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子乳液共聚法制备含氢聚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织物涂层剂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德峥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丙烯酸丁酯 ( BA)、丙烯酸乙酯 ( EA)、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 PHMS)、甲基丙烯酸甲酯 ( MMA)、丙烯腈( AN)为主单体 ,丙烯酸 ( AA)等为功能单体 ,N 羟甲基丙烯酰胺 ( NMA)等为交联剂 ,采用种子乳液共聚法制备了自交联织物涂层剂。经实... 以丙烯酸丁酯 ( BA)、丙烯酸乙酯 ( EA)、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 PHMS)、甲基丙烯酸甲酯 ( MMA)、丙烯腈( AN)为主单体 ,丙烯酸 ( AA)等为功能单体 ,N 羟甲基丙烯酰胺 ( NMA)等为交联剂 ,采用种子乳液共聚法制备了自交联织物涂层剂。经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 :m( BA) / m( EA) / m( PHMS) / m( MMA) / m( AN) =6 .8/0 .5 / 0 .7/ 1 .2 / 0 .8,AA、交联剂、乳化剂和引发剂的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的 3%、4 %、4 %和 0 .3% ,种子和外壳的反应温度分别为 78℃和 82℃ ,反应时间分别为 4 h和 6 h。应用实验结果表明 ,乳液胶膜拉伸强度可达2 .1 3MPa,涂层织物抗静水压可达 6 .85 k Pa,透湿量 ( 2 4 h)达 5 6 1 5 g/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乳液共 制备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 织物 涂层剂 丙烯酸酯乳液 含氢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 Ⅰ.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世强 黄鹤 +2 位作者 李盛彪 朱杰 程时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46,共3页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性质。柔软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复合乳液可作为织物柔软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 甲基硅氧烷 织物 柔软剂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酯-含氢聚硅氧烷接枝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秘钊 张廷有 张慧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9-880,共2页
Poly(methylhydrosiloxane)was modified with methylmethacrylate by the hydrosilylation reaction,using Pt as the catalyst.The reaction was operated at the high temperature(about 140℃).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酯 含氢硅氧烷 接枝物 合成 表征 氢硅化反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Ⅰ.共聚乳液的合成及作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香梅 张丽华 张建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提高 ,且手感好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及乳液稳定性 ,其用量不能太高 ;另外 ,改变软硬单体质量比和添加交联剂可改善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其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好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研究 乳液 合成 棉织物 涂层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Ⅱ)原料配比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丽华 王香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6,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复合乳液的相分离,有利于乳液的稳定。当PHMS为单体质量的16%、AA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乳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原料配比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与涂层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香梅 高洁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青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作棉织物涂层剂时涂层布在60℃下不发粘、-10℃下无裂痕;作 装饰布印花粘合剂时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5、4级,200℃下测升华牢度时衬布无色差变化,且膜不泛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甲基硅氧烷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型共乳胶 涂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浇注共混物的相容性
7
作者 李桂芝 周重光 +1 位作者 乔广林 李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5-77,80,共4页
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质量配比的高分子量、低分子量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PPSQ)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共混物。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分子量PPSQ与PMMA间的相容性及热历史对其相容性的影响。PPS... 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质量配比的高分子量、低分子量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PPSQ)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共混物。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分子量PPSQ与PMMA间的相容性及热历史对其相容性的影响。PPSQ、PMMA在其溶液浇注膜中是部分相容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低分子量的PPSQ(Y)与PMMA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故其与PMMA的相容性比高分子量PPSQ的好。热历史对该类溶液浇注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影响较大,加热使PPSQ(Y)/PMMA共混物分相,但加热可增加高分子量PPSQ与PMMA间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 硅氧烷 共混物 相容性 甲基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烯丙醇聚氧烷基醚改性甲基含氢硅氧烷及其消泡剂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停 蒋柏泉 邹友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36-1840,共5页
采用微波辅助技术进行了烯丙醇聚氧烷基醚改性甲基含氢硅氧烷的合成。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主要操作参数对Si-H转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的微波功率280 W,原料醚/烷摩尔比1.2∶1.0、催化剂用量2.0×... 采用微波辅助技术进行了烯丙醇聚氧烷基醚改性甲基含氢硅氧烷的合成。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主要操作参数对Si-H转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的微波功率280 W,原料醚/烷摩尔比1.2∶1.0、催化剂用量2.0×10-4%和微波辐射时间25 min的条件下,转化率达到99.80%。傅里叶红外表征显示原料聚醚中的C=C键与硅氧烷中的Si-H键均已发生反应生成了目标产物。用合成产物制备的复配消泡剂具有优良的稳定和水分散性能,其消泡和抑泡性能明显好于国产消泡剂,高温下消泡性能优于国外奥地利产品。微波辅助加热比常规加热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醇氧烷基醚 甲基含氢硅氧烷 微波辅助 硅氢加成 消泡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程柳军 刘琼琼 +2 位作者 杨林 林雅铃 张安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33,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搅拌速度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含氢量以及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含氢比例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可控合成;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可控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19×103~3.01×103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h,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搅拌速度为4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甲基硅氧烷 开环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相对分子质量 含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淑华 郭睿 +2 位作者 乔宇 王安琪 窦尹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以异丙醇为溶剂、氯铂酸为催化剂,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甲基醚(HMS)、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醋酸酯(AEPC)与含氢硅油经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原料中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反... 以异丙醇为溶剂、氯铂酸为催化剂,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甲基醚(HMS)、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醋酸酯(AEPC)与含氢硅油经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原料中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含氢硅油中活性氢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1∶1.20,n(HMS)∶n(AEPC)=1∶1,催化剂用量(基于反应物的总质量)30μg/g,溶剂用量(基于反应物的总质量)3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5 h。在此条件下,活性氢转化率达到93.5%。通过FTIR和1H NMR方法对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破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对原油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硅油 烯丙基氧乙烯丙烯甲基 烯丙基氧乙烯丙烯醋酸酯 硅氧烷 原油破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香梅 谢龙 宋海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含氢甲基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正丁酯 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MS/VAc/NMA复合乳液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世强 鲁琴 +2 位作者 孙争光 朱杰 李盛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15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 PHMS/ VAc/ NMA复合乳液 ,较详细地讨论了乳液的组成结构 ,并对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等性质作了研究。研究证明 ,该反应的本质是活泼氢对不饱和 C=C的自由基硅氢加成 ,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均聚反应 ...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 PHMS/ VAc/ NMA复合乳液 ,较详细地讨论了乳液的组成结构 ,并对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等性质作了研究。研究证明 ,该反应的本质是活泼氢对不饱和 C=C的自由基硅氢加成 ,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均聚反应 ,复合乳液由 PHMS/ VAc/ NMA接枝共聚物与 PVAc均聚物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MS/VAc/NMA 复合乳液 组成 结构 性质 研究 醋酸乙烯酯 含氢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加工体系PVC/PHMS的转矩流变性能研究(Ⅰ)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世强 卿胜波 +1 位作者 朱杰 肖汉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72-775,共4页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PHMS)与聚氯乙烯 (PVC)在密炼机中反应加工后 ,通过 FT-IR等方法证明有新的 Si— C键形成。高含氢和低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分别为 2 0 2 # PHMS和 2 0 6# PHMS)均可使 PV C的最大转矩值 (TQm ax)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V...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PHMS)与聚氯乙烯 (PVC)在密炼机中反应加工后 ,通过 FT-IR等方法证明有新的 Si— C键形成。高含氢和低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分别为 2 0 2 # PHMS和 2 0 6# PHMS)均可使 PV C的最大转矩值 (TQm ax)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VC的平衡转矩值 (TQeq)随着 2 0 6# PHMS量的增加呈现先略有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 ;而随 2 0 2 # PHMS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 PVC的凝胶 -熔融时间比加入等量 2 0 6# PHMS时要短。随着 2种 PHMS量的增加 ,物料温度在温度最低点之后的上升速度减慢 ,而且平衡物料温度 (Teq)先增加后下降。此外 ,PHMS不仅使 PV C熔融塑化的总能耗 (TTQeq)减小 ,而且使 PVC密炼开始阶段能量的消耗速度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加工体系 含氢甲基硅氧烷 氯乙烯 转矩流变性能 PVC PHMS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新专利文摘
14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2,共1页
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并多产液化气的裂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石油烃催化裂化反应器;一种催化合成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方法;高官能度聚氨蘸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超疏水性聚合物薄膜殛其制备方法;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黏土纳米复... 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并多产液化气的裂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石油烃催化裂化反应器;一种催化合成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方法;高官能度聚氨蘸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超疏水性聚合物薄膜殛其制备方法;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殛其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文摘 催化裂化反应器 甲基硅氧烷 制备方法 丙烯酸酯树脂 纳米复合材料 裂化催化剂 合物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