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连生
曹鸿梓
+3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效果,在随后的淬火-碳配分阶段易于形成残余奥氏体。经I&Q&P处理后,前驱体为P+F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较粗,原始奥氏体晶界并不明显;前驱体为F+M钢得到的马氏体板条有序细密;前驱体为M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密。其中,前驱体组织为M的钢中残余奥氏体量最高,延伸率为24.1%,强塑积可达25 338 MPa·%,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前驱体
残余奥氏体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采用I&P&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经I&P&Q处理后,Cu、Mn配分使得马氏体板条粗大,板条形貌模糊,板条间含有大量块状马氏体,抗拉强度...
采用I&P&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经I&P&Q处理后,Cu、Mn配分使得马氏体板条粗大,板条形貌模糊,板条间含有大量块状马氏体,抗拉强度较高,伸长率和强塑积较低;经Q&P工艺中C配分处理,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致密,板条形貌较清晰,存在少量的块状马氏体,其抗拉强度略微降低,伸长率升高,强塑积提高;经I&Q&P工艺处理,由于C、Cu、Mn等3种元素配分的综合作用,马氏体板条清晰,只存在极少量的块状马氏体,部分马氏体板条断裂,其残余奥氏体量达12.4%,强塑积达到27 213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配分机制
I&Q&P工艺
组织性能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29-232,共4页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且Cu元素配分效果明显。经I&Q&P工艺处理的钢的组织是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原始晶粒尺寸变大,马氏体组织变大、板条变粗。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和伸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配分时间为40 min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此时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076 MPa,强塑积达到26254.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配分时间
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连生
曹鸿梓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41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6209048)
+3 种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QN2016185)
唐山市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15130202C)
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4130228B)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16S22)
文摘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效果,在随后的淬火-碳配分阶段易于形成残余奥氏体。经I&Q&P处理后,前驱体为P+F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较粗,原始奥氏体晶界并不明显;前驱体为F+M钢得到的马氏体板条有序细密;前驱体为M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密。其中,前驱体组织为M的钢中残余奥氏体量最高,延伸率为24.1%,强塑积可达25 338 MPa·%,综合性能最好。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前驱体
残余奥氏体
性能
Keywords
properties
cu
bearing low-carbon steel, I&Q&P process, pre
cu
rsor microstructure, retained austenite, mechanical
分类号
TG142.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41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6209048)
+2 种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QN2016185)
唐山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4130228B)
唐山市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项目(15130202C)
文摘
采用I&P&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经I&P&Q处理后,Cu、Mn配分使得马氏体板条粗大,板条形貌模糊,板条间含有大量块状马氏体,抗拉强度较高,伸长率和强塑积较低;经Q&P工艺中C配分处理,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致密,板条形貌较清晰,存在少量的块状马氏体,其抗拉强度略微降低,伸长率升高,强塑积提高;经I&Q&P工艺处理,由于C、Cu、Mn等3种元素配分的综合作用,马氏体板条清晰,只存在极少量的块状马氏体,部分马氏体板条断裂,其残余奥氏体量达12.4%,强塑积达到27 213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配分机制
I&Q&P工艺
组织性能
残余奥氏体
Keywords
low carbon steel with
cu
partitioning processes
I&Q&P process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tained austenite
分类号
TG142.4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
出处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29-232,共4页
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4209191)
唐山市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项目(15130202C)
+1 种基金
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14130228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4107)
文摘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且Cu元素配分效果明显。经I&Q&P工艺处理的钢的组织是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原始晶粒尺寸变大,马氏体组织变大、板条变粗。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和伸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配分时间为40 min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此时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076 MPa,强塑积达到26254.4 MPa·%。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配分时间
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Keywords
low carbon steel containing
cu
intercritical annealing&quenching&partitioning (I&Q&P) process
partitioning time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tained anstenite
分类号
TG113.1 [金属学及工艺—物理冶金]
TG113.25 [金属学及工艺—物理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
陈连生
曹鸿梓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陈连生
徐静辉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
陈连生
徐静辉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