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稳定的稠油O/W型乳状液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及管输压降预测模型
1
作者 孙娜娜 董红妹 +3 位作者 郭文豪 柳健 胡建波 靳爽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57,共15页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流变实验,采用幂律流体压降公式计算了各组条件下单位管长压降,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适用于O/W型乳状液的管输压降预测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压降进行了最优解的求解。研究结果显示,油水比对乳状液流变特性影响最为显著,且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成功制备出油水比为8∶2的稠油O/W型乳状液。当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控制在0.07%,含油率维持在50.38%,NaCl浓度为0.12 mol/L,搅拌速度设置为664.10 r/min,且乳化温度保持在16.92℃时,该稠油O/W型乳状液的单位长度管输压降能达到最小值,即66.93Pa/m,该最优方案表明较低质量分数的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能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稠油大幅度减阻输送。此外,通过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在严格的正交实验条件下展现出较好的管输压降预测能力,从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评估和优化稠油O/W型乳状液的输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聚合物 稠油o/w乳状液 流变性 预测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O/W乳状液的破乳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学虎 刘伟 +1 位作者 兰忠 王四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9-233,共5页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G-A2/SP-2在复配质量比1∶2、投放量为0.3~0.35g/L、破乳温度为60~65℃时复配处理效果最佳,采用该复配剂破乳120min后,脱水率可高达98.7%。此外,本文通过高速摄像观察了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并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破乳剂 复配 破乳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3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茂涛 于书平 +2 位作者 王满学 史天德 田宗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主要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河南油田井楼03和19两种不同性质的O/W型稠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o/w 稠油 乳状液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的静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霞 潘成松 +3 位作者 陈军 刘多容 文浩 钟水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8,142,共3页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配制条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破乳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胜利草桥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28.8%+0.86%),含蜡量低(3.58%),密度大(0.983g/cm^3,20℃),黏度高(12.8Pa·s,50℃),凝点低(5℃),低温流动性很差。将该稠油与10g/L的OP-10水溶液按7:3体积比配制成O佃... 胜利草桥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28.8%+0.86%),含蜡量低(3.58%),密度大(0.983g/cm^3,20℃),黏度高(12.8Pa·s,50℃),凝点低(5℃),低温流动性很差。将该稠油与10g/L的OP-10水溶液按7:3体积比配制成O佃乳状液,用6种商品破乳剂(滨州化工厂的SP169、RP、JHB2、BH202、BCL-405,Sigma公司的EPE),以200mg/L的加剂量在60℃破乳脱水,脱水率均很高但脱出水浑浊。二元复配破乳剂SP169/EPE破乳脱水效果最好,脱水率100%且脱出水清澈,两别最佳复配质量比在1:1附近,最佳加剂量150~200mg/L,最佳破乳温度50~60℃.最佳破乳时间30min。加入20g/L的NaCl使复配破乳剂对稠油乳状液的破乳速度加快,15min即完全破乳分层,脱出水清澈度进一步改善。讨论了破乳机理。图1表4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桥稠油 原油乳状液 o/w乳状液 破乳脱水 破乳剂 复配 无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值表征的稠油W/O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齐霖艳 李美蓉 +2 位作者 盖平原 曹嫣镔 唐培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0-463,共4页
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研究了胜利油田典型区块稠油W/O乳状液稳定性与稠油组成(极性四组分、有机杂原子与过渡金属含量)和油品性质(稠油极性组分偶极矩)的关联,结合稠油W/O乳状液液滴的粒径大小分布及稠油极性四组分Zeta电位,分析了... 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研究了胜利油田典型区块稠油W/O乳状液稳定性与稠油组成(极性四组分、有机杂原子与过渡金属含量)和油品性质(稠油极性组分偶极矩)的关联,结合稠油W/O乳状液液滴的粒径大小分布及稠油极性四组分Zeta电位,分析了乳状液的稳定机理。用SV值表征乳状液稳定性,SV值越大,乳状液稳定性越好。结果表明,极性四组分、有机杂原子与过渡金属含量与乳状液SV值的关联度从大到小分别为:胶质(0.9945)〉饱和分(0.9928)〉芳香分(0.9901)〉沥青质(0.9597),N(0.9993)〉O(0.9918)〉S(0.9667),Ni(0.9891)〉Fe(0.9852)〉V(0.9845),胶质、N及Ni含量与SV值的关联度最大,对乳状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稠油极性组分偶极矩与SV值的关联度依次为:胶质(0.9929)〉沥青质(0.9916)〉芳香分(0.9796),胶质的偶极矩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关键因素。3-12-182区块稠油的极性四组分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W/O乳状液中液滴粒径最小、尺寸分布最集中(0.5率1.5),SV值最大(1026.70),乳状液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w o乳状液 稳定性 灰关联熵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稠油中多重乳滴的形成及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江 张燕 +2 位作者 龙学渊 冉国锋 王志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5,452,共6页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及其加量;搅拌强度;温度;Ostwald熟化作用及形成原始乳滴时的油水比。由该区块净化稠油和含水7.2%的塔河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中乳滴结构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W/O/W型。与由肯东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相比,肯东含水(58%)稠油加乳化剂转相形成的含水相同(35%)的O/W乳状液,表观黏度较低且黏度较不稳定。简介了获得成功的肯东451站含水稠油乳化降黏集输试验。在含水58%的稠油中按0.6mg/g油的加量加入乳化剂HATJ72和自由水,转相形成O/W乳状液,输送温度50℃,乳化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较差,输送至下游5公里处时,管道垂直方向上含水、油、水滴数量、黏度已有很大差异。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差,是自由水引起的,因此应控制掺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稠油(w/o乳状液) 转相 降黏 乳化集输 多重乳滴 稳定性 新滩肯东451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含油率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 被引量:18
11
作者 蒋小华 王玮 宫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1-727,共7页
以渤海SZ36-1稠油、矿化水为工质配制了2组不同液滴直径的W/O型乳状液,研究了温度、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相对黏度的影响却较小;同时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 以渤海SZ36-1稠油、矿化水为工质配制了2组不同液滴直径的W/O型乳状液,研究了温度、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相对黏度的影响却较小;同时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也是影响乳状液黏度的重要因素,低含水率下,剪切率、液滴直径对黏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含水率较高时,剪切率、液滴直径的影响非常突出,乳状液呈现出强烈的剪切稀释特性。利用国内外现有的一些黏度模型对实验获得的黏度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Brinkman(1952)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w/o乳状液 表观黏度 相对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稠油降粘剂HOT-RE室内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勇 杨寨 +1 位作者 沈燕来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6-318,346,共4页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加入 0 .0 5 %~ 0 .3%NaOH可使油水体积比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降至数百mPa·s,但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则无降粘作用。质量比 1∶1的NaOH +HOT RE在加量为 0 .0 5 %~ 0 .5 %时乳化降粘效果更好 ,但当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其有效加量范围减至 0 .4 %~ 0 .6 %。加入 0 .2 %~ 0 .4 %HOT RE的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为 6 0 0~ 2 70mPa·s,温度 5 0~ 70℃时粘度有所下降 ,水相矿化度≤ 7.0× 10 4 mg L时 4 0℃粘度大体不变。加入HOT RE形成的O W型稠油乳状液用选择适当的破乳剂不难破乳 ,脱水率可高达~ 90 %。在储层岩心流动实验中 ,与海水相比HOT RE水溶液的注入压力较低 ,从油饱和岩心中驱出的油量较多。图 5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状液 高矿化度水 降粘效果 表面活性型 绥中36-1油田 稠油降粘剂 HoT-RE 室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稠油乳化降粘剂FH-02应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涛 王文明 +2 位作者 刘吉武 宋岱峰 姚连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7-229,202,共4页
FH-02是加有抗钙镁离子剂的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报道了该剂对孤岛稠油的乳化降粘性能.FH-02溶液用孤岛油田回注污水配制,实验温度50℃,根据静置时脱水率和SV值确定乳状液稳定性.孤岛稠油与0.5%FH-02溶液按体积比80/20、70/3... FH-02是加有抗钙镁离子剂的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报道了该剂对孤岛稠油的乳化降粘性能.FH-02溶液用孤岛油田回注污水配制,实验温度50℃,根据静置时脱水率和SV值确定乳状液稳定性.孤岛稠油与0.5%FH-02溶液按体积比80/20、70/30、60/40混合时形成稳定性递减的O/W型乳状液,体积比50/50时形成很不稳定的W/O型乳状液,最佳油水体积比为70/30.在该体积比下,0.5%~1.5%的FH-02溶液与孤岛稠油形成稳定性相近的O/W乳状液,FH-02水溶液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54%;FH-02质量分数由0.1%增至0.5%时,与粘度21230 mPa·s的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粘度由5485 mPa·s降至303 mPa·s,乳化降粘率由74.16%增至98.57%.0.5%的FH-02水溶液与粘度3546~21230 mPa·s的6种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粘度在82~303 mPa·s范围,乳化降粘率≥97.7%.对于粘度12871 mPa·s的稠油,FH-02的乳化降粘率(98.8%)高于孤岛油现用3种乳化降粘剂(95.7%~96.6%).FH-02不影响现用4种原油破乳剂的效能.表6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降粘剂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稠油 乳化降粘 o/w乳状液 应用性能 采油化学剂 胜利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委内瑞拉稠油乳化降黏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辛寅昌 刘吉华 +1 位作者 许东彬 侯尔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9,共6页
研究了含水量不同的4种委内瑞拉稠油的乳化降黏特性。所用乳化剂代号WS-4,为复配以其他活性物质的双金属催化聚醚,配成设定浓度的水溶液,加量按O/W乳状液计为250 mg/L。4种O/W稠油乳状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其中稠油2393(30℃黏度10.50 Pa... 研究了含水量不同的4种委内瑞拉稠油的乳化降黏特性。所用乳化剂代号WS-4,为复配以其他活性物质的双金属催化聚醚,配成设定浓度的水溶液,加量按O/W乳状液计为250 mg/L。4种O/W稠油乳状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其中稠油2393(30℃黏度10.50 Pa.s,密度0.896 g/cm^3,含胶质沥青质35.6%)的乳状液(真实油水体积比60.1∶39.9,水相中WS-4表观浓度628 mg/L)流变性能最佳,在恒定剪切速率下(3.4-34 s^-1)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30-70℃)先略有增大,以后大幅度下降,随剪切时间延长(0-120 min)先略有增大,以后趋于下降,在恒定温度下(30-70℃)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3.4-34 s^-1)持续下降,测试过程中乳状液不发生反相,最高表观黏度不超过530 mPa·s。稠油J-20的乳状液有相似的流变特性。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两种稠油乳状液中,乳化剂水溶液完全铺展在油滴表面,原油充分分散,显示近似双连续相结构。从润湿热力学角度讨论了乳化降黏机理,还讨论了液滴尺寸与液滴聚并的关系。图16表2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乳化剂 水包油(o/w)乳状液 流变特性 乳化特性 润湿热力学 微观结构 委内瑞拉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进锋 刘世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其表面活性远大于常用各种类型的普通表面活性剂。用矿化度30g/L的含钙镁盐水配制的0.1%~1.5%的GMS-1水溶液与该稠油在50℃、油水比≤70/30时形成低黏度O/W乳状液(附典型电镜照片),油水比85/15时仅在GMS-1质量分数较高时形成较低黏度乳状液;当油水比70/30、温度在30~60℃范围时,1.0%~2,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低且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而0.1%~1.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则随GMS-1质量分数的减小和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5.0~90g/L范围内,矿化度(NaCI质量浓度)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与温度相似。GMS-1耐温性好,形成的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好。在营27x5机抽井使用GMS-1,使产出的含水17.2%的原油井口黏度由15987mPa·S降至484.9mPa·S。图5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连(gemini)表面活性剂 双磺酸盐 乳化降黏剂 水包油(o/w)乳状液 黏度性质 井下乳化降黏 稠油开采 胜利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稠油破乳剂分子结构对孤东稠油脱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志庆 王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28,共4页
以壬基酚胺树脂为起始剂,合成了7种水溶性的HD系列PO/EO嵌段共聚醚,测定了分子结构参数:分子量4350-6960,PO数60和72,EO数20-64,EO含量20%、30%和40%,再以TDI为扩链剂,制备了相应的油溶性HDI系列共聚醚,考察了两个系列的共聚醚在加量100... 以壬基酚胺树脂为起始剂,合成了7种水溶性的HD系列PO/EO嵌段共聚醚,测定了分子结构参数:分子量4350-6960,PO数60和72,EO数20-64,EO含量20%、30%和40%,再以TDI为扩链剂,制备了相应的油溶性HDI系列共聚醚,考察了两个系列的共聚醚在加量100 mg/L、温度70℃下,对由含胶质沥青质35.2%、酸值2 mgKOH/g、50℃黏度9 Pa.s的胜利孤东稠油配制的含水40%的稳定W/O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性能。7种水溶性共聚醚的性能均远优于常用破乳剂SP169,也优于BP221和TA1031,120分钟脱水率为82%-94%。在HD系列中,PO含量高的脱水快,EO含量高的脱出水质清,EO/PO比相同时分子量较高的脱水性能较好,对于实验含水原油,EO含量30%的共聚醚效果最好。7种油溶性的HDI系列共聚醚120分钟脱水率为90%-98%,市售BPI221、TAI1031的脱水率也大幅升高。油溶性破乳剂在稠油中渗透性和扩散性较好,更适合稠油的破乳脱水。图1表3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脱水 w/o型原油乳状液 破乳 破乳剂 嵌段聚醚 分子结构参数 溶解特性 破乳效果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垢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汤明光 刘清华 +1 位作者 张贵才 陈立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25-130,共6页
针对胜利油田夏八区块稠油油藏地层水钙镁离子浓度高,使用常规碱剂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进行驱油均会产生结垢问题,开展了具有抗垢作用的驱油用碱研究。选用具有良好耐垢性能的偏硼酸钠(NaBO2)进行了室内研究,并使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 针对胜利油田夏八区块稠油油藏地层水钙镁离子浓度高,使用常规碱剂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进行驱油均会产生结垢问题,开展了具有抗垢作用的驱油用碱研究。选用具有良好耐垢性能的偏硼酸钠(NaBO2)进行了室内研究,并使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虽然NaBO2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效果不好,但其驱油效果较好。驱替过程中,在较高的碱溶液浓度下出现了大的压差响应,且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着碱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aBO2溶液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微观机理为:碱溶液易侵入原油中并形成分散液滴,这些液滴随即转变为W/O型乳状液,封堵高渗流通道,抑制黏性指进,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抗垢用碱 w o乳状液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热化学破乳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迪 王世昌 +4 位作者 孟祥春 孙福祥 赵凤玲 王庆生 梁辉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以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研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破乳剂 ,用模拟采出液和实际采出液评价了其破乳性能并通过测试模拟含油污水的油珠聚并、水相粘度、油水界面张力、油珠Zeta电位和油水... 以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研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破乳剂 ,用模拟采出液和实际采出液评价了其破乳性能并通过测试模拟含油污水的油珠聚并、水相粘度、油水界面张力、油珠Zeta电位和油水界面流变性的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 化学破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在破乳剂加药量为 15 0mg/L、脱水温度为 45℃和沉降时间为 3h的条件下 ,可经热 化学脱水达到外输原油含水率指标 ;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 化学破乳机理为 :破乳剂ASPD 1吸附到油水界面上顶替原油中的天然界面活性物质、碱与原油中天然物质反应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质和驱油表面活性剂 ,降低油珠表面的负电性和油珠之间的电排斥力 ,促进油珠之间的聚并 ,使油珠上浮速率加大并使O/W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分层后所形成的油珠浓缩层内的油珠粒径增大 ,使得油珠聚并过程中被束缚在油相中的水滴直径增大 ,使所形成的W /O型乳化原油的稳定性下降 ,容易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原油 o/w乳状液 破乳剂 破乳脱水 机理 三元复合驱油藏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