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君臣共治制度与表文:兼论陈事表的话语生成
1
作者 宋文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2,共12页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及可超越律令以弹劾或荐举等话语内容、彰显德以监督君主的话语主题,以及君主对人臣上表的重视等,均是人臣独立权力主体地位在表文中的展现。人臣权力主体地位得以通过表文制度及话语以展现,源于人臣具有被政体所认可的治理权力。刘安《谏伐闽表》全文彰显“德”的话语形态,即是在此背景支撑下生成的,其他表文的话语生成同样受此影响。君臣共治角度的表文分析,不同于“专制”视野下的研究,是主动以表文观照制度的跨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议 表文话语 《谏伐闽表》 汉武帝 刘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世宗的君臣共治思想与历史文化认同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凤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03,共6页
君臣共治是金世宗为政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君主不独断专行,臣下尽辅佐之责,戮力赞治。金世宗君臣共治思想的根源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和历史文化的认同。他践行其君臣共治思想也主要是求谏和求贤,应肯定的是,金世宗比... 君臣共治是金世宗为政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君主不独断专行,臣下尽辅佐之责,戮力赞治。金世宗君臣共治思想的根源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和历史文化的认同。他践行其君臣共治思想也主要是求谏和求贤,应肯定的是,金世宗比肩汉唐的政治追求推动了金朝政治文明和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世宗 历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典型案例及其鉴示
3
作者 朱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86,共4页
中国古代君臣共情发乎礼归于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政治共生关系。其在以血缘亲亲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体系下,在社会治理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涵日益丰富,并外化为父子兄弟、知己朋友、志同共进等多重类型。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君臣共情发乎礼归于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政治共生关系。其在以血缘亲亲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体系下,在社会治理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涵日益丰富,并外化为父子兄弟、知己朋友、志同共进等多重类型。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典型案例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有:建立共情传统,体现人本关怀,营造和谐氛围;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机制,避免差序式领导的不利影响;注重以人为本的领导艺术,促进群策群力的发挥;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依靠管理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领导者 治理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洛温王朝“父子共治”虚实考论--以《弗莱德加编年史》为主要考察基点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虹男 陈文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按照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在墨洛温王朝中期,"父子共治"成为法兰克王国统治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一判断主要源于《弗莱德加编年史》中的某些记载。然而,在对该文献的相关文字进行重新梳理后可以看出,"父子共治"仅... 按照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在墨洛温王朝中期,"父子共治"成为法兰克王国统治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一判断主要源于《弗莱德加编年史》中的某些记载。然而,在对该文献的相关文字进行重新梳理后可以看出,"父子共治"仅是一种表象,其真实内涵乃是"君臣共治",即墨洛温国王同奥斯特拉西亚权贵集团共同分享统治大权,它既是法兰克贵族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墨洛温王朝走向衰败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德加编年史》 统治结构 父子 贵族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对限制专制君主的构想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8-42,共5页
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传统的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他倡导的主客论说的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是由谁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提出限制君主极端专制的构想:一是君臣共治,二是学校议政,三是恢复方镇。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足以使黄宗羲产... 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传统的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他倡导的主客论说的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是由谁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提出限制君主极端专制的构想:一是君臣共治,二是学校议政,三是恢复方镇。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足以使黄宗羲产生民主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民本思想 明夷待访录 民本主义 专制 学校议政 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王优劣论的背景与意义——以汉魏之际的帝王论为中心
6
作者 王京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7,共7页
帝王优劣论在汉魏之际的兴起与曹魏时期的君臣共论之风紧相联系:《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是钟会对高贵乡公与群臣论议内容和过程的生动记载,《周成汉昭论》则是曹丕、曹植、丁仪同庭之下相互论难的产物。帝王优劣论的流播和影响则反... 帝王优劣论在汉魏之际的兴起与曹魏时期的君臣共论之风紧相联系:《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是钟会对高贵乡公与群臣论议内容和过程的生动记载,《周成汉昭论》则是曹丕、曹植、丁仪同庭之下相互论难的产物。帝王优劣论的流播和影响则反映了汉末以降私人讲论之风的复兴:孔融《周武王汉高祖论》是对王充《论衡》相关内容的鼓吹和回应,曹植《汉二祖优劣论》、诸葛亮《汉二祖论》则是对仲长统《昌言》同题之论的进一步发挥。曹丕等人的《周成汉昭论》同时还是建安期间曹操威权日盛、流言四起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对"史论即政论"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优劣论 君臣共论 私人讲论 《周成汉昭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以真德秀与徐元杰经筵进读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4,共5页
通过真德秀与徐元杰的经筵讲读记录,可知士大夫以君德圣治成就为旨归的经典诠释、君臣经筵学问与治道的切磋、经筵留身后的时政探讨与信息交流,不仅拓展了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渠道与帝王政治决策的信息来源,而且为君臣在价值理念与治国策... 通过真德秀与徐元杰的经筵讲读记录,可知士大夫以君德圣治成就为旨归的经典诠释、君臣经筵学问与治道的切磋、经筵留身后的时政探讨与信息交流,不仅拓展了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渠道与帝王政治决策的信息来源,而且为君臣在价值理念与治国策略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契机,从而为君臣共治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呈现了士大夫以经筵为平台,以学术介入政治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筵讲读 经筵留身 真德秀 徐元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甄选政治精英有何借鉴
8
作者 李之亮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8-80,共3页
北宋实行的是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这个时期,帝王非常注重慎择人才,力求将德才兼备的精英士子通过开科取士的方式延揽到朝廷中。帝王与他们共同议政,有效地避免了政令的偏颇。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士大夫的聪明才智,又没有影响到帝王... 北宋实行的是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这个时期,帝王非常注重慎择人才,力求将德才兼备的精英士子通过开科取士的方式延揽到朝廷中。帝王与他们共同议政,有效地避免了政令的偏颇。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士大夫的聪明才智,又没有影响到帝王的权威,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国家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操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容政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试探唐朝两度迅速步入盛世的深层原因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炬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唐朝两度开创盛世 ,其特点迥异于各朝 ,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的宽容政策。这一政策包括以仁义治天下、重视人才、君臣共治、爱华夷如一等内容。在宽容政策长达百余年的影响下 。
关键词 宽容政策 盛世 唐朝 重视人才
全文增补中
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冠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72-82,共11页
明清实学思潮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对此有充分的体现。该书的导论对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作了很好的概... 明清实学思潮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对此有充分的体现。该书的导论对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作了很好的概括。指出:在土地制度上公开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经济思想上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在政治上,猛烈抨击君权,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早期启蒙思想 黄宗羲 早期启蒙思潮 何心隐 主体意识 传统思想 理学家 工商皆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制”标签:治中国古代政治史宜慎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成 辛美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带“专制”标签的词汇特别多。这一近代西学狂飙突进叠加清末亡国灭种背景下“达成”的“共识”影响深远,使得相关研究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了“专制”的有色眼镜。虽然古代中国语境中的“专...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带“专制”标签的词汇特别多。这一近代西学狂飙突进叠加清末亡国灭种背景下“达成”的“共识”影响深远,使得相关研究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了“专制”的有色眼镜。虽然古代中国语境中的“专制”并非就政体而言,但其所包含的对国家治权的专断独行却与近代作为政体的“专制”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以肇始于先秦对“专制”的警惕观之,中国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对“专制”的排斥态度是可以想见的。直到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一直是西方学习的模范。中国政治体制“专制”与否的判断转折发生在西方崛起和清王朝统治日趋没落的关键节点上。资本主义势力在全球的大肆扩张,使中国成为其掠夺、打压甚至瓜分灭亡的目标。维新派、留日学生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专制”标签形成中扮演了瓦解堡垒的内生动力。重议专制话题的目的,不是简单为中国专制平反,而是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发生发展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中国传统政体性质的准确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制 民主 “类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程朱理学中的人治思想
12
作者 李明德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2期81-85,102,共6页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进行过一场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究竟是作为统治者个人的“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法”起决定性作用;究竟是“人”大于“法”,还是“法”大于“人”。在这个...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进行过一场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究竟是作为统治者个人的“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法”起决定性作用;究竟是“人”大于“法”,还是“法”大于“人”。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一般主张“法治”,而儒家则主张“人治”。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汇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定性作用 程朱理学 朱熹 理学思想 统治者 春秋战国时期 统治阶级 儒家思想 主专制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