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含氟丙烯酸酯-聚氨酯三嵌段共聚物水基分散体的合成及膜结构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建兵 王武生 +2 位作者 王宇 曾俊 王爱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8-202,共5页
采用巯基乙醇作链转移剂,将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与其它乙烯基单体经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分子量为6 000左右含有1个端羟基的大分子单体。大分子单体与端异氰酸酯基亲水改性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获得聚含氟丙烯酸酯-聚氨酯-聚含氟丙烯酸酯A-B-... 采用巯基乙醇作链转移剂,将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与其它乙烯基单体经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分子量为6 000左右含有1个端羟基的大分子单体。大分子单体与端异氰酸酯基亲水改性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获得聚含氟丙烯酸酯-聚氨酯-聚含氟丙烯酸酯A-B-A型三嵌段共聚物。将此共聚物分散在水中获得含氟嵌段共聚物水基分散体。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三嵌段共聚物分散体具有核壳结构;其干燥膜结构中含氟丙烯酸酯链段形成微区分布在聚氨酯连续相中;采用ATR和XPS分析技术及表面接触角研究表明,在膜材料表面形成了主要由含氟丙烯酸酯链段组成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 表面结构 核壳分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4
2
作者 唐敏锋 范晓东 +1 位作者 刘涛 刘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02,共4页
采用三阶段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制得了以BA(丙烯酸丁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核,BA-MMA-TFEA(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共聚物为壳的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的变化,特别是乳胶粒子的增长及分布的演变进... 采用三阶段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制得了以BA(丙烯酸丁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核,BA-MMA-TFEA(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共聚物为壳的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的变化,特别是乳胶粒子的增长及分布的演变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证实了乳胶粒子核壳结构的形成。乳液聚合物膜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相同含氟单体用量的常规乳液相比,含氟聚合物富集于壳层的核壳形态有利于含氟结构单元在聚合物膜表面的分布,使用少量的含氟单体即可显著降低聚合物膜的表面能,提高其耐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核壳形态 乳液聚合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单良 李战雄 +3 位作者 臧雄 蔡露 许燕 吴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以聚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核,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双(丙烯酰氧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和丙烯酸十三氟辛酯(TEAC-6)共聚物为壳,采用饥饿态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 以聚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核,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双(丙烯酰氧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和丙烯酸十三氟辛酯(TEAC-6)共聚物为壳,采用饥饿态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及接触角(CA)研究了核壳粒子的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以及不同含氟量与交联剂用量对整理织物拒水拒油性和织物表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单体与有机硅交联剂参与了共聚合,所合成乳液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为76 nm左右。当核壳结构共聚物乳液的氟含量为6.7%,交联剂用量为3%时,用于织物整理效果最佳,整理棉织物的拒水评分达到80,拒油达5级,水接触角为138.2°。共聚时有机硅交联剂的加入使整理织物拒水拒油和耐热性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含氟丙烯酸 共聚物乳液 拒水拒油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在皮革防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爽 安秋凤 +2 位作者 许伟 袁俊敏 亢玲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8-140,共3页
以阴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全氟壬氧基苯磺酸钠FB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复配物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了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十二醇酯(LMA)/丙烯酸羟乙酯(HEAA)(按质量比FA... 以阴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全氟壬氧基苯磺酸钠FB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复配物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了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十二醇酯(LMA)/丙烯酸羟乙酯(HEAA)(按质量比FA∶LMA∶HEAA=80∶16.5∶3.5)三元无规共聚乳液(FLHA),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FLHA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的5%,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的2%时,单体转化率最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FLHA)物化性能稳定。将其用于山羊蓝湿革的防水整理,可使蓝湿革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39.6°,赋予其良好的防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乳液聚合 防水 皮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细乳液的微波辐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小丽 熊圣东 +1 位作者 易昌凤 徐祖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89,共4页
采用微波辐射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F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三元共聚细乳液。用重量法测定了转化率,考察了细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的吸水率,用接触角法表征了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使用... 采用微波辐射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F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三元共聚细乳液。用重量法测定了转化率,考察了细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的吸水率,用接触角法表征了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使用微波辐射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体转化率,反应10 min后单体转化率达到80%;且微波辐射下制得的细乳液离心稳定性更好。当氟单体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制得含氟共聚物乳胶膜的吸水率降至1.43%,表面自由能降至14.85 m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含氟丙烯酸 细乳液聚合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俊 陈庆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18,共5页
含氟聚丙烯酸酯除具备丙烯酸酯聚合物本身的成膜性好、网络结构疏松特点外,还表现出了氟聚合物的特点,有较低的表面能,疏水、疏油、耐腐蚀、耐热、抗氧化性等性能。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与防水防油作用机理... 含氟聚丙烯酸酯除具备丙烯酸酯聚合物本身的成膜性好、网络结构疏松特点外,还表现出了氟聚合物的特点,有较低的表面能,疏水、疏油、耐腐蚀、耐热、抗氧化性等性能。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与防水防油作用机理相应的结构特点,同时概括介绍了含氟丙烯酸酯中的碳原子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对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及应用研究作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结构 制备 表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超疏水性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魏海洋 贺文潇 +2 位作者 粟小理 李欣欣 韩哲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1-824,共4页
以微乳液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以1,1,2-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剂挥发成膜法直接制备出超疏水膜,并研究120℃热处理对超疏水膜表面性能的影响.对于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超疏水膜,随... 以微乳液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以1,1,2-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剂挥发成膜法直接制备出超疏水膜,并研究120℃热处理对超疏水膜表面性能的影响.对于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超疏水膜,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滚动角表现出先逐渐增大直至完全不能滚动,然后重新回复到极小滚动角的特殊变化过程,而静态接触角只是略微减小,完全不同于热处理对平滑的含氟聚合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聚合物膜表面形貌对应出现从微/纳复合粗糙结构到微孔粗化并重新形成微/纳复合多层粗糙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酯 滚动角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林义 余自力 徐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66,共4页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乳化剂)组成的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甲基丙烯酸1,1,5-三氢全氟戊酯(OFPM 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 A)三元共聚乳液。通过FT-IR、1H-NM R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对乳液的稳定性、...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乳化剂)组成的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甲基丙烯酸1,1,5-三氢全氟戊酯(OFPM 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 A)三元共聚乳液。通过FT-IR、1H-NM R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对乳液的稳定性、乳胶膜的耐溶剂性进行了研究,用接触角法研究了共聚物膜表面的性质。结果表明,加入含氟丙烯酸酯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时,所得共聚物膜的表面自由能与无氟共聚物膜比较有显著的降低,当含氟单体的加入量达到质量分数为20%时,所得膜的表面自由能降低到25.12 m J/m2。对该含氟膜进行退火处理后,其表面自由能进一步降低到23.52 m 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1 1 5-三氢全氟戊酯 含氟丙烯酸 乳液共聚 甲基丙烯酸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及膜表面性能 被引量:13
9
作者 汪海伟 袁荞龙 吴树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8-654,共7页
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化单体与引发剂水溶液的方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20~130 nm的阴离子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了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乳胶膜的吸水率随氟单体含量的增大而下降,但氟单体的加入对膜的透湿率影响不大... 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化单体与引发剂水溶液的方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20~130 nm的阴离子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了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乳胶膜的吸水率随氟单体含量的增大而下降,但氟单体的加入对膜的透湿率影响不大;乳胶膜经120℃处理后其对水的接触角随含氟单体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经160℃处理后氟原子在膜表面的富集增加一倍以上,膜表面自由能下降一倍,膜对水的接触角增大4倍,且提高温度可缩短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或含氟单体的加入可使丙烯酸酯膜表面粗糙度增加,从而使膜表面的拒水拒油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阴离子乳液 热处理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制备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建兵 汪江节 +1 位作者 王武生 曾俊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2-53,57,共3页
用含氟丙烯酸酯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制备皮革顶层涂饰剂。结果表明:当氟在整个分子链段中的质量分数达到8%以上,亲水基团(-COOH)质量分数达到1·8%左右,采用可挥发性有机碱中和,可以获得具有较低膜吸水率与较... 用含氟丙烯酸酯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制备皮革顶层涂饰剂。结果表明:当氟在整个分子链段中的质量分数达到8%以上,亲水基团(-COOH)质量分数达到1·8%左右,采用可挥发性有机碱中和,可以获得具有较低膜吸水率与较低表面能的皮革顶层涂饰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水性聚氨酯 顶涂 皮革涂饰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乳液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小丽 邱俊英 +2 位作者 安璐 易昌凤 徐祖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19,共4页
在微波辐射下,采用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稳定的含氟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酸丁酯(BA)三元共聚乳液。利用FT-I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组成;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粒径变化;用称量法测定了转化率;用... 在微波辐射下,采用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稳定的含氟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酸丁酯(BA)三元共聚乳液。利用FT-I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组成;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粒径变化;用称量法测定了转化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乳胶粒的形貌。结果表明,油溶性引发剂AIBN引发FA-MMA-BA三元细乳液共聚合的主要成核场所为单体液滴;所制得的乳胶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72 nm^98 nm;微波的引用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体转化率,且制得的细乳液离心稳定性更好;耐水性随氟单体含量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细乳液聚合 微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睿 樊增禄 +3 位作者 李庆 赵振 赵磊 蔡信彬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90-593,共4页
以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为反应单体,在阴/非离子复合乳化剂条件下,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得到了性能较好的含氟拒水整理剂.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的单体已成... 以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为反应单体,在阴/非离子复合乳化剂条件下,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得到了性能较好的含氟拒水整理剂.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的单体已成功引入到共聚物链段中.用合成的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对纯棉织物进行织物的拒水整理,得到该整理剂的最佳应用工艺为:整理剂用量50g/L,轧余率80%,100℃预烘3min,170℃焙烘18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乳液聚合 接触角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型含氟丙烯酸酯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旋 沈一丁 李刚辉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77,共2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M)、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十八酯(ODA)为原料,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得了阳离子含氟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乳液。单独使用含氟乳液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水和油滴在...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M)、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十八酯(ODA)为原料,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得了阳离子含氟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乳液。单独使用含氟乳液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水和油滴在纸张上所成的接触角最大可分别达到121o和80o;将淀粉和含氟乳液以不同质量比复配应用,讨论了复配体系对纸张防水防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无皂乳液聚合 表面施胶 防水防油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及其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政 倪士宝 +2 位作者 聂王焰 周艺峰 宋林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2,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和形貌,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和形貌,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接触角和吸水率表征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用量(占单体总量)为2.5%,引发剂用量为0.5%,反应温度为70℃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好,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80 nm;涂膜耐水性随氟单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细乳液聚合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表面性质 被引量:7
15
作者 彭顺金 赵雷 武利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1-536,共6页
采用XPS和界面张力仪分别测定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表面的组成及水在其表面的动态接触角,并用状态逼近方程模型计算了含氟聚合物乳胶膜的表面张力,考察了温度对乳胶膜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聚合物乳胶膜表层较深处的F1s信号... 采用XPS和界面张力仪分别测定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表面的组成及水在其表面的动态接触角,并用状态逼近方程模型计算了含氟聚合物乳胶膜的表面张力,考察了温度对乳胶膜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聚合物乳胶膜表层较深处的F1s信号强度比近表面要弱,乳胶膜表面张力随表面氟原子浓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线性下降;含氟侧链(R_f)较长(碳原子数n>6)的含氟聚合物,其表面张力随Rf单元含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显著高于Rf较短(n≤6)的含氟聚合物,而水在含氟聚合物乳胶膜表面上的后退接触角θr随n增大出现急剧上升,n≥10时,θr值几乎恒定不再随n增大而改变.此外,参与共聚的非氟丙烯酸酯酯基碳链较短时,水在共聚物乳胶膜表面的θr随氟单元含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显著;温度超过40℃后,水对聚合物乳胶膜的润湿性随温度上升略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乳胶膜 表面性质 XPS 动态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婷婷 彭慧 +2 位作者 姚丽 程时远 IN Jun Park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43-1248,共6页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交联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得到2-(N-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FA/MMA/n-BA/AMPSNa)自交联型共聚物。分别采用FT-IR、NMR、DSC及SPM...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交联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得到2-(N-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FA/MMA/n-BA/AMPSNa)自交联型共聚物。分别采用FT-IR、NMR、DSC及SPM技术对该共聚物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和观察,并考察了交联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耐水、耐溶剂性能显著提高,吸水率降至10%以下、溶胀率明显下降。共聚物膜对水/油的接触角值随VTES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有效缓解接触角滞后,表面自由能交联前后由27.2 mN/m降低到约为14.8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自交联 无皂乳液 接触角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织物整理剂 被引量:7
17
作者 隋智慧 庞薇薇 +2 位作者 宋佳 赵欣 景峰 《印染》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Actyflon-G0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短链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功能整理剂,并将其应用于纯棉织物整理上;用红外光谱、XPS、粒度测定等手段对乳液...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Actyflon-G0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短链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功能整理剂,并将其应用于纯棉织物整理上;用红外光谱、XPS、粒度测定等手段对乳液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制备乳液共聚物的单体转化率高达97.75%,凝胶率为0.56%,乳液聚合物固含量为32.5%,平均粒径为101.0 nm,胶膜吸水率为8.12%,乳液稳定性较好;棉织物经其整理后对水的接触角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水整理 含氟丙烯酸 乳液聚合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型含氟丙烯酸酯的制备及防水防油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小瑞 徐旋 李培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8-61,65,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M)、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十八酯(ODA)为原料,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得了阳离子含氟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乳液。对聚合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了共聚...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M)、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十八酯(ODA)为原料,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得了阳离子含氟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乳液。对聚合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了共聚乳液膜表面的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中全氟单体含量的增加,共聚物膜的表面能显著降低,当全氟单体的含量达到25%(质量分数)时,其表面能降低到19.99 mJ/m;并通过热处理表明了含氟单体随温度、时间增大更容易向表面富集的现象,当达到60min,120℃时水和油接触角分别达到了110°和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防水防油 乳胶膜 接触角 无皂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固化膜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潘莉莎 徐鼐 +4 位作者 林强 李嘉诚 卢凌彬 庞素娟 田政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7,共4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果表明,采用同时滴加法将含氟单体加入聚合体系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稳定、透明。随着含氟单体用量的提高,所合成的共聚物在不锈钢底材表面涂层的附着力先是基本不变,而后降低;水滴...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果表明,采用同时滴加法将含氟单体加入聚合体系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稳定、透明。随着含氟单体用量的提高,所合成的共聚物在不锈钢底材表面涂层的附着力先是基本不变,而后降低;水滴在涂层表面的接触角则先提高,而后基本不变。综合聚合物稳定性、涂层附着力、疏水性各方面因素,氟单体用量应在15%~20%范围为宜。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合成聚合物的结构,并且用DSC法验证了所合成的产物为均一的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3.5℃,具有一定的耐热性。水滴在该共聚物涂层表面的接触角为116.8°,且涂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耐汽油性;铅笔硬度达到2H;在不锈钢底材表面的附着力为11.55MPa,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疏水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 疏水 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其在氟碳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婧 安秋凤 +2 位作者 宁姣姣 许伟 张艳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148,共3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RfA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丙酯(HPAA)、丙烯酸(AA)和苯乙烯(ST)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种含氟丙烯酸酯树脂(PFBSH),并通过红外光谱(IR)对PFBSH进行了结构表征。将此树脂应...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RfA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丙酯(HPAA)、丙烯酸(AA)和苯乙烯(ST)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种含氟丙烯酸酯树脂(PFBSH),并通过红外光谱(IR)对PFBSH进行了结构表征。将此树脂应用在双组份氟碳涂料中,该氟碳涂层的水接触角达到110.5°,其附着力、硬度、光泽和耐水性等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另外讨论了固化温度和纳米TiO2对涂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酯树脂 氟碳涂料 双组分 溶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