 ,可在黄斑中心上下方或上下外侧方 ,也可与视盘周围脉络膜动脉同时充盈 ,血管呈树状外观。 ( 2 )ICGA强荧光时期黄斑部可表现黄斑中心非强荧光区或横贯黄斑的水平非强荧光带 ( 32眼 ,占 6 4% ) ;也可表现黄斑部与眼底后部融为一体的强荧光 ( 18眼 ,占 36 % )。 ( 3)ICGA荧光减弱期到荧光消退期 ,黄斑部渐呈现相对圆形低荧光暗区。结论 眼底黄斑部脉络膜动脉血流灌注最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眼底血管造影 黄斑部 脉络膜 血循环 IC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晓亮 杨军 +3 位作者 陈素华 韩芸峰 孙建军 王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视频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0月对31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行ICG-VA辅助动脉瘤夹闭术,对比术中影像与术后CTA符合情况,采用改良R...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视频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0月对31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行ICG-VA辅助动脉瘤夹闭术,对比术中影像与术后CTA符合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结果31例术中进行42次ICG-VA,其中5例(16.1%)因首次造影异常,调整动脉瘤夹并重复ICG-VA造影。术后复查CTA,31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2例(6.4%),术后6个月mRS评分分别为3、4分;术后6个月28例(90.3%)mRS≤2分,1例死于重症肺炎。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ICG-VA是评估血流信息安全有效的方式,对完全夹闭动脉瘤颈,保护载瘤动脉通畅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整体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视频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赤光血管造影在眼底疾病检查中的图像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慧 张馨月 张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9例(41眼)眼底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利用数据和检查图像比较几种检查方法的异同。结果 对于视网膜下积液的观察,RFA比FFA有优势,与ICGA晚期图像和OCT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状态的观察,RFA比FFA和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对于视乳头周围多灶性片状异常荧光病灶的观察,与FFA、ICGA晚期、FAF检查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点片状异常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ICGA晚期检查、FAF检查判读一致,比FFA检查有优势;对于黄斑区膜样高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OCT图像判读一致,比FFA、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结论 RFA检查在眼底病变的检查中,尤其是对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视网膜浅层结构的观察,比FFA、ICGA等检查方法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赤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眼底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9
6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怡 姚静 +3 位作者 王建明 庾苗 郭晓 周爱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DR的患者147例230眼。其中,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者65眼,不合并...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DR的患者147例230眼。其中,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者65眼,不合并DME者165眼。观察并分析DR患者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图像、眼底彩照表现及血糖相关指标,总结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及眼底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230眼DR患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39.6%。在合并DME的DR患眼(65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53.8%,而在未合并DME的DR患眼(165眼)中发生率为33.9%;合并DME的DR患眼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DME的DR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8,P=0.005)。在ICGA检查中,扩张型毛细血管开始显影时间为3 min 57 s~7 min 31 s,平均开始显影时间为4 min 58 s,之后染色逐渐增强呈现高荧光,持续至10 min后仍不衰退,并与晚期低背景荧光形成强烈对比。依据ICGA形态学特征可将扩张型毛细血管分为两种类型(1)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较常见,占72.5%;(2)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占27.5%。硬性渗出越严重,出现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可能性越大(线性关联值为32.754,P<0.001)。与无扩张型毛细血管眼相比,有扩张型毛细血管眼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含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扩张型毛细血管在DR患眼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合并DME的DR患眼;扩张型毛细血管依其在ICGA中的形态学表现可分为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和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两种类型;严重的硬性渗出和较差的血糖控制水平与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扩张型毛细血管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眼底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弓形虫病的临床及FFA和ICGA同步造影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世兴 阎宏 +4 位作者 魏湛云 李梅 谢楚芳 林少春 张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 探讨活动性眼弓形虫病(OT)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同步检查图像特征。方法 除临床检查外,对21例33眼活动性眼OT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及血清抗体(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抗弓形... 目的 探讨活动性眼弓形虫病(OT)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同步检查图像特征。方法 除临床检查外,对21例33眼活动性眼OT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及血清抗体(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抗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 初诊5例为后部葡萄膜炎,16例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但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22眼见黄斑区瘢痕样改变,15眼瘢痕周围可见小片状出血。19眼FFA和ICGA均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结论 可致盲的活动性眼弓形虫病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眼弓形虫感染可能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病因之一,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增加CNV的检出率,给激光治疗提供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弓形虫病 FFA ICGA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韩珺琳 张桐梅 +4 位作者 解世勇 丛春霞 李立 王健 韩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46例48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OCT及O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剂量先行PDT治疗,3~5 d内再联合抗VEGF治疗,随访3~24个月。分析并比较PCV治疗前后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OCTA上息肉病灶、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视力均提高,CRT均下降。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为(0.44±0.37)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2,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8,P<0.05)。治疗前48眼中OCT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70.8%,ICG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100.0%;34眼联合OCTA检查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息肉病灶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9.4%、78.8%、75.8%和83.3%。治疗前14眼在OCTA检查中未发现息肉病灶,在联合治疗后复查OCT,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指状突起消退率分别为71.4%、76.9%、75.0%、87.5%。患者联合治疗OCTA上BVN的面积治疗前为(0.916±0.215)mm^2,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结论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著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息肉病灶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CT可作为联合治疗后评价PCV病情有用的随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2 位作者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永波 石安娜 +2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浔 金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疗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小芳 叶祖科 +5 位作者 李国波 汤秀容 梁影影 黎彦豪 罗书科 卢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分析其眼底影像学特征,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单眼发病。男7例(17.95%),女32例(82.05%),年龄53~86(71.33±9.0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76.92%)。除1例为双瘤体外,其余均为单瘤体。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眼底彩色照相和SD-OCT检查,38例完成FFA检查,8例完成ICGA检查。各项检查发现大动脉瘤体的情况眼底彩色照相32例(82.05%),SD-OCT检查31例(79.49%),FFA检查32例(84.21%),ICGA检查8例(100.00%)。39例患者中,9例并发了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积血,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和分支静脉阻塞。结论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联合FFA检查可对大部分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明确诊断,ICGA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视网膜大动脉瘤可合并视网膜分支动脉或分支静脉阻塞,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动脉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和恩 史超强 曲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黄斑区CSC单眼发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18例18眼,激光治疗组20例20眼。药... 目的探讨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黄斑区CSC单眼发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18例18眼,激光治疗组20例20眼。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和维生素片;激光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云南白药胶囊和维生素片)和810 nm激光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视野、黄斑区OCT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统计分析各指标。结果药物治疗组患眼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4.91±0.16,治疗后为4.92±0.1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患眼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4.93±0.12,治疗后为4.98±0.0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药物治疗组与激光治疗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激光治疗组患眼总体偏差视敏度为(-1.03±0.86)dB,与对侧眼总体偏差视敏度[(-0.85±0.72)d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42);与患眼治疗前总体偏差视敏度[(-3.75±3.28)d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P<0.05)。治疗3个月后复查,药物治疗组8眼治愈,治愈率为44.5%;激光治疗组17眼治愈,治愈率为85.0%,激光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CSC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物调节作用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近红外线成像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小明 郝保安 彭锡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6-979,共4页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成像的特点。方法对26例(28眼)CSC患者应用Kowa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照相、新型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进行NIR成像、荧光...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成像的特点。方法对26例(28眼)CSC患者应用Kowa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照相、新型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进行NIR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眼底照相:20眼急性CSC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ed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8眼慢性迁延性CSC表现为黄斑区色素脱失。FFA检查显示:20眼急性CSC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慢性迁延性CSC FFA早期表现为斑驳样透见荧光,晚期可见荧光素缓慢渗漏。ICGA检查:早期20眼可见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ICGA中期可见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呈强荧光;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PED在FFA和ICGA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盘状强荧光。NIR检查:神经上皮层脱离区表现为椭圆形暗区,边界清晰或模糊;PED在NIR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暗区;RPE损害在NIR表现为灰白色区域。结论红外线成像技术为CSC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但有关CSC NIR像的特征尚需进一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近红外线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15
作者 刘志强 吕丽娜 +2 位作者 张胜娟 肖哲 兴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