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曹倪豪 周飞 +4 位作者 张锦华 宋杰 赵卫 杨菲 杨剑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究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机制,为浅表性膀胱癌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究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机制,为浅表性膀胱癌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和复方苦参注射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肝功能与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肝功能与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D8^+、细胞因子(IFN-γ与IL-2)、肝功能(AST和ALT)与肾功能(BUN和Cre)显著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与CD4^+/CD8^+)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6和CRP)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治疗后联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与CD4^+/CD8^+)、细胞因子(IFN-γ与IL-2)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细胞因子(TNF-α、IL-6和CRP)、CD8^+、肝功能(AST和ALT)与肾功能(BUN和Cre)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提高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炎症反应以及降低化疗药物毒性,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复方苦参注射液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姜前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治疗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共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这些患者实施随机分组的方式加以处理... 目的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治疗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共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这些患者实施随机分组的方式加以处理,主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患者41例。在对患者加以治疗的时候,对比组患者主要实施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是在对比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加以观察和有效对比分析。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加以有效治疗之后,能够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5%,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6%,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加以治疗之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3%,对比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主要为14.72%,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发生的例数为0.而对比组患者有1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和对比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式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进行联合治疗的时候,其临床治疗的效果相对良好,能够有效促使其治疗总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对其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率降低,使得其复发率也有效降低,其安全性相对比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