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亨德尔的笑容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维忠
出处
《音乐爱好者》
1997年第1期19-19,共1页
文摘
有那么一天,阳光灿烂,我走进唱片店,捂着口袋里只够一张唱片的钱,两眼逡巡着那些其实已看得很熟的唱片封面。那天我想要听一张对我来说是新鲜的音乐,可我不要发烧片,那些辉煌的配器和音响效果,它们中的一些常会让我想起科举答卷中变拿破仑为拿破轮的尴尬。我也不要歌剧和那些大部头的宗教作品,因为从眼里到心底都有某些东西与之牴牾并且也确实听不懂。
关键词
亨德尔
唱片
音乐内容
巴罗克
作品
天气
拿破仑
听不懂
心情
歌剧
分类号
J603
[艺术—音乐]
题名 中国爷爷
2
作者
成美善
机构
韩籍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处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0年第4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炸酱面
小孩子
老闺女
中国社会科学
抚养孩子
听不懂
名胜古迹
汉语水平
学习汉语
饺子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如何理解鲁迅“批评”梅兰芳
3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6-96,共1页
文摘
杜浙在《鲁迅与梅兰芳和柯灵》(《书城》1994年11期)一文中指出:鲁迅在一些文章、书信中涉及梅兰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京剧要改革,因而梅兰芳的演唱也要改革;2.他个人不喜欢当时的京剧,因而也不喜欢梅兰芳的演出,包括‘男人演女人.鲁迅还专门写过分上、下两篇的《略论梅兰芳本是民间的东西》的,“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鲁迅叹惜梅兰芳“竟没有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鲁迅所说的见解,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允许有此一说吧;但鲁迅决无卑视梅兰芳之意,更不是“对梅怀有极深的偏见”,而是主张京剧必须改革的坦诚之言.京剧如果要进行改革,读一读鲁迅的这篇文章,恐怕未必是多余的事.
关键词
鲁迅
梅兰芳
信中涉及
京剧
玻璃罩
进行改革
1994年
多数人
柯灵
听不懂
分类号
I210.96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爱国,从语言开始
4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45,共1页
文摘
《光明日报》1994年4月9日发表王为政如题一文,指出近年社会上流行的话.有许多听不懂或者听得扎耳朵.
关键词
语言
“父母官”
走向民族
黑社会
听不懂
使用率
自立自强
1994年
自称为
光明日报
分类号
D6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返“乡”记
5
作者
陈思雨
潘文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187,共4页
文摘
1.外景汽车日天雾蒙蒙的,还下着雨,雨点一滴一滴地打在车窗上。客车内,何秀秀接到了父母的电话。父亲:秀,在村里好好的啊,等你回来。何秀秀:爸,你别担心,农村我还不够熟悉吗?母亲:闺女啊,你那个什么政策我也听不懂,我和你爸辛辛苦苦地把你供到大学毕业,你考上了公务员我们家都为你高兴,你一定要好好工作,别辜负了国家的信任。
关键词
大学毕业
车窗
听不懂
分类号
I235.1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高长虹晚年是否疯了?
6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11期39-39,共1页
文摘
高长虹晚年是否疯了?阎继经在他的新著《历史的沉重》中,就高长虹晚年的情况,引述了两个知情人的说法:舒群同志回忆说:"延安时,他的精神就不正常了。……1946年,东北局迁哈尔滨,高长虹也来到哈尔滨。我便安排他在东北局宣传部后院住下,重新给他添置了衣服被...
关键词
高长虹
服务人员
保卫科
津贴费
延安时期
听不懂
郭沫若
风格变化
白发老人
民族传统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题名 浅析以单词为重点的听力教学
7
作者
张玉云
出处
《外国语文》
1990年第2期102-104,122,共4页
文摘
单词或词素是语言中具有一定意义的最小单位。因此,有些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便把重点放在对所听内容中单词、词组意义的理解和讲解上;许多学生通常也不加思索地将听不懂或不能理解所听内容的现象主要归咎于词汇量太小。于是,在教学训练中他们便多列出一些单词,多讲解单词意义,或指导学生多记单词、扩大词汇量。似乎只要这样做,听力理解问题就可以解决。
关键词
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
教学训练
扩大词汇量
记单词
小单位
能理解
听不懂
词素
语言
分类号
H
[语言文字]
题名 泥泞中的跋涉
8
作者
陶德富
机构
彭州市三界镇二小
出处
《四川教育》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6-16,共1页
文摘
尽管风雨会阻碍人们前行的步伐,但泥泞却能记下奋斗者艰辛跋涉的足迹。 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从读书求学到登上三尺讲台,在岁月的风雨中,我仿佛从没与泥泞“绝缘”过:在泥泞中玩耍,在泥泞中上学,而现在,又将在泥泞中来来去去,伴着幼苗的成长走完自己的旅程。
关键词
跋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奋斗者
教书育人
充满希望
咿呀学语
读书笔记
教育事业
听不懂
工作环境
分类号
I267.1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现代人不爱看什么戏
9
作者
王令
出处
《上海戏剧》
1999年第3期6-9,共4页
文摘
上海沪剧院 我对一位红衣女郎,上前说明调查来意,她连连后退:“别问我,别问我,我什么戏都不喜欢,我根本不懂戏。”“我看你象沪剧院演员呀!”“我只是个拉大提琴的。”“那你连沪剧都不喜欢?”“有什么好喜欢的,我整天看着指挥棒,指挥棒一举,我就拉,指挥棒一落,我就停。”她说的时候,身体不由地摆出优美却有几分机械的拉琴姿势,我笑着感谢她的直言不讳,
关键词
沪剧
滑稽戏
京剧
话剧
唱腔
听不懂
越剧
昆剧
指挥棒
现代人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题名 读者来信
10
出处
《电影评介》
2001年第7期52-52,共1页
文摘
Q刘斯奇先生 我名陈灿辉,闽南刺桐宗州人,一名师范学院大学生。正像很多《电影评介》的读者一样,我也对电影怀着一种情有独钟的热爱,一部好的电影,常常让我激动不已,在脑海中,留下了永不逝去的记忆。 读完今年第4期《电影评介》,我很赞同“读者来信”中无锡影友蓝顺的观点:“真正明白人生,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看懂电影。” 有些东西是要自己慢慢体会琢磨,有时即使品出其中滋味,也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我也有蓝顺的相同感受,有时想把一些看完电影后最真切的东西告诉朋友,但朋友也会听不懂。后来我想,既然这么痴迷,不如做些实事更好一些。于是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去年12月拉起了一个学生业余兴趣组织——泉州师院中文系影评协会。我们想营造一种欣赏艺术之美的氛围。协会成立以来。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读者来信
师范学院
中文系
大学生
欣赏艺术
热爱生活
美的氛围
刺桐
听不懂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题名 浅谈听力训练
11
作者
沈水瑛
机构
吴县市黄埭中学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1998年第2X期86-87,共2页
文摘
新编英语教材对学生的听力练习十分重视。这是因为听力,作为外语“四会”的基本技能之一,关系到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交际能力。对英语初学者来说,多听是学会正确发音的必由之路;而从交际的角度看,只有听清了,听懂了,才能学着说,只有听准了,才能说得对。听力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
听力训练
听力测试
英语初学者
正确发音
听力练习
英语教材
交际能力
四会
多听
听不懂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题名 智慧岛
12
作者
许建华
机构
岛主
出处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2年第11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智慧岛
数学课
美术课
听不懂
图书
标点
评分
带彩
作业
学校
分类号
H155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某种生活
13
作者
陆宗成
机构
贵州省天柱二中
出处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1年第5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脚趾头
普通话
西瓜皮
柏油路
听不懂
胎底
贵州
瓷砖
核桃
锃亮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我与顽童
14
作者
李镇西
出处
《四川教育》
1998年第9期46-47,共2页
文摘
“帮助人”使万同的纪律明显好转,连续两周班里评比“进步最大的同学”,万同都名列榜首。他不仅纪律有进步,而且又恢复了对班级事务的热情。为迎接上级检查,学校要求各班美化教室,我便请学生们上街买几幅科学家的肖像来贴在教室墙上。万同非常积极,中午放学后连饭也不回家吃,便骑车直奔新华书店。下午上学时,他气喘吁吁地给我一张斯大林的画像:“李老师,
关键词
顽童
听不懂
科学家
抗日战争
斯大林
放学后
小说
语文基础
英语
感到吃惊
分类号
I267.1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我的美国表弟
15
作者
王梅迎
机构
常州纺院
出处
《职业技术》
2003年第2期58-59,共2页
文摘
很早,便听妈妈说我有个留美的舅舅。后来舅舅有了孩子,取名叫David。每一次舅舅打越洋电话回来,我们总听见小David用英语向我们问好时的稚嫩声音。尽管除我以外都听不懂小David说什么,但是那种情感的交流已经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由于公干,舅舅要回国一段时间,把小David也带了回来。 初见惊语记 还记得在飞机场迎接时,爸妈亲切地接过舅舅手里的行李。“嗯,姐,姐夫!这是玲玲吧,都这么大啦!David快叫人啊!”只看到从舅舅身后闪出一个小身子。
关键词
幼儿园
越洋电话
故宫
小朋友
飞机场
留美
行李
小背包
听不懂
小舅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母爱是海 爱成绕指柔
16
作者
王奋飞
出处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3年第5期5-5,共1页
文摘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但我们几兄弟都先后考上了不同的大学。毕业后,我进了电视台.干上了新闻这个行当。母亲很是高兴,从此也爱上了电视。父亲告诉我,每天一到新闻播出的时间,母亲总会拉着他,一起看新闻。尽管她听惯了闽南话的耳朵对普通活有很强的“免疫力”,
关键词
普通话
农村妇女
母亲
免疫力
新闻
闽南话
电视台
《南方周末》
手持话筒
听不懂
分类号
H194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找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17
作者
方仁工
出处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7年第12期9-9,共1页
文摘
方老师: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大好.我很气愤,为什么同时和别人坐在同一个教室中,别人的分数那么高,而我的分数却是那么的低!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迟,但是前边学后边忘,并没有记住所学的知识.我的记忆力十分差,别人一个单词1分钟就记住了,而我2分钟也记不住.上课,听了一会儿就不由得走思,自己克制自己,可只有一会儿工夫,又走思起来.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都说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我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这个学习方法,我不知怎样的才叫学习方法.请你帮助我,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关键词
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
班主任
非智力因素
记忆力
合理安排时间
图书馆
超前意识
听不懂
课堂内外
分类号
G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题名 西方姑娘成了东方明星
18
作者
吴文峰
彭骥鸣
出处
《国际人才交流》
1995年第2期59-61,共3页
文摘
Miss Sylvia, coming from Australia, works in china as a college teacher. Every Tuesday in the past 5 years,She has spent her whole day to be a baby-sitter looking after the babies who lost their parents. This is a touching story.
关键词
西尔维亚
福利院
“英语角”
澳大利亚
星期二
孩子们
英语会话
方明
姑娘
听不懂
分类号
K836
[历史地理—历史学]
题名 谈外语教学的新课型——外台课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桂钧
出处
《外国语文》
1980年第1期3-5,24,共4页
文摘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设备的逐步现代化,我们从79年上期开设了一种新的课型——外台课。下面我们谈几点肤浅体会和极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以便互相学习、讨论,共同提高我院的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外语教学质量
新课型
教学设备
引玉之砖
共同提高
现代化
背景知识
词汇量积累
听不懂
扩大词汇量
分类号
H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