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Ⅰ.共聚乳液的合成及作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香梅 张丽华 张建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提高 ,且手感好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及乳液稳定性 ,其用量不能太高 ;另外 ,改变软硬单体质量比和添加交联剂可改善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其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好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研究 乳液 合成 棉织物 涂层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Ⅱ)原料配比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华 王香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6,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复合乳液的相分离,有利于乳液的稳定。当PHMS为单体质量的16%、AA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乳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原料配比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与涂层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香梅 高洁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青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作棉织物涂层剂时涂层布在60℃下不发粘、-10℃下无裂痕;作 装饰布印花粘合剂时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5、4级,200℃下测升华牢度时衬布无色差变化,且膜不泛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型共乳胶 涂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柳军 刘琼琼 +2 位作者 杨林 林雅铃 张安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33,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搅拌速度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含氢量以及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含氢比例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可控合成;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可控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19×103~3.01×103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h,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搅拌速度为4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开环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相对分子质量 含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香梅 谢龙 宋海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含氢甲基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正丁酯 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MS/VAc/NMA复合乳液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世强 鲁琴 +2 位作者 孙争光 朱杰 李盛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15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 PHMS/ VAc/ NMA复合乳液 ,较详细地讨论了乳液的组成结构 ,并对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等性质作了研究。研究证明 ,该反应的本质是活泼氢对不饱和 C=C的自由基硅氢加成 ,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均聚反应 ...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 PHMS/ VAc/ NMA复合乳液 ,较详细地讨论了乳液的组成结构 ,并对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等性质作了研究。研究证明 ,该反应的本质是活泼氢对不饱和 C=C的自由基硅氢加成 ,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均聚反应 ,复合乳液由 PHMS/ VAc/ NMA接枝共聚物与 PVAc均聚物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MS/VAc/NMA 复合乳液 组成 结构 性质 研究 醋酸乙烯酯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加工体系PVC/PHMS的转矩流变性能研究(Ⅰ)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世强 卿胜波 +1 位作者 朱杰 肖汉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72-775,共4页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PHMS)与聚氯乙烯 (PVC)在密炼机中反应加工后 ,通过 FT-IR等方法证明有新的 Si— C键形成。高含氢和低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分别为 2 0 2 # PHMS和 2 0 6# PHMS)均可使 PV C的最大转矩值 (TQm ax)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V...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PHMS)与聚氯乙烯 (PVC)在密炼机中反应加工后 ,通过 FT-IR等方法证明有新的 Si— C键形成。高含氢和低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分别为 2 0 2 # PHMS和 2 0 6# PHMS)均可使 PV C的最大转矩值 (TQm ax)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VC的平衡转矩值 (TQeq)随着 2 0 6# PHMS量的增加呈现先略有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 ;而随 2 0 2 # PHMS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 PVC的凝胶 -熔融时间比加入等量 2 0 6# PHMS时要短。随着 2种 PHMS量的增加 ,物料温度在温度最低点之后的上升速度减慢 ,而且平衡物料温度 (Teq)先增加后下降。此外 ,PHMS不仅使 PV C熔融塑化的总能耗 (TTQeq)减小 ,而且使 PVC密炼开始阶段能量的消耗速度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加工体系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氯乙烯 转矩流变性能 PVC PHMS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