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弧氧化制备医用Mg-6Zn合金Cu^(2+)涂层的抗肿瘤和成血管性能研究
1
作者 柴应红 罗霞 +4 位作者 林科建 张红 赵辉 蔡华伟 郝丽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0,共10页
目的镁合金作为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骨植入术后的恢复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方法以Mg-6Zn合金为基体,基于简便的微弧氧化工艺,通过添加纳米铜粉,制备了含Cu^(2+)的镁合金涂层,研究了不同纳米铜添加量下涂层的... 目的镁合金作为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骨植入术后的恢复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方法以Mg-6Zn合金为基体,基于简便的微弧氧化工艺,通过添加纳米铜粉,制备了含Cu^(2+)的镁合金涂层,研究了不同纳米铜添加量下涂层的耐腐蚀、抗肿瘤和成血管性能。结果Cu^(2+)的加入,使涂层表面形貌得到改善,涂层更加平整致密,0.35 g/L添加量下,其拥有(385.46±38.99)HV的显微硬度、(3.90±0.28)%的孔隙率和最小(1.40±0.86)μm的孔径。在耐腐蚀性能测试中,表现出了最低的腐蚀速率(3.14×10^(-5) mm/a),较不含Cu^(2+)涂层降低了1个数量级。体外实验表明:Cu^(2+)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值率大于80%,溶血率低于4%,细胞黏附效果良好。此外,Cu^(2+)涂层还具备较好的抗肿瘤和成血管能力,培养大鼠骨肉瘤细胞时,其增值率低至(24.53±2.75)%。在合适的浓度下,Cu^(2+)能够实现抗肿瘤和成骨的协同作用;同时,Cu^(2+)又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管生成;而在肿瘤条件下,Cu^(2+)又会延迟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结论Cu^(2+)具有良好的氧化活性,会使肿瘤细胞铜过载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死亡,并且Cu^(2+)还能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进而血管化。因此,这种具备较好耐腐蚀性、抗肿瘤和成血管能力的含Cu^(2+)医用镁合金涂层,有望在骨植入及其术后问题上得到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镁合金 微弧氧化 Cu^(2+)涂层 耐腐蚀性能 抗肿瘤 成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u^(2+)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世杰 徐晨晨 陶东平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8,共10页
采用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Electrolyte Molecular Interaction Volume Model)与它的能量项eMIVM-ET(Energy term of eMIVM)分别对含Cu^(2+)的20个单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进行拟合,并对含Cu^(2+)的5个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 采用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Electrolyte Molecular Interaction Volume Model)与它的能量项eMIVM-ET(Energy term of eMIVM)分别对含Cu^(2+)的20个单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进行拟合,并对含Cu^(2+)的5个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分活度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对含Cu^(2+)单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拟合效果均较好,eMIVM模型预测的拟合平均偏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598和6.4%,eMIVM-ET模型预测的分别为0.0163和3.0%;对含Cu^(2+)的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分活度系数预测时,eMIVM-ET模型的预测效果要比eMIVM模型的好,eMIVM-ET模型预测时的平均偏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844和18.2%;在含Cu^(2+)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计算中,与eMIVM模型相比,eMIVM-ET模型更适合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电解质溶液 活度系数预测 eMIVM-ET eMI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石与方解石在含Cu^(2+)溶液中的界面溶解—再沉淀
3
作者 唐红梅 鲜海洋 +3 位作者 朱建喜 李琴 黎建刚 黄振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碳酸钙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特定的界面相互作用,控制着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固定和转化。然而,文石和方解石(两种最常见的碳酸钙同质多像矿物)与重金属离子的这种特定界面作用有何异同还不得而知。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位扫描探... 碳酸钙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特定的界面相互作用,控制着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固定和转化。然而,文石和方解石(两种最常见的碳酸钙同质多像矿物)与重金属离子的这种特定界面作用有何异同还不得而知。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位扫描探针显微镜(SP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比考察了文石和方解石在含Cu^(2+)溶液中的界面溶解–再沉淀反应。结果表明:(1)文石(110)与方解石(10.4)面在10 mmol/L Cu(NO_(3))_(2)溶液中溶解后,表面均生成了≡Ca–OH物种,但前者的物种含量低于后者;(2)文石与方解石粉末在10 mmol/L CuCl_(2)、Cu(NO_(3))_(2)和CuSO_(4)溶液中发生溶解–再沉淀,均产生了孔雀石矿物;(3)文石与方解石粉末在10 mmol/L CuSO_(4)溶液中溶解后形成CaSO_(4)(aq)离子对,诱导了硬石膏的形成,说明在含SO^(2−)_(4)体系中,CaSO_(4)(aq)离子对是调控碳酸钙溶解进程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文石和方解石晶面“构–效”关系的认识,还有助于理解Cu^(2+)在含不同类型阴离子和碳酸钙的环境中的迁移和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 方解石 溶解–再沉淀 Cu^(2+)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新型含铜宫内节育器宫底及宫颈部Cu^(2+)浓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杜天竹 李明 罗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1-342,共2页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含铜表面积的铜宫内节育器 (Cu IUD)对宫腔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集 6 0例置三种新型、高效的Cu IUD妇女不同时段宫腔底部和宫颈部粘液 ,用原子吸收 /火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Cu2 + 浓度。结果 :在...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含铜表面积的铜宫内节育器 (Cu IUD)对宫腔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集 6 0例置三种新型、高效的Cu IUD妇女不同时段宫腔底部和宫颈部粘液 ,用原子吸收 /火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Cu2 + 浓度。结果 :在置器后 6个月内含铜T形宫内节育器 (TCu380A IUD)和吉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 (GyneFixIN IUD)组不同时段宫腔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MCu功能性宫内节育器 (Mcu IUD)组 ,宫腔底部Cu2 +浓度高于宫颈部 ,平均浓度分别为 2 8 10± 3 6 1μmol/L、6 91± 2 5 1μmol/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置器 3个月后 ,TCu380A IUD和GyneFixIN IUD组宫颈部Cu2 + 浓度有一定程度下降 ,而MCu功能性IUD组下降不明显。结论 :含铜表面积小、纵径短的Cu IUD随置器时间延长仍能在宫腔底部释放较高的Cu2 + ,而宫颈部Cu2 + 浓度变化相对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宫内节育器 宫底 宫颈部 Cu^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Zn^(2+)、Cu^(2+))-BR-OH^- -EDTA 水溶液体系的发光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芳 郑文杰 +1 位作者 胡学旺 冯德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55,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金属离子对胆红素的发光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室温下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发光情况.结果显示,BR-OH--EDTA体系与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相似;而M2+-BR-OH--EDTA与M2+-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也相似,其中Zn2+-BR-OH--E...  为了进一步探讨金属离子对胆红素的发光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室温下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发光情况.结果显示,BR-OH--EDTA体系与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相似;而M2+-BR-OH--EDTA与M2+-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也相似,其中Zn2+-BR-OH--EDTA体系比BR-OH-体系的荧光强度有显著增强,而Cu2+-BR-OH--EDTA体系比BR-OH-体系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Cu^2+ BR OH^- EDTA 溶液体系 发光特征 胆红素 金属离子 荧光强度 发光机制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对含HPAM污水助絮凝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金莲 陈颖 王宝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4,共2页
在室温条件下,Cu2+作为助絮凝剂使聚丙烯酰胺(HPAM)絮凝沉淀,Cu2+和Na2CO3的最佳摩尔比为4∶5。在Cu2+的作用下聚合物几乎完全沉降,HPAM的去除率达90%以上,COD<30mg/L,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关键词 助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 HPAM污水 CU^2+ 废水排放标准 环境管理 石油加工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容性Cu^(2+)溶液改性EP基材催化铜导电线路沉积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跃峰 洪延 +2 位作者 冀林仙 张存 马紫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3-960,共8页
印制电路板(PCB)基材预设位置活化是选择性化学镀铜法制作导电线路的关键工艺。以乙酸铜为催化剂前驱体、硫脲为络合剂、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为环氧树脂(EP)预聚物、试剂593为固化剂和丙二醇甲醚为溶剂,设计出一种基于EP兼容的Cu^(2+)溶液... 印制电路板(PCB)基材预设位置活化是选择性化学镀铜法制作导电线路的关键工艺。以乙酸铜为催化剂前驱体、硫脲为络合剂、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为环氧树脂(EP)预聚物、试剂593为固化剂和丙二醇甲醚为溶剂,设计出一种基于EP兼容的Cu^(2+)溶液,借助喷墨打印机把兼容性Cu^(2+)溶液印刷在EP基材表面,采用选择性化学镀铜法加成制备了铜导电线路。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兼容性Cu^(2+)溶液中硫脲分子与Cu^(2+)之间的络合反应,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兼容性Cu^(2+)溶液中特殊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铜线路中晶粒结晶度良好且堆积致密,其电阻率低至2.62×10^(-6)Ω·cm;在改性层的帮助下,铜线路与EP基材之间的结合力达到5B级别。因此,EP基材兼容性改性催化铜导电线路沉积具有工艺简单、经济环保的优点,这对其他常用树脂基材兼容性改性加成制备PCB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容性Cu^(2+)溶液 密度泛函理论 环氧树脂 印制电路板 选择性化学镀铜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液膜处理铜矿山含Cu^(2+)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文才 黄万抚 蔡嗣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乳化液膜处理铜矿山含Cu2+废水时的最佳膜相组成及其操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M6401-L113A-煤油-H2SO4乳化液膜体系能有效地提取铜矿山含铜废水中的Cu2+,处理后的铜矿山含Cu2+废水完全符合环保排放标准。
关键词 铜废水 铜矿山 CU^2+ 膜处理 排放标准 环保 操作条件 乳化液膜 H2SO4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液中Cu^(2+)离子活度的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徐莉英 邢光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比较研究表明,在无干扰因素存在的条件下,铜离子选择电极可用于测定土壤或多成分水体系中的Cu^(2+)离子活度。
关键词 土壤溶液 Cu^2+离子 活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中Pb^(2+),Cd^(2+)和Cu^(2+)离子对羟基磷灰石吸附Zn^(2+)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齐勇 刘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0-560,共1页
关键词 ZN^2+ CD^2+ 羟基磷灰石 CU^2+ PB^2+ 吸附行为 离子对 溶液 吸附选择性 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炼锌溶液中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机理及行为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晓坦 李存兄 +5 位作者 吉文斌 张兆闫 张耀阳 刘强 李倡纹 顾智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40-2551,共12页
针对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中铜的选择性分离困难、有机物污染严重等问题,筛选出可高效选择性分离Cu^(2+)的D711型螯合树脂,并研究树脂吸附Cu^(2+)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711树脂对Cu^(2+)的吸附量随体系酸度升高而降低,当溶液初始H2... 针对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中铜的选择性分离困难、有机物污染严重等问题,筛选出可高效选择性分离Cu^(2+)的D711型螯合树脂,并研究树脂吸附Cu^(2+)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711树脂对Cu^(2+)的吸附量随体系酸度升高而降低,当溶液初始H2SO4浓度为0.005 mol/L、接触时间为120 min时,树脂的平衡吸附量为56.11 mg/g;D711树脂与Cu^(2+)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298 K)为-10.26 kJ/mol,焓变ΔH为-4.91 kJ/mol,熵变ΔS为17.92 J/(mol·K),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D711树脂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速率控制步骤为膜扩散控制;工业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经二级串联吸附后Cu^(2+)的吸附率可达99.5%以上。吸附前后D711树脂的表面形貌由多孔粗糙状过渡至致密平滑状,树脂的官能团结构稳定,吸附过程中树脂官能团中的N原子参与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溶液 D711树脂 选择性吸附Cu^(2+) 行为机理 二级串联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对低铬白口铸铁在含Cu^(2+)离子介质中腐蚀磨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进军 吕振林 张岩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21-23,共3页
采用三体腐蚀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了硅对低铬白口铸铁在含铜离子浆料介质中的腐蚀磨损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浆料介质中铜离子浓度增加时,低铬白口铸铁的腐蚀磨损耐磨性降低。而增加含硅量后的低铬白口铸铁的腐蚀磨损耐磨性将比普通白... 采用三体腐蚀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了硅对低铬白口铸铁在含铜离子浆料介质中的腐蚀磨损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浆料介质中铜离子浓度增加时,低铬白口铸铁的腐蚀磨损耐磨性降低。而增加含硅量后的低铬白口铸铁的腐蚀磨损耐磨性将比普通白口铸铁的高。磨损表面形貌分析表明,普通低铬白口铸铁的磨损机制为磨料磨损和介质腐蚀,而硅量增加的低铬白口铸铁的磨损机制则以磨料磨损为主,伴随着腐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铬白口铸铁 腐蚀磨损 Cu^2+离子介质 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富马酸从水溶液中有效吸附Cu^(2+)(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敬军 刘姝菂 +3 位作者 桂文君 党金宁 常毓巍 杨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2-257,266,共7页
利用富马酸吸附水溶液中的Cu^(2+),形成的富马酸-铜配合物能够实现铜离子的高效分离,通过分析证明富马酸-铜配合物为一维配位聚合物.相较于传统的吸附剂,富马酸有较快的吸收速率(9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和较高的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588.2... 利用富马酸吸附水溶液中的Cu^(2+),形成的富马酸-铜配合物能够实现铜离子的高效分离,通过分析证明富马酸-铜配合物为一维配位聚合物.相较于传统的吸附剂,富马酸有较快的吸收速率(9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和较高的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588.2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热力学吸附模式.通过研究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如接触时间、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和pH,表明在弱碱性和有共存离子的条件下,富马酸仍然可以吸附铜离子.铜离子能够从配合物中脱附,得到的富马酸可以循环使用.由于富马酸铜配合物粒径大,易于从水溶液中过滤分离,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工业废水中铜的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U^2+ 溶液 富马酸 配位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掺杂纳米零价铁氧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全菊 吴泽演 +1 位作者 张烨 卢曼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2-1638,共7页
研究Cu^(2+)的掺杂对纳米零价铁氧化降解罗丹明B水溶液的影响。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颗粒,并通过XPS、XRD、SEM和HRTEM等对纳米零价铁颗粒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水溶液为目标污染物,考察掺杂不同金属离子对纳米零价铁氧化降解活性... 研究Cu^(2+)的掺杂对纳米零价铁氧化降解罗丹明B水溶液的影响。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颗粒,并通过XPS、XRD、SEM和HRTEM等对纳米零价铁颗粒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水溶液为目标污染物,考察掺杂不同金属离子对纳米零价铁氧化降解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掺杂Cu^(2+)后其氧化降解活性显著提高;在溶解氧条件下,对铁添加Cu^(2+)后进行4小时降解的研究,发现当添加量为3 mmol·L^(-1)时对5 mg·L^(-1)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达86%。结果表明适量Cu^(2+)的掺杂可提高纳米零价铁的氧化降解污染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Cu^(2+)掺杂 氧化降解 罗丹明B水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龄对SBR处理含HA和Cu^(2+)废水的影响
15
作者 施萍 刘智萍 +2 位作者 方芳 武文会 苟凯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79,共4页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SRT分别为10、15、20、25 d的情况下,SBR系统对COD、NH4+-N、HA和Cu2+的去除效果以及TTC-ETS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SRT为20 d时,SBR系统处理含有10 mg/L HA和2 mg/L Cu2+的模拟生活污水效果较好,此时COD、NH4...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SRT分别为10、15、20、25 d的情况下,SBR系统对COD、NH4+-N、HA和Cu2+的去除效果以及TTC-ETS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SRT为20 d时,SBR系统处理含有10 mg/L HA和2 mg/L Cu2+的模拟生活污水效果较好,此时COD、NH4+-N、HA、Cu2+去除率分别为92.65%、99.42%、96.98%、95.55%。SRT的变化并未明显改变TTC-ETS的趋势,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试验组的TTC-ETS受到HA和Cu2+的抑制。在单周期内0、2、4、6、8、10 h TTC-ETS的抑制率分别为26.13%、76.39%、79.50%、79.61%、49.59%、39.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污泥龄 腐殖酸 HA和Cu^2+废水 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液膜技术分离提取Cu^(2+)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文才 蔡嗣经 黄万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0,65,共5页
乳化液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提取技术.综述了乳化液膜技术在含铜废水处理、从铜矿石堆浸液中回收铜、湿法冶金中除铜以及痕量铜的富集与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乳化液膜技术分离提取Cu2+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但近年来的应用研究表... 乳化液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提取技术.综述了乳化液膜技术在含铜废水处理、从铜矿石堆浸液中回收铜、湿法冶金中除铜以及痕量铜的富集与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乳化液膜技术分离提取Cu2+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但近年来的应用研究表明,该项技术在分离提取Cu2+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膜 分离提取技术 膜技术 新型 应用研究 应用前景 除铜 CU^2+ 铜废水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氯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建岚 王晓敏 张建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0-115,共6页
采用纳米SiO_(2)溶液浸泡含氯再生骨料以降低骨料含氯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复掺矿物掺合料,设计16组配合比以制备C40再生骨料混凝土,测定其7 d、28 d的抗压强度与28 d的电通量、Cl^(-)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再生骨料中的Cl^(-)可提高混凝土... 采用纳米SiO_(2)溶液浸泡含氯再生骨料以降低骨料含氯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复掺矿物掺合料,设计16组配合比以制备C40再生骨料混凝土,测定其7 d、28 d的抗压强度与28 d的电通量、Cl^(-)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再生骨料中的Cl^(-)可提高混凝土7 d的抗压强度,少量降低其28 d的强度,但会大幅度破坏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纳米SiO_(2)溶液改性后骨料含氯量显著降低,与矿物掺合料联合作用将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抗Cl^(-)渗透性能;其中,30%粉煤灰与8%硅灰复掺优化效果最佳,Cl^(-)渗透系数较未掺掺合料组降低85.6%。基于含氯再生骨料多重界面与Cl^(-)扩散机理,推导“内渗型”Cl^(-)扩散模型,并将其用于含氯再生骨料混凝土构件服役任意龄期的Cl^(-)含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再生骨料 再生混凝土 纳米SiO_(2)溶液浸泡 矿物掺合料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生物氧化过程中氮源对溶解性Fe(Ⅲ)生成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琳 秦松岩 +3 位作者 刘宗瑜 吴莉莉 肖菊芳 解永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44-2349,共6页
利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于脱除H2S,同时实现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循环利用和H2S的脱除。而溶解性Fe3+较高的生成量是保证该处理系统连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在充足氮源和K+条件下大... 利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于脱除H2S,同时实现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循环利用和H2S的脱除。而溶解性Fe3+较高的生成量是保证该处理系统连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在充足氮源和K+条件下大量Fe3+以黄铁矾沉淀形式存在。因此,本文通过控制氮源种类及投加浓度,减少沉淀生成,增大溶解性Fe3+生成量,以期提高H2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NH4)2HPO4可替代以往研究中的(NH4)2SO4作为氮源,确定适宜菌体生长的氮源浓度范围为0.33~1 g·L-1。在1 g·L-1(NH4)2HPO4条件下细菌生长无明显停滞期、Fe2+平均氧化速率为0.221~0.229 g·(L·h)-1,Fe3+生成量为7.62~7.72 g·L-1,沉淀量为1.17 g·L-1,因此确定(NH4)2HPO4为1 g·L-1时最能保证H2S的脱除效率。为降低工艺成本,最低可采用0.33 g·L-1为运行浓度。该优化方案不仅保证了菌体的Fe2+氧化活性,而且有效地减少了菌体培养过程中沉淀的产生,获得了较高的Fe3+生成量和增速,为使用含硫酸亚铁废溶液处理H2S的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废溶液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H2S去除 Fe2+ 氧化 溶解性Fe3+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含钙钨矿粉为原料生产钨酸钠溶液的方法
19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5年第4期32-32,共1页
该发明是以含钙钨矿粉为原料生产钨酸钠溶液的方法。按以原料矿粉中WO,理论用量的1.4-1.6倍加入NaOH及CaWO4中Ca含量的理论用量的1.02-1.10倍加入H3PO4.以及一定量的Al2O3和NaNO3配制成料浆;并在0.4~0.9MPa及140~180℃下搅... 该发明是以含钙钨矿粉为原料生产钨酸钠溶液的方法。按以原料矿粉中WO,理论用量的1.4-1.6倍加入NaOH及CaWO4中Ca含量的理论用量的1.02-1.10倍加入H3PO4.以及一定量的Al2O3和NaNO3配制成料浆;并在0.4~0.9MPa及140~180℃下搅拌分解处理2-3h,再经过滤、洗涤滤渣而获得钨酸钠溶液。由于该方法采用了低压、低碱度加热分解处理原料矿粉,因而具有配料科学、准确,原料适应范围广且利用率高,产品质量好,设备使用寿命长,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钠溶液 原料生产 矿粉 设备使用寿命 理论用量 分解处理 NaNO3 AL2O3 H3PO4 NAOH 产品质量 低碱度 利用率 成本低 料浆 搅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碳化研究与进展(2)——碳化速度的影响因素及碳化对混凝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柳俊哲 吕丽华 李玉顺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13,17,共5页
混凝土碳化速度决定于孔结构和CO2气体与孔溶液成分的反应性。孔结构决定CO2和H2O的渗透能力,孔隙不含水时CO2的扩散能力强,而无法完成CO2与水化产物的碳化反应,因此混凝土孔结构是影响碳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混凝土中的碱含量、NaCl含量... 混凝土碳化速度决定于孔结构和CO2气体与孔溶液成分的反应性。孔结构决定CO2和H2O的渗透能力,孔隙不含水时CO2的扩散能力强,而无法完成CO2与水化产物的碳化反应,因此混凝土孔结构是影响碳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混凝土中的碱含量、NaCl含量及孔隙水的迁移等对碳化速度的影响也非常大。碳化减少碳化区和未碳化区孔径和孔隙率的同时也影响混凝土质量、强度和碱度等其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体 碳化速度 影响因素 溶液 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