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4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启蒙论中的教师角色冲突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长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共13页
启蒙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规定。不过,个体的自我启蒙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只要给予公众自由,公众的自我启蒙则更为可能。公众的自我启蒙召唤和规定着教师的角色是启蒙者而非规训者,亦即教师是启蒙学生自我启蒙的启... 启蒙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规定。不过,个体的自我启蒙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只要给予公众自由,公众的自我启蒙则更为可能。公众的自我启蒙召唤和规定着教师的角色是启蒙者而非规训者,亦即教师是启蒙学生自我启蒙的启蒙者。在启蒙的时代,公众的自我启蒙若成为可能,需要在理性的公开运用上是自由的,但在理性的私下运用上是不自由的。理性的私下运用,发生在要求服从的权威领域。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之理性的使用,属于权威领域中的理性的私下运用,教师的职责因此是服从权威、规训学生,于是教师就又成了规训者。如此,教师所承担的两种角色就产生了冲突。康德认为,随着公众自我启蒙的不断进步,教师的角色冲突将会被消解。然而,由于人是特殊的、历史的,又是普遍的、超越的,所以教师的角色冲突是永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教师角色 启蒙 规训 公众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论”与“本体论”的“双重变奏”——论中国现代音乐批评史述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旭光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87,共3页
20世纪的中国音乐批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抗战前夕,有两大重要的价值取向或美学流向。其一是秉承从"启蒙"到"美育"的音乐美育教育理念,与"五四"启蒙主题,科学、民主精神相谐的"... 20世纪的中国音乐批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抗战前夕,有两大重要的价值取向或美学流向。其一是秉承从"启蒙"到"美育"的音乐美育教育理念,与"五四"启蒙主题,科学、民主精神相谐的"启蒙"主潮(启蒙论)。其二是音乐理想表现出对艺术的纯粹性与独立价值的强调的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趋向(本体论)。此间的音乐批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具有在"启蒙论"与"本体论"之间不断"变奏"的特点。这成为梳理中国现代音乐批评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五四 中国音乐批评 音乐美学 启蒙论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评《启蒙论》
3
作者 康长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启蒙论 中国 启蒙思想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德的“启蒙论文”重新反思“启蒙的辩证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邓安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0,共6页
由于"启蒙"伴随着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对"现代性"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启蒙"的批判。说"启蒙"存在着"辩证法",并非什么深刻的思想。若要深入地思考"启蒙辩证法"这一"现... 由于"启蒙"伴随着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对"现代性"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启蒙"的批判。说"启蒙"存在着"辩证法",并非什么深刻的思想。若要深入地思考"启蒙辩证法"这一"现象",关键的就不是简单地从"启蒙"宣导者的立场跳跃到"启蒙"反对者的立场上,而在于如何"超越""启蒙"内在的局限,因为"辩证法"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从根本上就是反对"非此即彼"的外在否定。而要完成对启蒙的"内在超越",我们的思想必须返回到"启蒙的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启蒙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 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联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粱启超 清朝 国民性批判 五四文学 启蒙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启蒙论争——兼论在现代性困境中重提中国的启蒙问题
6
作者 马雪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63,共5页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由康德启蒙哲学的价值分裂出发,从启蒙的理性根基、启蒙型塑的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启蒙的道德规划诸方面清理启蒙之于现代性困境的责任,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启蒙论争的话语境遇。实际上,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在批判启蒙理...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由康德启蒙哲学的价值分裂出发,从启蒙的理性根基、启蒙型塑的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启蒙的道德规划诸方面清理启蒙之于现代性困境的责任,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启蒙论争的话语境遇。实际上,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绝对霸权与价值分裂时,不仅无法针对康德,甚至还隐含了回到康德的逻辑诉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提启蒙问题依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性 现代性困境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哈萨克思想启蒙论说——以阿拜、阿合提、唐加勒克的作品为例
7
作者 夏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9-22,共4页
哈萨克近现代文化启蒙之路经历了阿拜开启的文化反思阶段、阿合提文学启蒙意识的"立人"阶段、唐加勒克作品开启的文化自觉高级阶段。经历了百年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在同时也是哈萨克族进入思想启蒙和走进文化反思的时代。
关键词 哈萨克族文学作品 哈萨克族思想启蒙 阿拜 阿合提 唐加勒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反启蒙论述及其对抒情传统的阐扬
8
作者 姜福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0-128,共9页
20世纪中叶陈世骧和高友工将抒情传统确立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传统,后经几代学者讨论、传播,抒情传统论已经发展为近几十年的学术热点。而在陈世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之前,梁启超等人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抒情特质,这与... 20世纪中叶陈世骧和高友工将抒情传统确立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传统,后经几代学者讨论、传播,抒情传统论已经发展为近几十年的学术热点。而在陈世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之前,梁启超等人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抒情特质,这与跨越欧亚的反启蒙论述有关。在倭伊铿人生哲学的启发下,梁启超认识到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应该和谐统一。因此,他着意在理性高扬的五四时期申述情感的重要性,并系统梳理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抒情精神,试图以情感反制理性主义的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梁启超 倭伊铿 人生哲学 启蒙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与王国维审美启蒙论的情性论分歧
9
作者 冯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157,共9页
作为中西方现代审美启蒙观念的奠基人,康德和王国维关于人类情性教化的具体思路却未尝相同。在晚年康德笔下,“黏液质情性”的地位超过了“黑胆汁质”情性,其中体现出其以禁欲主义的无功利化审美方案疗治忧郁情性的动机。相比起康德的方... 作为中西方现代审美启蒙观念的奠基人,康德和王国维关于人类情性教化的具体思路却未尝相同。在晚年康德笔下,“黏液质情性”的地位超过了“黑胆汁质”情性,其中体现出其以禁欲主义的无功利化审美方案疗治忧郁情性的动机。相比起康德的方案,王国维在相信“不可爱”的人性论现实的同时,更渴望保留“可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激情。出于这一动机,王国维借助叔本华的学说,提出关于“势力之欲”的生存本体论,从中发展出一套用良性嗜好取代恶性嗜好的务实的情性疗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康德 人类情性 审美启蒙 势力之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然之思”启蒙的康德哲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斌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3,共7页
康德晚年的历史哲学思考始终受到其自然哲人思索的牵引。在康德看来,自然之思是真理之思,也是思想启蒙的先声。理性的独立而自由的运用,是一株思想启蒙的萌芽,也是康德作为自然哲人的一片初心。康德的自然哲学并没有走向唯科学主义,而... 康德晚年的历史哲学思考始终受到其自然哲人思索的牵引。在康德看来,自然之思是真理之思,也是思想启蒙的先声。理性的独立而自由的运用,是一株思想启蒙的萌芽,也是康德作为自然哲人的一片初心。康德的自然哲学并没有走向唯科学主义,而是强调了哲学、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立。康德对人的理性能力所作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研究,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人类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在无规定性与规定性之间、规定性与自我之间、规定性与自由意志的实现之间把握住了对象之总体。判断力理论整合了自然的理论立法与自由的实践立法,以内省式的自然哲学解理性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哲学 启蒙 判断力 理性之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后现代启蒙的真理
11
作者 尚杰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9,239,共9页
后现代思想不依赖传统启蒙的宏大叙事,从微观世界入手探讨真理的细节,认为历史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些视角同时可以用于观察现实世界,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理论。后现代思想立足于现实,促使... 后现代思想不依赖传统启蒙的宏大叙事,从微观世界入手探讨真理的细节,认为历史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些视角同时可以用于观察现实世界,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理论。后现代思想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的思想贴近已经全新的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领域重新塑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真理 不连续性 差异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启蒙运动:从中国戏曲找寻文明之光
12
作者 宋莉华 洪淑倩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6,共8页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智识革命。启蒙思想家在不断变化的知识潮流中,认识到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资源。儒家学说作为新的文明动力被引入欧洲,参与欧洲公众的启蒙对话。中国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儒家思想,...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智识革命。启蒙思想家在不断变化的知识潮流中,认识到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资源。儒家学说作为新的文明动力被引入欧洲,参与欧洲公众的启蒙对话。中国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因而作为人类学、民族志、风俗志文本,被启蒙运动思想家输入和改编。中国戏曲成为诠释儒家思想、承载知识话语和进行思想启蒙的有效工具。围绕着儒家文化对于欧洲文明的启示作用,欧洲戏剧界一时间兴起了“中国风”,尤以法国、意大利为盛。启蒙思想家超越国家界限,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了世界主义的理念以及人类追求进步和改善自我的信念。这也是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在当今有必要重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风俗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争鸣与主义:博物学与新诗的发生
13
作者 王书婷 魏文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3,196,F0003,共14页
博物学的概念包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属性,既囊括了百科全书式的、空间化的博物志,亦有关乎时间的自然演化史。它既浸润近现代科学理性之精神,着重客观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亦闪烁着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芒,涉及知识、情感和价... 博物学的概念包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属性,既囊括了百科全书式的、空间化的博物志,亦有关乎时间的自然演化史。它既浸润近现代科学理性之精神,着重客观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亦闪烁着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芒,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博物学对于新诗的发生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首先,博物学参与塑造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与认识观,并以“进化”之理论为诗歌变革/演化提供了学理依据。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生物进化论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博物学之结晶,它以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为时间节点,代表了一种新的关于自然与人的认知。文艺的进化观念即脱胎于此。其次,博物学的精神是新诗之“新”的基础。其包含的新的关于“人”的认识,以及对生命“自然”性的尊重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新诗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五四时期对个性、自由的强调。最后,博物学在文学实践层面上,赋予了新诗以新的形体、风格乃至内蕴。概言之,从生物进化论的传入引发的思想启蒙和思辨争鸣,到新诗文体意识在新旧传统洗濯之中逐渐成形,再到新诗内在精神的焕然一新,博物学在“新诗的发生”中起到的作用可谓是贯穿其里并葳蕤于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生物进化论 新诗的发生 思想启蒙 文体意识 新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的经子关系论与启蒙思潮
14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6,共13页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发义理的取向,回归汉唐讲究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二是通过解构宋明的道统论,清儒进而消解“四书”的“圣经”名义,将其还原为传记或儒家类子书,从而取消宋明理学家依托“四书”而诠释的道学之正统性。三是清代考据学家倡导“以子证经、释经”,使先秦诸子典籍的材料性价值获认可,推动经学与子学从对立转为相互印证与互动的关系。这些变化共同勾勒出明清之际思想世界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的思想启蒙浪潮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子关系 启蒙思潮 经学与理学之辨 四书还原 经子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存在的自我理解与启蒙——从《人类学通论》课程出发的文化研究向度
15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53,共17页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多维性以及多义性,并对此给出整体性、整全性以及整合性的理解。人类学可谓是一门自我救赎的学问,通过人类学家精神和体力上的自我付出甚至牺牲,而获得对人类所构成世界在理解上的超越与升华。人类学让我们知道了他者的存在。这一他者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差异性、陌生感以及不一样的,而非是敌意性的存在。人类浮游于一和多之间,并因此而获得对于人性存在的扎实性理解以及自我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通论 自我理解 田野工作 民族志 人类学的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16
作者 高承海 王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再峰 潘燕婷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6,共5页
职业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儿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享誉国际与其立法、目的、课程、教学及评估等措施相关。借鉴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宝贵经验,建议通过重视儿童早期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立法体系、优化职业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儿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享誉国际与其立法、目的、课程、教学及评估等措施相关。借鉴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宝贵经验,建议通过重视儿童早期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立法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拓展职业教育形式、强化职业教育协同、完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等来推进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小学 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思想界的启蒙特征及其理论谱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祁志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8,共10页
周代思想界具有不同于殷商及以前时期神学蒙昧主义的整体特征,即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启蒙”。它凸显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端于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奠定的敬德保民人道传统的西周时期。周代的典籍,后世疑伪者甚多。研究周代思想史的特... 周代思想界具有不同于殷商及以前时期神学蒙昧主义的整体特征,即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启蒙”。它凸显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端于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奠定的敬德保民人道传统的西周时期。周代的典籍,后世疑伪者甚多。研究周代思想史的特征,有必要对周代古籍的真伪做一个仔细的考量。周代的思想启蒙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制度原因。它以人性的自我意识、认知世界的哲学意识、精辟的逻辑学思想、专业的游说学思想以及人本意识、道德意识为主要形态,围绕着“内圣外王”之道,展开了对“人道”系统的丰富思考与深刻建构,奠定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文明”传统,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启蒙 人的觉醒 人本人道 内圣外王 思想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S视角下小学低段科学启蒙课的信息化趣味策略——评《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19
作者 胡海 童恒萍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11-I0011,共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交互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赵宇和陶淑真编著的《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于2022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交互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赵宇和陶淑真编著的《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于2022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探讨了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从HPS(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为小学低段科学启蒙课的信息化趣味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味策略 科学启蒙 小学低段 信息化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空间、现实困境及实践理路
20
作者 邹心鋆 王化笛 顾雪英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3-41,共9页
职业启蒙教育是适应职业世界需求和学生生涯发展诉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受个体自我认知、社会职业期待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发展呈现出混沌状态,亟须呼唤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的到来。以价... 职业启蒙教育是适应职业世界需求和学生生涯发展诉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受个体自我认知、社会职业期待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发展呈现出混沌状态,亟须呼唤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的到来。以价值空间的三重维度作为分析框架,探究职业启蒙教育可能性空间的价值内涵,并从个体成长与社会诉求间的期望空间异化和内生发展与外部环境的现实空间制约角度出发,揭示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困境。对此,基于职业启蒙教育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价值分析,提出相应的实践优化路径:构建动态递进的培养模式,优化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设计,创新职业启蒙教育载体;搭建协同保障的支持机制,增强职业启蒙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启蒙教育 生涯发展 价值空间 教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