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素梅 王铁冠 +2 位作者 张爱云 郭绍辉 张水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2-317,共6页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沉积环境 原油 地球化学 油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素梅 张爱云 +2 位作者 王铁冠 郭绍辉 史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8-282,共5页
本文介绍原油中吡咯类 含氮化合物的 两种分离方法 及有关对比评 价,重点讨论经 典液相色谱法 中使用国产、进 口试剂分离的实验 结果。分析表明原油中 吡咯类化合物的分离已具备分析 试剂国产化的条件,为该技术成为常 规分析测试手... 本文介绍原油中吡咯类 含氮化合物的 两种分离方法 及有关对比评 价,重点讨论经 典液相色谱法 中使用国产、进 口试剂分离的实验 结果。分析表明原油中 吡咯类化合物的分离已具备分析 试剂国产化的条件,为该技术成为常 规分析测试手段及开展原油中非烃化合 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分离 一步法 两步法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倪春华 包建平 +1 位作者 张宝 宋换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8-431,共4页
阐述了石油地质体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分离与分析方法、分布形式、地球化学意义(如成熟度、沉积环境、原始母质等)和运移作用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吡咯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实例,认为吡咯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方面的... 阐述了石油地质体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分离与分析方法、分布形式、地球化学意义(如成熟度、沉积环境、原始母质等)和运移作用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吡咯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实例,认为吡咯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非烃地球化学的发展。同时指出该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如原油样品必须来自同一油源,成熟度对其相对分布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程度还不清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分离 分布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吡咯类化合物分析彩南油田充注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传刚 王铁冠 +3 位作者 谢明亮 姚爱国 王俊怀 刘宏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运用原油中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示踪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主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的原油运移充注过程。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以烷基咔唑为主,烷基苯并咔唑次之,几乎不含二苯并咔唑。根据1,8—二甲基咔唑/2,4—二甲基咔唑、C3—咔唑/C2—... 运用原油中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示踪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主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的原油运移充注过程。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以烷基咔唑为主,烷基苯并咔唑次之,几乎不含二苯并咔唑。根据1,8—二甲基咔唑/2,4—二甲基咔唑、C3—咔唑/C2—咔唑、G1/G3以及烷基咔唑与烷基苯并咔唑的相对含量等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可知,彩南油田东区块彩001—彩007井断层线两侧原油具有不同的充注过程,东侧有北和南两个充注方向,原油进入油藏后向彩1001井、彩006井附近运移。西侧只有来自南方的一个充注方向,原油以断层为通道进入断鼻隆起核部后继续向西充注至构造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示踪 充注 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结构和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福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2,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10种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g大部分都在3.50~4.20e V之间,其中在吡咯环3位取代三氟甲基,或是在吡咯环5位取...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10种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g大部分都在3.50~4.20e V之间,其中在吡咯环3位取代三氟甲基,或是在吡咯环5位取代4-甲苯氧基,化合物的能隙变宽.通过比较还发现,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对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 bacteria)的杀菌活性比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和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对水稻纹枯菌的杀菌活性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活性 前线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二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衣原体活性研究
6
作者 徐顺鑫 解文霞 +3 位作者 倪敏 刘子义 柳凌艳 包小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9-934,共6页
目的评估16个1,2-二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衣原体活性。方法通过测定化合物对沙眼衣原体L2、鼠衣原体MoPn和肺炎衣原体AR39感染性子代滴度的抑制效果,计算IC50值评估其抗衣原体活性。采用WST-1法测定细胞活力,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目的评估16个1,2-二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衣原体活性。方法通过测定化合物对沙眼衣原体L2、鼠衣原体MoPn和肺炎衣原体AR39感染性子代滴度的抑制效果,计算IC50值评估其抗衣原体活性。采用WST-1法测定细胞活力,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后,借助EB预处理实验检测化合物对EB感染能力的影响,通过改变化合物处理时间评估其对衣原体增殖过程的影响。结果大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衣原体作用,其中化合物8的作用最强,其对三株衣原体的IC_(50)值在1.76-8.23μmol·L^(-1)之间。大部分化合物在16μmol·L^(-1)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8μmol·L^(-1)时细胞毒性明显降低。这些化合物主要通过干扰衣原体增殖的早中期来抑制衣原体的生长,同时也可以通过降低EB感染能力抑制衣原体的感染。结论1,2-二取代吡咯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衣原体活性,其抗衣原体作用与降低EB感染能力和干扰早中期RB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取代吡咯类化合物 衣原体 抗衣原体 体外活性 发育周期 感染过程 增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胺酮与溴代酰胺通过[3+2]环加成构建吡咯烷类化合物
7
作者 王青青 袁成 +1 位作者 孙绍发 汪钢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0,共7页
吡咯烷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的五元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应用极其广泛。探究了烯胺酮(1)与溴代酰胺(2)通过[3+2]环加成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咯烷类化合物(3a~3p)的方法,通过^(1)HNMR、^(13)C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 吡咯烷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的五元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应用极其广泛。探究了烯胺酮(1)与溴代酰胺(2)通过[3+2]环加成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咯烷类化合物(3a~3p)的方法,通过^(1)HNMR、^(13)C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1-(苄氧基)-4-苯甲酰基-5-(二甲基氨基)-3,3-二甲基吡咯烷-2-酮(3a)的合成为模型反应,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如下:碱为Cs_(2)CO_(3)、碱用量为2.5 eq.、溶剂为CHCl_(3)、0℃冰水浴缓慢转为室温反应,在此条件下,目标化合物3a收率为83%。该合成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无需金属催化、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杂环化合物 烯胺酮 溴代酰胺 吡咯类化合物 [3+2]环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催化剂上乙酰丙酸与腈还原胺化制吡咯烷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迎新 张粮 +2 位作者 张凯悦 成毓然 魏作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31-2538,共8页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通过调整CeO_(2)含量(x=5%、10%、20%、30%)(以Al_(2)O_(3)的质量计,下同)制备出一系列x Ce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以此为载体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Pd负载量(以Al_(2)O_(3)的质量计,下同)为5%的5%Pd/x CeO_(2)-Al...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通过调整CeO_(2)含量(x=5%、10%、20%、30%)(以Al_(2)O_(3)的质量计,下同)制备出一系列x Ce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以此为载体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Pd负载量(以Al_(2)O_(3)的质量计,下同)为5%的5%Pd/x CeO_(2)-Al_(2)O_(3)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TEM、XPS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催化剂对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与腈类化合物"一锅法"还原胺化合成N-取代基-5-甲基-2-吡咯烷酮类化合物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90℃、1.5 MPa H2),催化剂5%Pd/10%CeO_(2)-Al_(2)O_(3)上乙酰丙酸与苯甲腈反应5 h,N-苄基-5-甲基-2-吡咯烷酮收率高达87.5%。在该催化剂上,乙酰丙酸(酯)与其他多种腈类化合物反应同样获得了较高的吡咯烷酮类化合物收率(76.3%~87.4%)。催化剂5%Pd/10%CeO_(2)-Al_(2)O_(3)循环4次后,活性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乙酰丙酸 催化剂 还原胺化 吡咯烷酮类化合物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研究
9
作者 巩艺 周根 +4 位作者 王关炼 刘欢欢 刘雄利 周英 俸婷婷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年第5期70-73,共4页
本文以各种取代的靛红1、二烯酮3-烯基氧化吲哚2与脯氨酸或硫代脯氨酸,在有机溶剂乙腈中回流,进行1,3-偶极子3+2环加成反应,获得6个新型的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f,Scheme 1),产率65~81%,dr值10∶1~15∶1,其结构经~1... 本文以各种取代的靛红1、二烯酮3-烯基氧化吲哚2与脯氨酸或硫代脯氨酸,在有机溶剂乙腈中回流,进行1,3-偶极子3+2环加成反应,获得6个新型的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f,Scheme 1),产率65~81%,dr值10∶1~15∶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f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对K56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为27.9μM),接近于阳性对照药顺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酮 氧化吲哚 环加成反应 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型式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素梅 张爱云 王铁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2,132,共6页
不同类型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 :原油中存在咔唑、苯并咔唑及二苯并咔唑 3类吡咯类化合物 ,且以前两类为主。两大系列同系物的相对丰度呈正态分布。咔唑、苯并咔唑的分布型式除与原油母质类型有关外 ,还受油气运移及热成熟作用的影响。高... 不同类型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 :原油中存在咔唑、苯并咔唑及二苯并咔唑 3类吡咯类化合物 ,且以前两类为主。两大系列同系物的相对丰度呈正态分布。咔唑、苯并咔唑的分布型式除与原油母质类型有关外 ,还受油气运移及热成熟作用的影响。高等植物输入较多的原油相对富集烷基苯并咔唑和二苯并咔唑 ;油气运移距离增加 ,咔唑系列相对富集 ;成熟度增加 ,低分子量化合物富集。由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取代位优先且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部位 ,所以其分布型式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不同的同分异构体可能与干酪根先质的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吡咯类化合物 分布型式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1 位作者 张爱云 张水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3,共9页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侏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化合物指示的油气运移信息反映了轮南地区地层的发育与构造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油田 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长地区原油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素梅 张爱云 王铁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4-450,共7页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 (朝阳沟—长春岭 )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 ,其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与烃类化合物类似 ,非烃中吡咯类化合物可用于反映原油的成因类型。朝长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移效应为油气注入模型理论...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 (朝阳沟—长春岭 )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 ,其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与烃类化合物类似 ,非烃中吡咯类化合物可用于反映原油的成因类型。朝长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移效应为油气注入模型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表明吡咯类等非烃化合物在油藏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地球化学 成熟度梯度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初步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素梅 张爱云 +1 位作者 王铁冠 郭绍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7-404,共8页
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以及两步分离法中使用国产与进口试剂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分离方法不同,所得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总体馏分的丰度也不同,一步分离法普遍低于两步法;不同分离方法对吡咯类化合物相对... 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以及两步分离法中使用国产与进口试剂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分离方法不同,所得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总体馏分的丰度也不同,一步分离法普遍低于两步法;不同分离方法对吡咯类化合物相对分布的影响较小。国产与进口试剂性能不影响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的分析结果,两步分离法具备分析试剂国产化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一步分离法 含氮化合物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79
14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3 位作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综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肖七林 何生 李水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6,共7页
有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有机质及其热演化产物中,查明其在石油地质体中的成因和分布,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相对运移距离的确定。关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和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有机含氮化合物是干酪... 有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有机质及其热演化产物中,查明其在石油地质体中的成因和分布,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相对运移距离的确定。关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和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有机含氮化合物是干酪根深成作用阶段的产物。沉积有机质经生物改造作用后,其中的部分组成如蛋白质和含氮环的物质等进入干酪根中,在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被降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以芳香多环化合物的形式释放出来;②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卟啉等与生物体中的某些原始生化组分如叶绿素等在骨架上具有继承性,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是由生物体中的这些原始生化组成演化而来的;③在地质环境中通过环的开启和闭合作用而形成,这一形式机制已被人工合成反应和生物合成反应所证实;④基于地质体中芳香杂环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的相似性以及自然界无机氮的分布特征,无机氮与有机分子结合而形成有机含氮化合物也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 吡咯类化合物 吡啶类化合物 石油运移 深成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贮藏年份紧压寿眉白茶化学成分分析
16
作者 孙若璠 高健健 +3 位作者 周丹阳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228,共12页
为探明贮藏时间对紧压寿眉白茶内含物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贮藏年份(2020—2009年)紧压寿眉白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共鉴定出148种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12种、二聚... 为探明贮藏时间对紧压寿眉白茶内含物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贮藏年份(2020—2009年)紧压寿眉白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共鉴定出148种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12种、二聚儿茶素类12种、N-乙基-2-吡咯烷醇取代黄烷醇(N-ethyl-2-pyrrolidinolsubstituted flavanol,EPSF)类16种、生物碱类17种、氨基酸类11种、黄酮苷元类4种、黄酮糖苷类30种、香气糖苷类4种、酚酸类11种、有机酸类7种、脂类14种、其他类10种。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与热图分析筛选出145种具有显著组间差异的化合物(P<0.05),表明不同贮藏年份紧压寿眉白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其中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成分在贮藏后含量呈下降趋势,EPSF类、生物碱类、脂类、黄酮醇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2013年寿眉白茶的EPSF类化合物含量与贮藏时间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2)。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年份白茶中化学物质基础的阐明和科学贮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份白茶 贮藏 N-乙基-2-吡咯烷醇取代黄烷醇类化合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素梅 曾凡刚 +3 位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许正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59-464,共6页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 ,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 ,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 ,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 ,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硫芴 (二苯并噻吩 )的运移分馏效应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金湖凹陷西斜坡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运移分馏效应 ,油气主体运移方向为东北至西南 ,相邻的三河次凹为其主要的油源区 ;杂原子化合物—氧芴、硫芴系列运移分馏效应不及吡咯类 ;绝对定量技术可弥补常规生物标志物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异构体间分馏效应难以观察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氧芴 硫芴 芳烃 绝对定量 分馏效应 油气运移 地球化学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NSO杂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52,共6页
对金湖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骨架结构相似、分别含N、S、O的三类杂环芳烃——吡咯类、硫芴和氧芴系列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烃源岩中这三类杂原子化合物的丰度一般高于原油,其在油、岩中的丰度差异按含N、O和S化合物的... 对金湖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骨架结构相似、分别含N、S、O的三类杂环芳烃——吡咯类、硫芴和氧芴系列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烃源岩中这三类杂原子化合物的丰度一般高于原油,其在油、岩中的丰度差异按含N、O和S化合物的顺序依次降低,指示三类化合物吸附性依次降低;原油和烃源岩中三类杂原子化合物丰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并与芴系列具有良好的多项式关系,暗示三类杂原子化合物在原生和或后生作用与干酪根降解方式上可能有某些相似性与相关性;在未熟—低熟阶段,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三类化合物的丰度逐渐增加,指示成熟度对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NSO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成熟度评价和指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硫芴 氧芴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意义 原油 烃源岩 油气运移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霍红 刘洛夫 +1 位作者 解启来 陈元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运移方向。对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显著,具有近源性特点。志留系...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运移方向。对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显著,具有近源性特点。志留系可动油主要来源于满西地区和塔中北斜坡的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向南东-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47号构造,然后依次向塔中11、塔中12-50及塔中16号等构造侧向运移。垂向上,志留系可动油有自下而上运移的趋势。油气运移过程受区域构造控制,运移方向与志留系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