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产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白凤麟 赵波 +1 位作者 叶建仁 任嘉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39,共8页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SH007菌株产脂肪酶最优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5 g/L,蛋白胨20 g/L,K2HPO42.5 g/L,花生油400μL/50 mL,初始pH 8.0,发酵温度33℃。该脂肪酶反应最适温度为60℃,且在50~60℃条件下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反应最适pH为8.0,在pH 5.0~10.0活性稳定;该脂肪酶对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的耐受性好,具有较高甲醇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对温度和pH均具有较宽的适应度,具有开发成生物催化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吡咯伯克霍尔德 发酵条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对杨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嘉红 李浩 +2 位作者 刘辉 叶建仁 吴小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33,共8页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对4种主要土壤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并通过Biolog ECO微孔板法分析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土壤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从整体趋势来看,在美洲黑杨根际引入JK-SH007菌株后,随着时间延长,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逐渐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在接种后150天接种处理达到峰值(3.36×109cfu·g^(-1)干土;7.50×107cfu·g^(-1)干土;1.14×107cfu·g^(-1)干土),随后显著降低,但仍优于未接种处理;JK-SH007处理后土壤酶活性均有所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活性均大于对照,其中,接种对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促进最为明显;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AWCD值(除了在接种后30,90天时),接种处理和未接种处理的AWCD值相当,几乎持平;而接种后10,20,60,120,150,180天时接种处理土样微生物的AWCD值均高于CK;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在接种前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对照几乎持平,120,150,180天时,接种JK-SH007处理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c Intosh指数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根际引入JK-SH007对美洲黑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有利于保持和促进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但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同时也说明JK-SH007菌株的施入不会对环境中土著微生物构成威胁或威胁较小,符合Bcc菌的安全应用范围,进一步证明该菌株的生物安全性,为将来该菌株的野外应用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吡咯伯克霍尔德 微生物种群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9
3
作者 任嘉红 班虎栋 +1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浩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6,共7页
本文研究了拮抗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菌株JK-SH007产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是发酵培养基中最佳营养物质,有利于菌株JK-SH007抗菌物质的产生;培养基... 本文研究了拮抗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菌株JK-SH007产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是发酵培养基中最佳营养物质,有利于菌株JK-SH007抗菌物质的产生;培养基初始pH、培养时间、温度、培养体积、不同牛肉膏、蛋白胨组合等对菌株生长及其抗菌物质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初始pH7、牛肉膏2g、蛋白胨20g、以1/2装液量装液、30℃振荡培养36h可获得较高产量的胞外分泌型抗菌物质;菌株JK-SH007的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效可达4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吡咯伯克霍尔德 物质 发酵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产嗜铁素的相关基因克隆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艳彬 韩燕燕 +2 位作者 王斐 叶建仁 任嘉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0-641,共12页
为了明确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是否产嗜铁素,揭示其生防机制,本文通过CAS检测该菌株产嗜铁素的能力,并对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JK-SH007产嗜... 为了明确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是否产嗜铁素,揭示其生防机制,本文通过CAS检测该菌株产嗜铁素的能力,并对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K-SH007具有明显的产嗜铁素能力,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大小为720 bp,与B. pyrrocinia(EU0340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两者序列相似性为97%,13个位点出现SNP;另外菌株JK-SH007cep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两者一致性为97%。该菌产嗜铁素最优培养时间是15 h、p H 8、转速200r/min、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甘油和氯化铵;PB试验筛选出影响该菌株产嗜铁素的关键性因素分别是p H、加碳量、加氮量;CCD试验结果显示,p H和加氮量的交互作用较明显;最终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分析出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最佳方案为碳源加入量15.00 g/L、氮源加入量10.50 g/L、温度30℃、pH7.36,优化后菌株产嗜铁素能力由18.59提升到37.86,响应面优化产嗜铁素条件的效果是显著的,嗜铁素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 嗜铁素 cep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高GC基因PCR体系的扩增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鹏飞 吴伟 +2 位作者 陈飞飞 叶建仁 任嘉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对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基因组上高GC基因PCR扩增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进行100℃处理5 min;PCR反应体系为10μL,在体系中使用高保真LA Taq(Mix)酶,并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DMSO、2×GC bufferⅠ、2×G... 对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基因组上高GC基因PCR扩增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进行100℃处理5 min;PCR反应体系为10μL,在体系中使用高保真LA Taq(Mix)酶,并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DMSO、2×GC bufferⅠ、2×GC bufferⅡ,然后选用适当的PCR程序对产几丁质酶基因(bcc1,GC含量71.1%)进行扩增,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体系对产ACC脱氨酶基因(acd S,GC含量66.86%)、内切葡聚糖酶基因(GC含量74.71%)、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iaa M,GC含量6.62%)、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GC含量64.44%)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片段与PMD19-T vector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JK-SH007菌株基因组经高温处理后,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10%DMSO可成功扩增出该菌株bcc1基因(2 484 bp)。该体系同样适用于acd S、内切葡聚糖酶、iaa M、cepR等基因,而且测序结果与预期的序列一致。因此,该体系具有广泛性,而且简单可靠,成本低,扩增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菌株及其他菌株高GC含量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 基因 测序 高GC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信号物质对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在杨树内定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欣 张鹏飞 +2 位作者 白变霞 叶建仁 任嘉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9-957,共9页
为了明确杨树溃疡病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群体感应系统是否与其内生定殖相关,本文通过群体感应指示菌紫色杆菌CV026和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确定其群体感应信号物质种类,并利用结晶紫染色、... 为了明确杨树溃疡病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群体感应系统是否与其内生定殖相关,本文通过群体感应指示菌紫色杆菌CV026和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确定其群体感应信号物质种类,并利用结晶紫染色、菌体回收、GFP标记等技术,研究其群体感应信号物质对该菌株生物膜及在杨树苗内的定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K-SH007产生的群体感应信号物质为含8个碳原子酰基侧链的辛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C8-HSL)。群体感应信号物质C8-HSL的添加对该菌株生物膜及在杨树苗内的定殖能力有影响,并且呈现低浓度促进,较高浓度抑制的规律。C8-HSL的添加与菌株JK-SH007生物膜的OD值和菌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和0.756。当添加1.0%C8-HSL终浓度达到5×10^-8 g/L时,菌株JK-SH007生物膜的形成量达到峰值。荧光显微镜镜检发现,当添加100μL C8-HSL时,杨树组培苗根和茎中GFP荧光标记的菌株JK-SH007的定殖数量明显较CK多。菌株JK-SH007的群体感应与其在杨树内的内生定殖能力密切相关,群体感应信号物质C8-HSL具有增强菌株JK-SH007内生定殖的能力,同时也表明该物质有利于该菌株生防效果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 杨树溃疡病 群体感应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内生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YZU-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璐 万伟杰 +3 位作者 郑通文 龙欣钰 孙正祥 周燚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6,共6页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YZU-S377(S377)是前期获得的1株水稻根际细菌,对植物病菌具有广谱抑制作用。为探究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效、在棉花植株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作...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YZU-S377(S377)是前期获得的1株水稻根际细菌,对植物病菌具有广谱抑制作用。为探究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效、在棉花植株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相对抑制率为89.22%,盆栽防效为62.53%;经S377无菌滤液处理后,棉花种子发芽率提高了22.22个百分点,棉花幼苗根长增加了27.78 mm,地上鲜质量增加了0.73 g;菌株S377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在OD 600等于0.15和0.25时形成生物被膜强度较显著,在棉花植株根部可以持续定殖21 d,其数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上述结果表明,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 棉花黄萎病 生物防治 盆栽防效 促生作用 定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吲哚-3-乙酰胺IAA合成功能及其依赖途径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婉慧 陈飞飞 +3 位作者 叶建仁 王朝恩 康熠 付欢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1-129,共9页
【目的】探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合成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的能力,并阐明B.pyrrocinia JK-SH007存在色氨酸依赖型的吲哚-3-乙酰胺(indole-3-acetamide, IAM)IAA合... 【目的】探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合成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的能力,并阐明B.pyrrocinia JK-SH007存在色氨酸依赖型的吲哚-3-乙酰胺(indole-3-acetamide, IAM)IAA合成途径。【方法】使用Salkowski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L-色氨酸对B.pyrrocinia JK-SH007合成IAA能力影响的检测;以B.pyrrocinia JK-SH007全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iaaM和iaaH基因,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蛋白质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pyrrocinia JK-SH007中的iaaM和iaaH基因在L-色氨酸处理下的差异表达。【结果】B.pyrrocinia JK-SH007菌株能够合成15.663μg·mL-1的IAA,在以L-色氨酸为前体的条件下其合成IAA的量显著增加,达到了44.404μg·mL-1。iaaM和iaaH基因均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中iaaM基因全长1 782 bp,编码593个氨基酸,属于Aminooxidase super family家族;iaaH基因全长1 368 bp,编码455个氨基酸,属于Amidase super family家族。在L-色氨酸的处理下,B.pyrrocinia JK-SH007中的iaaM和iaaH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结论】B.pyrrocinia JK-SH007具有合成IAA的能力,L-色氨酸对其合成IAA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克隆得到了iaaM和iaaH基因,其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证明B.pyrrocinia JK-SH007中存在吲哚-3-乙酰胺IAA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 吲哚-3-乙酸 吲哚-3-乙酰胺途径 色氨酸2-单加氧酶基因 吲哚乙酰胺水解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疫霉拮抗细菌M10-4的筛选及其生防和促生效果
9
作者 梅斯钇 滕凯 +6 位作者 肖志鹏 周向平 肖艳松 蔡海林 李玲玲 唐前君 刘天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33-140,共8页
为获得防治烟草黑胫病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及室内平板对峙法从烟草根际分离筛选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明确其抑菌广谱性及促生特性。筛选获得一株... 为获得防治烟草黑胫病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及室内平板对峙法从烟草根际分离筛选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明确其抑菌广谱性及促生特性。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疫霉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细菌M10-4,抑菌率为73.97%,鉴定为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它对辣椒疫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柑橘炭疽病菌、烟草靶斑病菌都有一定抑制效果,对烟草黑胫病的田间防效为60.7%。该生防菌株具有产IAA能力,产IAA达6.754 mg/L,具有溶钾、溶磷、产蛋白酶的能力,对烟草的株高、最大叶长、总鲜重、总干重、地上部干重等促生效果明显。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M10-4在病害防控和促生作用上效果明显,可作为PGPR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疫霉 吡咯伯克霍尔德 生物防治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高粱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景壮 胡秀虹 +1 位作者 叶胜蓝 黄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138,共3页
为考察从高粱根系组织中分离到的细菌菌株GX1的抗菌机理及作为产抗生素候选菌株的可能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GX1进行分类,初步鉴定其为吡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GenBank登录号为JQ979... 为考察从高粱根系组织中分离到的细菌菌株GX1的抗菌机理及作为产抗生素候选菌株的可能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GX1进行分类,初步鉴定其为吡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GenBank登录号为JQ979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内生细 活性 吡咯伯克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PGPR菌株的花生定殖及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颖 龙长梅 +1 位作者 蒋标 韩丽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7-247,共11页
为探讨2株根际促生菌耐酪氨酸束村氏菌P9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P10对花生的促生机制。利用GFP及利福平对2个菌株进行标记、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追踪了2株PGPR菌株在花生组织中的定殖动态;并通过16S rRNA全长测序对菌株接种花生根际土壤的... 为探讨2株根际促生菌耐酪氨酸束村氏菌P9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P10对花生的促生机制。利用GFP及利福平对2个菌株进行标记、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追踪了2株PGPR菌株在花生组织中的定殖动态;并通过16S rRNA全长测序对菌株接种花生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福平标记的P9和P10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其生长和促生特性与原始菌株基本一致。GFP标记菌株可在花生的根尖及其分生区定殖;利福平标记菌株可稳定定殖在土壤及花生的根、茎部,且接菌30 d后定殖数仍保持在10CFU/g数量级。与未接菌植株根际土壤相比,P9、P10及混合菌株接种组的细菌群落相似性更高;接菌组的Flavihumibacter、unidentified_Rhizobi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等的丰度较CK有不同程度增加,溶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及假黄单胞菌属等的丰度降低。2株PGPR菌株均可通过直接定殖在植株组织中、间接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而发挥对花生的促生作用,混合菌株接种效果更优。研究结果明析了2株促生菌的促生机制,并为菌株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酪氨酸束村 吡咯伯克霍尔德 花生 定殖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