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模拟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庄
王维奇
+1 位作者
仝川
王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94-9304,共11页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水涨落变化,河口湿地CO_(2)与CH_(4)排放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潮汐淹水显著抑制CO_(2)排放,但促进CH4排放(P<0.05)。盐度增加(0—8‰)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P>0.05);0—2‰盐度促进土壤CH_(4)排放(P>0.05),2‰—8‰盐度抑制土壤CH_(4)排放(P<0.05)。(2)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显著抑制了CH_(4)排放(P<0.05),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排放(P>0.05)。(3)CO_(2)排放与孔隙水中的氨态氮(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CO_(2)与CH_(4)排放的影响是一个正负消长的博弈过程,在0—8‰的盐度内,潮汐淹水对CO_(2)排放的影响更大,而盐度在CH_(4)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相较于盐度,潮汐淹水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含碳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温室气体
盐度脉冲
潮汐过程
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
38
2
作者
汪洋
杨殿林
+7 位作者
王丽丽
赵建宁
刘红梅
谭炳昌
王慧
王明亮
黄进
张小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0-352,共13页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显著,进而制约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本文综述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发现...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显著,进而制约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本文综述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发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与土壤碳库存在阈值效应;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排放通量,磷、钾两种肥料的施用与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农田土壤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提高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积累。种植结构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农田土壤的碳储量,种植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显著,轮作和间作的种植模式与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相比可有效减少农田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轮作与连作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且对微生物活性、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碳源利用情况均有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国际主流碳模型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概况,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
碳
储量
含碳温室气体
土壤微生物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模拟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庄
王维奇
仝川
王纯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94-930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111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01188)。
文摘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水涨落变化,河口湿地CO_(2)与CH_(4)排放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潮汐淹水显著抑制CO_(2)排放,但促进CH4排放(P<0.05)。盐度增加(0—8‰)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P>0.05);0—2‰盐度促进土壤CH_(4)排放(P>0.05),2‰—8‰盐度抑制土壤CH_(4)排放(P<0.05)。(2)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显著抑制了CH_(4)排放(P<0.05),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排放(P>0.05)。(3)CO_(2)排放与孔隙水中的氨态氮(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CO_(2)与CH_(4)排放的影响是一个正负消长的博弈过程,在0—8‰的盐度内,潮汐淹水对CO_(2)排放的影响更大,而盐度在CH_(4)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相较于盐度,潮汐淹水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含碳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含碳温室气体
盐度脉冲
潮汐过程
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
Keywords
carbonaceous greenhouse gas
salinity pulse
tidal processes
estuarine wetlands
Min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
38
2
作者
汪洋
杨殿林
王丽丽
赵建宁
刘红梅
谭炳昌
王慧
王明亮
黄进
张小福
机构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农业农村部产地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
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0-352,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2016YFD0201009)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5)
+1 种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JCYBJC2300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szjj-wll)。
文摘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显著,进而制约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本文综述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发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与土壤碳库存在阈值效应;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排放通量,磷、钾两种肥料的施用与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农田土壤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提高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积累。种植结构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农田土壤的碳储量,种植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显著,轮作和间作的种植模式与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相比可有效减少农田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轮作与连作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且对微生物活性、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碳源利用情况均有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国际主流碳模型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概况,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
碳
储量
含碳温室气体
土壤微生物
模型
Keywords
farm management measures
soil carbon reserves
greenhouse gases
edaphon
model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模拟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黄庄
王维奇
仝川
王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微生物的影响
汪洋
杨殿林
王丽丽
赵建宁
刘红梅
谭炳昌
王慧
王明亮
黄进
张小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