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酪蛋白激酶TaCK2α启动子的克隆与启动活性分析
1
作者 冯燕 吴志会 +5 位作者 曹雨欣 申松松 崔钟池 丁大烁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酪蛋白激酶2(Casein kinase 2,CK2)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组成型活性酶,已被证明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反应。然而,CK2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基于小麦TcLr19接种叶锈菌的转录组测序,筛选... 酪蛋白激酶2(Casein kinase 2,CK2)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组成型活性酶,已被证明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反应。然而,CK2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基于小麦TcLr19接种叶锈菌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1个酪蛋白激酶基因TaCK2α,并证明其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为了进一步探究TaCK2α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获取TaCK2α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克隆获得了TaCK2α启动子,命名为pTaCK2α。利用PlantCARE在线网站预测pTaCK2α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pTaCK2α序列含有启动子核心元件、逆境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构建了pTaCK2α融合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TaCK2α-pBI121、pTaCK2α-pCamA,借助农杆菌转化本氏烟草,GUS组织化学染色及GFP荧光观察证明TaCK2α基因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这些结果为探究TaCK2α在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酪蛋白激酶2α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Actin1启动子的分离及启动活性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碧玉 刘歌 金志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34-37,共4页
从香蕉基因组DNA中分离香蕉Actin1启动子序列,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1253bp,包含完整的G-box和TATAbox,5'非翻译区和其下游的内含子,与文献报道序列的同源性达97.53%。以全长序列取代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上的35S启动子序列构... 从香蕉基因组DNA中分离香蕉Actin1启动子序列,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1253bp,包含完整的G-box和TATAbox,5'非翻译区和其下游的内含子,与文献报道序列的同源性达97.53%。以全长序列取代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上的35S启动子序列构建成瞬间表达载体pCAMBIA-Act1,以内含子序列HindⅢ和XbaⅠ双酶切片段(584bp)取代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的35S启动子,构建成瞬间表达载体pBI121-Act1-1。采用基因枪法对香蕉根、叶和果实的薄片进行转化,转化材料经培养3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织GUS的活性。结果表明,Actin1启动子在所转化的3种组织中均可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表达活性与35S启动子接近,具有组成型表达的特点。内含子部分序列(584bp)也具有启动活性,但启动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Actin1 启动 分离 启动活性 肌动蛋白基因 瞬间表达 基因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R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启动活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丽珊 王珅 +2 位作者 王菲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1,68,共6页
PR1是植物病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研究前期明确了小麦TaPR1基因受叶锈菌及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诱导表达。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 PR1是植物病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研究前期明确了小麦TaPR1基因受叶锈菌及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诱导表达。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克隆获得了小麦TaPR1基因上游2200 bp启动子序列,对启动子区域所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预测,利用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组织化学染色、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观察对不同长度启动子区段进行启动活性验证,结果表明TaPR1基因启动子-2200~-290 bp区段具有启动活性,为进一步解析TaPR1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R1 启动 启动活性 GU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V-8 ORF50启动子区序列分离、鉴定及在293细胞中启动活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春 黄丽 +1 位作者 曾怡 徐亚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ORF50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序列,评价其在293细胞中启动活性。方法:以佛波酯(TPA)刺激的BCBL-1细胞总DNA为模板,PCR扩增HHV-8 ORF50启动子区序列,克隆进pGL-3基本载体中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 目的:分离和鉴定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ORF50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序列,评价其在293细胞中启动活性。方法:以佛波酯(TPA)刺激的BCBL-1细胞总DNA为模板,PCR扩增HHV-8 ORF50启动子区序列,克隆进pGL-3基本载体中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上游多克隆位点,分别构建含正反双向ORF50启动子重组报告质粒,并分别转染293细胞,作Lu-ciferase活性检测,计算相对Luciferase活性单位(RLU)。结果:①克隆的HHV-8 ORF50启动子区序列长655碱基(bp),含多个潜在推测AP1、SP1和ERE等转录因子结合序列;②ORF50启动子与正常pGL-3基本载体相比,其RLU增加了26.3倍;③TPA刺激后ORF50启动子与刺激前相比启动活性增加了4.1倍。结论:HHV-8 ORF50启动子区序列在293细胞中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TPA可以作为一有效的阳性对照刺激物用于进一步鉴定ORF50启动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8型 ORF50启动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5′LTR序列及启动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子君 饶明章 +4 位作者 陈建 张杰 袁丽霞 廖明 曹伟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4-760,共7页
通过对ALV-K 5′LTR序列及其启动活性比较分析,以探究5′LTR对ALV-K体外复制能力的影响。选取广东某黄羽祖代种鸡场健康鸡群中分离到的ALV-K(GDFX0601)毒株作为研究对象,将其5′LTR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不同亚群ALV分离株比较分析,并将该A... 通过对ALV-K 5′LTR序列及其启动活性比较分析,以探究5′LTR对ALV-K体外复制能力的影响。选取广东某黄羽祖代种鸡场健康鸡群中分离到的ALV-K(GDFX0601)毒株作为研究对象,将其5′LTR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不同亚群ALV分离株比较分析,并将该ALV-K接种DF-1细胞,采用ELISA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ALV p27抗原检测以分析其在DF-1细胞上的复制能力,还分别将ALV-K(GDFX0601)、ALV-J(CHN06)、ALV-E(ev-1)和ALV-K(JS11C1)5′LTR克隆进pGL3-Basic载体,分别转染DF-1、CEF和293T细胞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来评估不同毒株5′LTR的启动活性。结果显示,ALV-K(GDFX0601)与其他内源性ALV LTR相似性为98.5%,而与其他外源性ALV的相似性仅有70%左右,且其LTR U3区转录调节元件与外源性病毒差异较大,与内源性病毒相似。ALV-K(GDFX0601)在ALV易感细胞DF-1上的复制速度与感染能力均弱于外源性病毒ALV-A、ALV-B和ALV-J。5′LTR的启动活性试验发现ALV-K(GDFX0601)毒株LTR的启动活性比ALV-J和LTR为外源性的ALV-K(JS11CI)毒株的启动活性弱(P<0.05)。ALV-K比其他亚群ALV复制能力低可能与5′LTR启动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K 致病性 LTR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结构域Ⅰ、Ⅱ在其翻译启动活性中的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
6
作者 黄小晔 刘丽莎 +4 位作者 崔光晶 刘西霞 刘美佟 马琼山 刘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6-1829,共4页
目的分析在不同宿主细胞的翻译体系下,缺失不同片段的HCV 5'UTR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截短型HCV 5'UTR调控Fluc的真核表达质粒与Rluc真核表达质粒p RL-TK共转染至不同的细胞中,转染后36 h:6提取... 目的分析在不同宿主细胞的翻译体系下,缺失不同片段的HCV 5'UTR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截短型HCV 5'UTR调控Fluc的真核表达质粒与Rluc真核表达质粒p RL-TK共转染至不同的细胞中,转染后36 h:6提取细胞RNA,半定量RT-PCR检测目的质粒的转录水平;6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Fluc基因相对表达活性,分析HCV 5'UTR缺失不同结构域后在不同翻译体系中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结果 6缺失5'端44个碱基的HCV 5'UTR的翻译启动活性分别与缺失前相比:在He La细胞和C6细胞中无明显影响,在L-02细胞中活性下降为46%,而在293T细胞则为缺失前的146%;6缺失5'端118个碱基后,HCV 5'UTR的活性分别与缺失前相比:在He La细胞中,缺失后活性仅为缺失前的49%,而在L-02细胞、C6细胞和293T细胞中,活性分别为缺失前的140%、160%和235%。在本研究使用的四种细胞中,p CNl的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CNl-d2在293T细胞中活性最高,在L-02细胞中活性最低。p CNl-d3在293T、C6和L-2细胞中活性相近,但在He La细胞中的活性明显比其他细胞低。结论 HCV 5'UTR的DomainⅠ和DomainⅡ对其翻译启动活性的影响与宿主细胞种类相关,具细胞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5'端非编码区 翻译启动活性 细胞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IL-4及其受体启动子在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激活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启动活性分析
7
作者 吕志刚 卢春 +3 位作者 秦娣 曾怡 程林 陈秀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3,193,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人类IL-10、IL-10受体(IL-10Rα)、IL-4及其受体IL-4Rα启动子序列,并分析IL-10、IL-4以及其受体的启动子在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激活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过程中的启动活性。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 目的:分离和鉴定人类IL-10、IL-10受体(IL-10Rα)、IL-4及其受体IL-4Rα启动子序列,并分析IL-10、IL-4以及其受体的启动子在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激活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过程中的启动活性。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IL-10、IL-10Rα、IL-4Rα启动子区序列,并分别克隆载入pGL-3基本载体中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的上游。进一步将上述构建的重组质粒与本室保存的含IL-4启动子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SV-1感染的BCBL-1细胞,并作Luciferase活性检测。结果:分离了IL-10、IL-10Rα和IL-4Rα的启动子区域序列,并成功克隆了含启动子序列重组报告质粒;HSV-1感染的BCBL-1细胞在进一步转染了IL-10、IL-10Rα、IL-4和IL-4Rα启动子重组报告质粒后,其Luciferase值与相应的对照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BCBL-1细胞中,HSV-1可通过直接激活IL-10、IL-4以及相应受体的启动子来上调它们的表达;在HSV-1感染的BCBL-1细胞中,IL-10和IL-4可能对KSHV的裂解复制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 白细胞介素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ATF3对大鼠Gadd45β/γ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结合部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梦雅 何风霞 +7 位作者 张婧 刘玉 虞天一 卢燕来 王璐璐 赵聃 邱文 王迎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 :构建大鼠生长阻滞及DNA损伤诱导基因45(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45,Gadd45)β/γ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sangial cells,GMCs)中过表达激活转录因子3... 目的 :构建大鼠生长阻滞及DNA损伤诱导基因45(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45,Gadd45)β/γ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sangial cells,GMCs)中过表达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后分别对大鼠Gadd45β/γ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的ATF3结合位点。方法:采用PCR技术,将扩增出的大鼠Gadd45β基因启动子全长(-1 105^+236 nt)和Gadd45γ基因启动子全长(-913^+72nt)分别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 GL3-basic中,获得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全长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3-Gadd45β/γ-FL),再将p GL3-Gadd45β/γ-FL分别与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大鼠野生型ATF3过表达质粒(p IRES2/ATF3)共转染GMCs,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以确定ATF3对Gadd45β/γ基因的启动作用。另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上ATF3潜在的结合位点,并据此构建4个Gadd45β和3个Gadd45γ基因启动子截短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全长和各截短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p IRES2/ATF3共转染GMCs,再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以筛选ATF3的结合位点。结果:菌液PCR及核酸测序证实,大鼠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全长和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均构建成功。将p GL3-Gadd45β/γ-FL分别和p IRES2/ATF3共转染GMCs发现,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活性均显著增加。而将Gadd45β启动子全长及4个截短质粒分别与p IRES2/ATF3共转染GMCs后显示,p GL3-Gadd45β-4的启动活性显著低于p GL3-Gadd45β-FL、p GL3-Gadd45β-1、p GL3-Gadd45β-2和p GL3-Gadd45β-3。提示ATF3可能结合在Gadd45β基因启动子的(-146^+23 nt)区域。同样,将Gadd45γ启动子全长及3个截短质粒分别与p IRES2/ATF3共转染GMCs后显示,p GL3-Gadd45γ-2、p GL3-Gadd45γ-3的启动活性显著低于p GL3-Gadd45γ-FL和p GL3-Gadd45γ-1。提示ATF3可能结合在Gadd45γ基因启动子的(-456^-61 nt)区域,且这段区域可能包含1个以上ATF3结合位点。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全长及各截短片段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初步确定了ATF3在Gadd45β/γ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阻滞和DNA损伤基因45(Gadd45) 激活转录因子3(ATF3)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MZF1对大鼠RGC32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结合部位
9
作者 王璐璐 何风霞 +5 位作者 赵聃 虞天一 张婧 卢燕来 邱文 王迎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 :构建大鼠补体应答基因32(response gene to complement,RGC32)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人胚肾细胞(HEK293)过表达髓锌指基因1(myeloid zinc finger gene1,MZF1)对大鼠RGC32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 目的 :构建大鼠补体应答基因32(response gene to complement,RGC32)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人胚肾细胞(HEK293)过表达髓锌指基因1(myeloid zinc finger gene1,MZF1)对大鼠RGC32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的MZF1结合位点。方法:将RGC32基因启动子全长(-686^-1 nt)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 GL3-basic中,获得RGC32基因启动子全长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3-RGC32-FL)后,再将p GL3-RGC32-FL与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大鼠野生型MZF1表达质粒(p IRES2-EGFP-MZF1)共转染HEK293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以确定MZF1对RGC32基因的启动作用。另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RGC32基因启动子上转录因子MZF1潜在的结合位点,并据此构建3个RGC32基因启动子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即p GL3-RGC32-1、p GL3-RGC32-2和p GL3-RGC32-3)。将上述RGC32基因启动子全长和各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ZF1过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再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以筛选MZF1的结合位点。结果:菌液PCR及核酸测序证实,大鼠RGC32基因启动子(全长和各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均构建成功。将p GL3-RGC32-FL和p IRES2-EGFPMZF1共转染HEK293细胞发现,RGC32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增加。而将p GL3-RGC32-FL、p GL3-RGC32-1、p GL3-RGC32-2和p GL3-RGC32-3分别与p IRES2-EGFP-MZF1共转染HEK293细胞后显示,p GL3-RGC32-3的启动活性显著低于p GL3-RGC32-FL、p GL3-RGC32-1和p GL3-RGC32-2。提示MZF1可能结合在RGC32基因启动子的-286^-86 nt区域。结论 :成功构建了大鼠RGC32基因启动子全长及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证实过表达MZF1可促进RGC32基因的启动,并初步筛查出转录因子MZF1在RGC32基因启动子上可能的结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应答基因32 髓锌指基因1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清道夫受体A启动子活性分析
10
作者 曹鑫艳 王钢 +6 位作者 张秦川 范文雨 顾兰英 盛金良 贺笋 孙延鸣 张彦兵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8,共6页
旨在初步分析绵羊清道夫受体A(SRA)启动子活性调节机理,为进一步探究SRA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RA启动子报告质粒,XhoⅠ酶切验证,进一步测序比对;将构建的SRA启动子报告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 旨在初步分析绵羊清道夫受体A(SRA)启动子活性调节机理,为进一步探究SRA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RA启动子报告质粒,XhoⅠ酶切验证,进一步测序比对;将构建的SRA启动子报告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SRA启动子活性。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合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真核表达载体,将SRA报告基因载体分别与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TNF-α和IL-6的表达载体共转染于HEK293T细胞,分析IRF1、TNF-α和IL-6对SR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XhoⅠ酶切pGL3-SRA出现预期目的条带和载体片段,测序比对正确,成功构建pGL3-SRA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证实SRA启动子具有较强的活性,IRF1、TNF-α和IL-6过表达能显著激活SRA的启动子活性(P<0.05,P<0.0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IRF1、TNF-α和IL-6对SRA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清道夫受体A 转录调控 启动活性 双荧光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琳 袁梦 +2 位作者 齐宇 张梦杰 王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分析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活性,为进一步研究PsDFR启动子的功能及其在牡丹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黑花魁’牡丹花瓣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PsDFR的启动... [目的]分析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活性,为进一步研究PsDFR启动子的功能及其在牡丹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黑花魁’牡丹花瓣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PsDFR的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在线软件预测分析启动子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构建5个不同长度缺失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并瞬时转化烟草叶片,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和酶活性检测分析缺失启动子的活性,及其对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光照等不同胁迫处理的响应。[结果]克隆得到PsDFR上游1687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sDFR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信号、激素响应、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顺式作用元件,这暗示PsDFR的表达可能受光信号、激素和胁迫等多种信号的共同调节。GUS组织化学染色和酶活性检测表明,随启动子片段的缩短,启动子活性逐渐下降,-1623至-916区段对于启动子活性具有重要作用。MeJA和黑暗处理对各启动子片段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恢复光照可促使启动子活性明显回升,而参与ABA响应的核心调控区域位于-443至-76 bp。[结论]PsDFR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信号、激素响应、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顺式作用元件,其活性受光的正调控以及MeJA的负调控;-1623至-916 bp间的区域对于启动子活性具有重要作用,-443至-76 bp是响应ABA处理的核心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PsDFR应答环境信号参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青素苷 PsDFR 启动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3a/27a/24基因簇g.65307469G>A突变对大白猪产仔数和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王思琪 李玉琦 +5 位作者 周春雪 杨柳 杜星 吴望军 潘增祥 李齐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34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大白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的关系及潜在机制,为母猪繁殖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潜在遗传标记。[方法]利用混池测序技术筛选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大...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大白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的关系及潜在机制,为母猪繁殖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潜在遗传标记。[方法]利用混池测序技术筛选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大白猪群体(n=345)miR-23a/27a/24基因簇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遗传多样性;用线性模型对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构建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载体,转染猪卵巢颗粒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突变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潜在结合的差异转录因子,用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差异转录因子对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在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648 nt(Chr.2,65307469 nt)处发现1个新的G/A突变,命名为g.65307469G>A。在大白猪群体中发现3种基因型(GG、GA和AA),其中GG为优势基因型(89.57%),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94.64%)。关联性分析发现,GA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TNB)比GG基因型母猪每胎高0.56头(P<0.05)。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显著高于A等位基因类型(P<0.05)。在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间发现1个潜在结合的差异转录因子死亡相关蛋白1(THAP1),成功构建猪THAP1基因过表达载体,共转试验结果显示转录因子THAP1对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miR-23a、miR-27a和miR-24是大白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g.65307469G>A突变抑制miR-23a/27a/24基因簇的启动子活性,但与转录因子THAP1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猪 miR-23a/27a/24基因簇 变异位点 产仔数性状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器官寡肽运输基因家族启动子活性分析
13
作者 刘滔 卢其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1-2430,共10页
【目的】分析寡肽运输基因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异性,以加深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与分配调节的了解。【方法】以粳稻日本晴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克隆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家族PT亚家族9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将其插入到pCAMBIA1301... 【目的】分析寡肽运输基因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异性,以加深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与分配调节的了解。【方法】以粳稻日本晴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克隆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家族PT亚家族9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将其插入到pCAMBIA1301载体的葡糖醛酸酶(GUS)蛋白编码区前,形成启动子诱导GUS蛋白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制备9个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启动子分别诱导GUS蛋白表达的转基因水稻,在自然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于抽穗开花期,分别剪取水稻根、茎、叶、小穗等器官样品,浸泡在GUS染色液中进行组织化学染色,体视镜观察、拍照。分析水稻基因表达数据库RiceXPro中9个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谱,采用PlantCare数据库对9个水稻寡肽运输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家族启动子均可以诱导GUS蛋白在水稻节的部位强烈表达,其中7个可以诱导GUS蛋白在水稻内稃和外稃表达,分别是OsOPT1、OsOPT2、OsOPT4、OsOPT5、OsOPT7、OsOPT8和OsOPT9。RiceXPro水稻基因表达数据库中的表达谱显示OsOPT5和OsOPT6的表达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这两个基因都是只在花药强烈表达,在其它器官中未检测到表达。另外,在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家族启动子中发现多个赤霉素和脱落酸响应元件。【结论】水稻寡肽运输基因家族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具有强烈的器官特异性,9个水稻寡肽运输基因的启动子均在水稻茎节的部位强烈诱导GUS蛋白表达,说明这些基因参与了水稻不同器官间营养物质的交换和分配,并且在赤霉素和脱落酸信号响应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寡肽运输基因家族 启动活性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成型启动子P_(ldh)对乳酸菌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芯孜 赵海渊 +7 位作者 鞠宁 陈莹 王梓 孟伟静 李佳璇 姜艳平 崔文 王晓娜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7-2947,共11页
旨在利用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报告基因表达系统,构建不同数量乳酸菌组成型启动子P_(ldh)串联、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分别检测AmpR报告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量并评价AMPR酶活性,从而筛选出稳定... 旨在利用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报告基因表达系统,构建不同数量乳酸菌组成型启动子P_(ldh)串联、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分别检测AmpR报告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量并评价AMPR酶活性,从而筛选出稳定且强表达的组成型多启动子表达系统,为乳酸菌活菌载体表达外源抗原或功能性蛋白提供理论依据。对P_(ldh)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的重组乳酸菌以及启动子与外源基因AmpR不同顺序重组乳酸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间接ELISA检测以及氨苄青霉素活菌筛选试验综合评估不同表达系统中外源基因表达的强弱。PCR结果显示重组乳酸菌成功扩增出600、900、2300和2300 bp的P_(ldh)-P_(ldh)、P_(ldh)-P_(ldh)-P_(ldh)、P_(ldh)-AmpR-P_(ldh)-AmpR和P_(ldh)-P_(ldh)-AmpR-AmpR目的片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菌均可表达AMPR蛋白,目的蛋白大小均约为28 ku。间接ELISA、荧光定量PCR和AMPR酶活性检测结果均显示,在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中,三启动子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显著高于双启动子(P<0.05),三启动子、双启动子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均极显著高于单启动子(P<0.01),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菌pPG-Ampr/HLJ-27(P<0.01);在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中,重组菌pPG-P_(ldh)-P_(ldh)-Ampr-Ampr/HLJ-27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极显著高于重组菌pPG-P_(ldh)-Ampr-P_(ldh)-Ampr/HLJ-27(P<0.01)。本研究利用AmpR报告基因成功构建了5种组成型多启动子P_(ldh)乳酸菌表达系统,结果显示在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驱动单外源蛋白载体系统中,启动子调控转录进而驱动外源基因表达量与启动子数量呈正相关;在双启动子驱动双外源蛋白载体系统中,连续串联两个启动子调控转录进而驱动双外源基因表达效率显著高于两个启动子分别驱动双外源基因表达效率;以上数据为乳酸菌表达载体对外源蛋白的表达效率优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表达系统 组成型启动子P_(ldh) 启动活性 外源基因表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内源白血病病毒ev21与慢羽非连锁分析和LTR区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麒 王晗 +4 位作者 张秀玲 刘春杨 张乐超 李兰会 李祥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0-937,共8页
旨在分析鸡内源ev21病毒与慢羽的连锁关系及其结构特征和启动子活性,为建立无内源ev21病毒的慢羽种鸡提供检测方法,并对ev21的启动转录活性进行探索。长片段PCR扩增获得鸡内源ev21病毒基因序列,检测太行鸡、坝上长尾鸡、海兰褐、海兰灰... 旨在分析鸡内源ev21病毒与慢羽的连锁关系及其结构特征和启动子活性,为建立无内源ev21病毒的慢羽种鸡提供检测方法,并对ev21的启动转录活性进行探索。长片段PCR扩增获得鸡内源ev21病毒基因序列,检测太行鸡、坝上长尾鸡、海兰褐、海兰灰及其祖代五个品系259份样本的病毒携带情况。利用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分析并PCR获得病毒基因全长。构建ev21基因5′和3′LTR区的pGL3-basic重组质粒转染A375细胞检测其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获得完整ev21病毒基因组全长7 524bp,发现其反向插入在鸡Z染色体g.10681671-10681672之间,长片段7 590bp PCR检测发现ev21与海兰灰慢羽鸡完全连锁,但与太行鸡、坝上长尾鸡和海兰褐慢羽并不完全连锁,尤其海兰褐快羽公鸡ev21全部阳性。ev21基因5′LTR区具有高强度的启动子活性(P<0.01),3′LTR区活性高于阴性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内源ev21病毒与鸡慢羽性状并不完全连锁,7 590bp长片段PCR为内源ev21病毒的筛查提供检测方法,ev21基因5′LTR区具有强启动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21 慢羽 染色体位置 LTR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穗木盐相关转录因子HcSCL1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寿德 王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38,共8页
为探明盐穗木盐相关转录因子基因Hc SCL13的表达调控规律,利用基因组步移法成功克隆获得该基因2 200 bp的启动子序列。Plant CARE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不仅含有启动子区的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个与逆境应答有关... 为探明盐穗木盐相关转录因子基因Hc SCL13的表达调控规律,利用基因组步移法成功克隆获得该基因2 200 bp的启动子序列。Plant CARE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不仅含有启动子区的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个与逆境应答有关的顺式调控元件。将克隆获得的Hc SCL13转录因子基因启动子序列定向替换p BI121载体上的35S启动子,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并转染模式植物拟南芥,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整株被染色,提示该启动子具有表达活性且可能为组成型启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穗木转录因子HcSCL13基因 染色体步移 启动子克隆 元件及启动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重复序列RRD3在CHO和3T3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金发 何海琼 +2 位作者 李一琨 王宏斌 刘良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732-736,共5页
RRD3是通过变性 -复性动力学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到的一个中度重复序列 .将 RRD3作为启动子亚克隆到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为报告基因的 p CAT载体上 ,转染 5种动物细胞 .结果表明在 CHO、3T3细胞中能够启动 CAT基因的表达 .利用核酸外... RRD3是通过变性 -复性动力学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到的一个中度重复序列 .将 RRD3作为启动子亚克隆到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为报告基因的 p CAT载体上 ,转染 5种动物细胞 .结果表明在 CHO、3T3细胞中能够启动 CAT基因的表达 .利用核酸外切酶 和 PCR构建了 RRD3的系列缺失体 ,经转染后的 CAT活性分析表明 ,该序列中存在多个与哺乳动物细胞中启动基因表达有关的调控元件 .结合 RRD3在大肠杆菌和高等植物烟草中启动报告基因表达的活性 ,对重复序列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序列 启动活性 进化 水稻 RR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哲 陈蓉 +2 位作者 闫乐艳 陈佳彬 于建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69-1879,共11页
旨在分析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和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PCR扩增泰州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1245 bp并对其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构建4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C2C12细胞系... 旨在分析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和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PCR扩增泰州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1245 bp并对其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构建4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C2C12细胞系。进一步利用在线软件预测核心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HNF4(-521~-503 bp)、USF(-379~-370 bp)和E2(-296~-281 bp)进行定点突变并构建突变报告基因载体,在C2C12细胞系内初步鉴定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因子。最后,采集70日龄泰州鹅胸肌、腿肌、心、肝、脾、肺、肾和下丘脑组织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yoG基因和核心转录调控因子的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包含启动子元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到鹅MyoG基因启动子区-624~-154 bp区域存在关键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定点突变技术初步鉴定USF是鹅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元件。组织表达谱研究进一步表明,MyoG和USF基因在鹅8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胸肌、腿肌和心组织中共同高表达(P<0.01)。鹅MyoG基因5′侧翼区具有启动子转录活性,-624~+37 bp是核心启动子区,USF是MyoG核心转录调控因子。试验结果为探究MyoG基因在鹅肌肉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G基因 启动活性 点突变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高硫角蛋白KAP1.3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汇 张红琳 +3 位作者 代蓉 万鹏程 郭洪 石国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79,共6页
旨在研究高硫角蛋白基因启动子及相关调控序列的表达活性。以绵羊基因组为模板,克隆KAP1.3基因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5个系列缺失片段pGL4.10表达载体构建,将不同重组质粒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通过裂解细胞测定其荧光值方法来检测启动子的... 旨在研究高硫角蛋白基因启动子及相关调控序列的表达活性。以绵羊基因组为模板,克隆KAP1.3基因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5个系列缺失片段pGL4.10表达载体构建,将不同重组质粒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通过裂解细胞测定其荧光值方法来检测启动子的表达活性。结果显示,除KAP1.3-P5片段其余片段均具有表达活性,其中KAP1.3-P1片段表达活性最高,而缺失-944至-707处的KAP1.3-P2对启动子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缺失-944至-394处KAP1.3-P3片段对启动子活性影响比较大,从P3和P4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两个片段都缺失了转录因子bHLH的结合位点,但P4的活性比P3高出约20%,由此推测在-394至-195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负调控元件,在-195和-4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增强元件,但具体的调控元件还需要再进行细致地分析,优化出活性最高且特异性不变的启动子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KAP1.3基因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长林 高春芳 +4 位作者 朱樑 宋维 林继军 袁志忠 张忠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16-1318,共3页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_6增殖及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1)采用MTT法分析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的影响。(2)构建含人α1(Ⅰ)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启动子)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_6增殖及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1)采用MTT法分析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的影响。(2)构建含人α1(Ⅰ)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启动子)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 pCOLH1.5,以脂质体法转染HSC-T_6细胞,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pHGF作用24 h后,转染了重组体质粒的HSC-T_6细胞的CAT表达量。结果:(1)不同浓度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pHGF在200 μg/ml时对转染重组体质粒pCOLH1.5的HSC-T_6细胞的CAT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增加pHGF浓度至400μg/ml时,对CAT活性抑制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肝细胞生长素 大鼠 肝星状细胞 α1(Ⅰ)胶原 基因启动活性 细胞增殖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