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页岩现场含气量测试结果预测产能的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姜志高 曹海虹 +1 位作者 丁安徐 高和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3-778,共6页
国内外还没有较好的提前预测页岩气井产能的方法,且由于含气量测试结果与后期产量差异较大,导致页岩气含气量测试在业内争议较多。通过对解吸过程剖析,初步解答了很多含气量相当的井产量差异较大的这个业内难题,认为单一含气量数据不足... 国内外还没有较好的提前预测页岩气井产能的方法,且由于含气量测试结果与后期产量差异较大,导致页岩气含气量测试在业内争议较多。通过对解吸过程剖析,初步解答了很多含气量相当的井产量差异较大的这个业内难题,认为单一含气量数据不足以表征含气性,还应该考虑其解吸过程,如解吸速率、游离气占比等因素,将解吸过程结合起来,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指数,即含气性指数,对其计算方法进行定义:含气性指数=解吸速率×游离气占比×总气量,并对其内在含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数据,对产量具有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筛选,挑选出含气性指数和压力系数对日产量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并通过含气性指数和压力系数2个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日产量预测公式,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现场验证,发现此公式预测出产能与后期实际日产量高度吻合,使得今后现场含气量测试结束后,即可对其产能进行初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量测试 产能预测 气性指数 解吸过程 游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实验技术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5
2
作者 闫霞 徐凤银 +11 位作者 熊先钺 王峰 李春虎 张纪远 徐博瑞 成前辉 胡雄 朱学光 梁为 袁朴 冯延青 魏振吉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目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见气快、单井产量高、资源分布连续稳定等优势,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勘探开发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深部煤层气地质储层特征与工程评价、气水赋存特征与开发机理、生产制度制定和提高采收率方法... 【目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见气快、单井产量高、资源分布连续稳定等优势,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勘探开发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深部煤层气地质储层特征与工程评价、气水赋存特征与开发机理、生产制度制定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等方面的关键实验技术研究薄弱。【进展总结】针对深部煤层和煤层气特点,提出了深部煤层在大尺寸煤样采集、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条件、亚纳米−纳米级微孔高精度表征与解吸、含气量准确测定4大方面的挑战,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多尺度孔裂隙表征、吸附性和含气性评价、煤岩力学特征及裂缝扩展规律、压后流体赋存−产出开发动态规律等实验技术进展与难点。【展望】针对性提出深部煤层气开发及煤炭原位转化实验的7个发展方向:(1)适用于特低孔、特低渗深部煤层小于2 nm微孔结构的清晰直接观测技术、“微孔大量发育−介孔少−宏孔多”的全孔径多尺度拼接技术及孔裂隙连通结构评价技术;(2)考虑高温高压原位环境下深部煤层润湿性、压裂液侵入、高矿化度影响的原煤等温吸附测试技术;(3)具有高保压率和高保温率、气量可位置追溯的密闭取心装置和原位保压取心技术;(4)高温、高压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基于“纳米科学”的深部煤层微孔气水赋存评价技术和“纳米−微米−毫米”多尺度解吸−扩散−渗流实验技术;(5)适用于深部煤层高应力、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特点的原位条件多功能力学实验设备研制及测试技术;(6)适用于提高深部煤层气采收率的储层赋能(微波、激光、电热)、激励增渗改造(电磁脉冲、脉冲超声波、可控冲击波)、注CO_(2)驱替、超临界CO_(2)机械脉动联合等实验技术;(7)适用于深部煤炭原位转化/利用的热解、煤炭地下气化、地热利用、CO_(2)地质封存等实验技术。分析认为,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客观需求亟需建立相关实验技术的操作流程标准与规范,以期实现“绿色环保、增渗、促解吸、CO_(2)封存”多重功效,为深部煤层气和深部煤炭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支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实验 亚纳米−纳米 孔裂隙表征 原位赋存 解吸渗流 含气量测试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解吸规律新认识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和群 曹海虹 曾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6,共6页
自主研发的无压阻微压损型全自动含气量测试仪,不仅可以连续测试页岩气解吸气量,还具备检测甲烷质量分数的功能。依托于该仪器,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井进行现场含气量测试,首次实现对页岩气解吸中气体组分的连续检测,发现页岩气解吸具有... 自主研发的无压阻微压损型全自动含气量测试仪,不仅可以连续测试页岩气解吸气量,还具备检测甲烷质量分数的功能。依托于该仪器,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井进行现场含气量测试,首次实现对页岩气解吸中气体组分的连续检测,发现页岩气解吸具有独特规律。页岩气解吸遵循"三段式"变化模式,解吸初期(前3 h),甲烷质量分数快速增加,解吸中期(3~10 h)甲烷质量分数基本稳定不变,解吸后期(10 h至解吸终止)甲烷质量分数跳跃式下降至解吸结束。页岩气解吸是从外到内,从裂缝、大孔到微裂缝、微孔,最后到页岩基质块体,层层递进、逐级深入的过程。解吸初期,页岩释放的气体多来自裂缝或连通较好的大孔,游离气占据主要部分;解吸中期,微裂缝或大孔中呈吸附状态的气体及具一定连通性的中孔和部分微孔中气体开始释放,以游离气和吸附气为主;解吸后期,连通性较差及微孔中呈吸附或束缚状态的气体开始释放,吸附气占据主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含气量测试 现场含气量测试 海相页岩气 解吸速率 页岩气赋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对产能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玉巧 高和群 +3 位作者 何希鹏 丁安徐 张培先 何贵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5-870,共6页
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是研究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产出过程的重要指标。选取四川盆地东南部及盆缘转换带内6大区块10口页岩气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过程中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研究不同压力系... 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是研究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产出过程的重要指标。选取四川盆地东南部及盆缘转换带内6大区块10口页岩气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过程中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研究不同压力系统、不同小层下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探讨页岩气同位素与物性、含气性关系,并结合实际排采数据,对典型页岩气井产出阶段进行划分。页岩气解吸过程中,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重;超压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整体较小,从盆缘外部向内部,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甲烷同位素整体变轻;页岩孔隙度越大、游离气含量越高、页岩保存条件越好,甲烷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就越不明显。最后,选取武隆向斜L井岩心现场解吸气样,通过甲烷同位素分馏,对页岩气解吸阶段进行划分,并将排采气同位素与现场解吸气同位素进行比对。该井排采气的δ13 C1值对应现场岩心连续解吸0.9 h释放气体的δ13C1值,其采收率约为24.8%,尚处于初期排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含气量测试 压力系统 甲烷碳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页岩气 盆缘转换带 四川盆地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