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组胺、多巴胺能神经在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实验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俞朝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49-1053,共5页
药物滥用和成瘾呈上升趋势,它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条件位置偏爱(CPP)实验是检测药物强化特性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吗啡诱导的CPP实验模型,采用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采用M ice-Track分析软件),深入... 药物滥用和成瘾呈上升趋势,它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条件位置偏爱(CPP)实验是检测药物强化特性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吗啡诱导的CPP实验模型,采用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采用M ice-Track分析软件),深入研究脑内组胺能神经、多巴胺能神经在吗啡诱导的CPP实验中的作用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和开发组胺类、多巴胺类新药,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组胺 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大鼠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
2
作者 王慧娟 吕敏 +1 位作者 龚应霞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及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方法: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表达、消退后,利用小剂量吗啡诱发复吸,然后评价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其的作用。clobe...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及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方法: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表达、消退后,利用小剂量吗啡诱发复吸,然后评价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其的作用。clobenpropit干预组:在测试前15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吗啡(1 mg/kg),合并脑室给予clobenpropit(2、5、10μg/rat);组氨酸干预组:在给予吗啡(1 mg/kg)前1 h,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分别观察15 min测试时间大鼠各个阶段,各个处理组在伴药盒停留的时间。结果:脑室内注射clobenpropit(5、10μg/rat)和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都可以显著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发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结论: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的复吸过程,表明内源性组胺具有抑制吗啡复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clobenpropit/药理学 组氨酸/药理学 重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 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文进 周晓平 +2 位作者 胡小吾 姜秀峰 曹依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36-1339,共4页
目的探讨80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 目的探讨80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分别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刺激、测试5个阶段实验,正常对照组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测试4个阶段实验;在训练阶段,吗啡-刺激组和吗啡-假刺激组每天交替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各1次,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2次生理盐水;在刺激阶段,吗啡-刺激组采用80Hz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假刺激组不刺激伏隔核。分别记录预测试和测试阶段3组大鼠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并给予比较。结果吗啡-假刺激组训练后,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和同期的正常对照组(P<0.01),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吗啡-刺激组在伏隔核刺激条件下完成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后,在白箱停留时间长于吗啡-假刺激组(P<0.01),表明电刺激伏隔核显著强化了大鼠的觅药行为。结论80Hz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可明显地促进吗啡诱导的位置偏爱行为的形成,表明该频率电刺激可强化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核 条件位置偏爱 吗啡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菊 刘伟 +3 位作者 罗超华 陈小辉 张文清 莫志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14-1617,共4页
目的建立吗啡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讨诱导斑马鱼形成位置偏爱的最佳条件。方法根据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原理和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对斑马鱼的天然偏爱进行测定后,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吗啡,并与非偏爱箱(伴药箱)进行搭配;随... 目的建立吗啡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讨诱导斑马鱼形成位置偏爱的最佳条件。方法根据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原理和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对斑马鱼的天然偏爱进行测定后,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吗啡,并与非偏爱箱(伴药箱)进行搭配;随之,斑马鱼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与偏爱箱进行搭配。经过连续3次的训练,观察吗啡诱导的斑马鱼CPP效应。结果斑马鱼注射40~50μg·g-1吗啡并进行连续3次CPP训练,能诱导其在伴药箱中的活动时间增加,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斑马鱼进行腹腔注射给药40~50μg·g-1吗啡,并进行连续3次训练,能形成明显的C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药物依赖 注射 精神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多巴胺损毁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抑制药物点燃诱导的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后重建(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玢 罗非 +2 位作者 葛学彩 付爱华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 :考察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在小剂量吗啡点燃诱导吗啡觅药行为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剂量儿茶酚胺能神经毒素 6 羟多巴胺微量注射到双侧伏核 (1g·L-1)或腹侧背盖区 (5g·L-1) ,观察其对已消退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之... 目的 :考察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在小剂量吗啡点燃诱导吗啡觅药行为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剂量儿茶酚胺能神经毒素 6 羟多巴胺微量注射到双侧伏核 (1g·L-1)或腹侧背盖区 (5g·L-1) ,观察其对已消退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之点燃重建的作用。结果 :6 羟多巴胺微量注射到腹侧背盖区选择性地损毁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 ,或注射到伏核以损毁多巴胺能纤维的末梢 ,均可完全消除小剂量吗啡 (0 .2 5mg·kg-1,s.c.)的点燃效应。结论 :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是药物点燃导致条件位置偏爱重建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多巴胺 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点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食物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获得与保持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勇辉 郑希耕 +3 位作者 鞠平 刘杰 杨晓燕 隋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67-471,共5页
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了大鼠吗啡与食物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获得与保持的差异,结果发现,经过6轮训练后吗啡与食物都形成相同程度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但5次熄灭测试后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程度没有明显的消退,而食物的条件性位置偏... 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了大鼠吗啡与食物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获得与保持的差异,结果发现,经过6轮训练后吗啡与食物都形成相同程度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但5次熄灭测试后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程度没有明显的消退,而食物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明显消退.表明经过充分训练后吗啡与食物奖赏记忆的获得没有显著差异,但吗啡奖赏记忆保持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食物 条件位置偏爱 获得 记忆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治附子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上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贵云 黄文起 +3 位作者 舒海华 张辉 陈珊 周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修治附子(PAT)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上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40只SD大鼠分为5组(n=8):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PAT处理1、2和3组。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4组连续8 d隔天交替皮下注射吗啡5 mg/kg或生理... 目的:探讨修治附子(PAT)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上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40只SD大鼠分为5组(n=8):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PAT处理1、2和3组。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4组连续8 d隔天交替皮下注射吗啡5 mg/kg或生理盐水建立CPP模型,并同时每日分别以蒸馏水或PAT(0.3或1.0或3.0g/kg)灌胃。(2)其余32只SD大鼠分为4组(n=8):吗啡组、nor-BNI(kappa受体拮抗剂)+吗啡组、吗啡+PAT组和nor-BNI+吗啡+PAT组。4组大鼠均采用上述方法建立CPP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吗啡注射前120m in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nor-BNI(5 mg/kg),PAT处理组每日PAT 3.0 g/kg灌胃,其余2组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均于CPP训练前和训练后测定CPP值,训练后测定CPP值后取大鼠脑伏隔核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所含强啡肽浓度。结果:(1)经CPP训练后,吗啡诱导引起了CPP值升高。(2)1.0或3.0 g/kg的PAT剂量相关地降低了吗啡诱导引起的CPP升高(P<0.05)。(3)nor-BNI完全拮抗了PAT(3.0 g/kg)对吗啡CPP形成的抑制(P<0.05)。(4)PAT处理组大鼠脑伏隔核强啡肽的浓度比吗啡对照组高(P<0.05),也呈剂量相关。结论:PAT剂量相关地抑制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具有抗成瘾作用,其抗成瘾作用可能与大鼠脑伏隔核强啡肽的浓度增加,从而激动kapp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治附子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受体 阿片样 kappa 强啡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中关键脑区PEBP及ERK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边佳明 吴宁 李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阿片精神依赖状态下,相关脑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及ERK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模拟吗啡精神依赖的不同阶段,观察依赖相关重要脑区在大鼠CPP形成、熄灭及重建时PEBP表达和ERK活性的变化。结果... 目的研究大鼠阿片精神依赖状态下,相关脑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及ERK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模拟吗啡精神依赖的不同阶段,观察依赖相关重要脑区在大鼠CPP形成、熄灭及重建时PEBP表达和ERK活性的变化。结果海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伏隔核等4个脑区,CPP各阶段均未见PEBP表达水平有明显变化;但在CPP形成时,前额叶皮层的ERK活性明显升高,而CPP重建后,海马的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吗啡成瘾不同阶段,药效-环境关联性记忆的形成和唤起涉及不同神经通路,ERK活性在其中十分关键,但PEBP可能并未参与ERK活性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 ERK 吗啡 成瘾 条件位置偏爱 阿片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通过CREB/BDNF通路调控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奔 涂婉玉 +8 位作者 张腾腾 姚志军 易善勇 赵营 雒国胜 贾文歌 李晨晨 赵斌 魏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63-1270,共8页
目的研究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VLO)内微量注射sirtuin1(SIRT1)抑制剂EX527对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并探讨CREB/BDNF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大鼠... 目的研究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VLO)内微量注射sirtuin1(SIRT1)抑制剂EX527对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并探讨CREB/BDNF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大鼠双侧VLO内留置导管,建立吗啡诱导大鼠CPP模型,d 1为适应,d 2~4为前测,d 5~14为条件性训练,隔日交替腹腔注射吗啡(1 mL·kg^(-1),5 mg·kg^(-1))或生理盐水(1 mL·kg^(-1)),提前30 min通过导管向双侧VLO内微量注射EX527(1μL,5 g·L^(-1))或DMSO(1%,1μL),d 15为测试。CPP测试后立即取脑分离VLO组织,Western blot检测VLO内SIRT1、PSD95、c-fos、p-ERK、CREB、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吗啡诱导大鼠CPP模型构建成功,吗啡诱导CPP形成组VLO内SIRT1、PSD95、c-fos、p-ERK、CRE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BDN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VLO内微量注射EX527抑制了吗啡诱导大鼠CPP形成,且明显降低了VLO内SIRT1、PSD95、c-fos、p-ERK、CREB、BDNF蛋白表达(P<0.05)。结论EX527通过抑制吗啡引起的VLO内SIRT1及其下游相关分子表达的增高,并进一步降低BDNF表达,从而有效阻断了大鼠吗啡成瘾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侧眶皮层 SIRT1 EX527 吗啡 成瘾 条件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给药时间间隔对吗啡诱导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的影响
10
作者 熊剑 油珅 +2 位作者 长孙东亭 李晓丹 罗素兰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363-368,共6页
为比较不同给药时间间隔下,同等剂量的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的差异,为后续抗吗啡依赖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时间间隔的吗啡诱导CPP模型,(1)吗啡组(24 h):连续4 d皮下注射,上午注射吗啡(5 mg·kg^(−1)),下... 为比较不同给药时间间隔下,同等剂量的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的差异,为后续抗吗啡依赖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时间间隔的吗啡诱导CPP模型,(1)吗啡组(24 h):连续4 d皮下注射,上午注射吗啡(5 mg·kg^(−1)),下午注射生理盐水,吗啡给药间隔24 h,建立CPP模型;(2)吗啡组(48 h):连续8 d皮下注射,1、3、5、7 d注射吗啡(5 mg·kg^(−1)),2、4、6、8 d注射生理盐水,吗啡给药间隔48 h,建立CPP模型。测定造模前后小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造模后CPP得分及CPP模型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吗啡给药时间间隔24 h和48 h均能显著增加小鼠在伴药箱内的停留时间,造模后CPP得分明显增加,吗啡组(24 h)小鼠CPP模型能持续5 d,而吗啡组(48 h)小鼠CPP模型能持续15 d。短期内给药时间间隔不影响CPP模型的形成,与吗啡组(24 h)进行长期对比,给药时间间隔为48 h时,CPP模型维持时间更长、不易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时间间隔 吗啡 小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 维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史向党 罗非 +1 位作者 崔彩莲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否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表达。方法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三室迷宫CPP系统 ,第 1天测试天然偏爱 ;第 2至 5天进行条件训练 (吗啡 4mg·kg-1,i.p ,对照组...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否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表达。方法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三室迷宫CPP系统 ,第 1天测试天然偏爱 ;第 2至 5天进行条件训练 (吗啡 4mg·kg-1,i.p ,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 ;第 6天在无药状态下观察大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于CPP检测后2 4h ,分别给予大鼠 2Hz或 10 0Hz的电针刺激 ,每天 1次 ,连续 3天 ,最后一次电针结束后 2 4h测定大鼠在伴药盒停留时间。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伴药盒的偏爱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明显降低CPP大鼠在原伴药盒的偏爱分数。结论 :多次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抑制大鼠吗啡CPP表达 ,两种频率的抑制效应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燕波 任燕华 +1 位作者 郑继旺 曾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42-1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否产生CPP效应。方法本实验采用倾向性实验程序,①对♂SD大鼠sc吗啡(5.00mg·kg-1)或生理盐水(NS)训练8d,d9测定大...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否产生CPP效应。方法本实验采用倾向性实验程序,①对♂SD大鼠sc吗啡(5.00mg·kg-1)或生理盐水(NS)训练8d,d9测定大鼠对伴药侧的偏爱效应或测试前40minipNS或不同剂量的lTHP(1.25~5.00mg·kg-1),观察这些预处理对该效应的影响;②测量不同剂量的lTHP(1.25~5.00mg·kg-1)慢性用药(每天1次,ip)对CPP效应消退的影响;③测试ipNS或lTHP(1.25~5.00mg·kg-1)能否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偏爱(方法同吗啡)。结果5.00mg·kg-1吗啡诱导大鼠对伴药盒产生明显的CPP;测试前ip2.50mg·kg-1或5.00mg·kg-1的lTHP明显降低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表达(P<0.05),其慢性给药明显加速吗啡CPP效应的消退;3个剂量的lTHP均不能诱导大鼠形成CPP。结论lTHP能抑制吗啡的奖赏效应,可在吗啡成瘾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四氢巴马汀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IP5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月芳 苏瑞斌 +3 位作者 杨日芳 吴宁 路新强 李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78-1583,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化合物Y-IP5对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和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发活动,观察Y-IP5对小鼠自发活动及急性给予吗啡所诱导小鼠高活动性的影响;慢性吗啡处理小鼠,建立小鼠吗... 目的探讨新型化合物Y-IP5对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和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发活动,观察Y-IP5对小鼠自发活动及急性给予吗啡所诱导小鼠高活动性的影响;慢性吗啡处理小鼠,建立小鼠吗啡行为敏化和CPP模型,观察Y-IP5对行为敏化形成、转化、表达及CPP形成的影响。结果单次或多次给予Y-IP5都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但能抑制急性给予吗啡所致的小鼠高活动性(P<0.05);Y-IP5本身不诱导小鼠形成行为敏化和CPP,但能抑制吗啡诱导小鼠形成行为敏化和CPP(P<0.05),但Y-IP5对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的转化和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Y-IP5对阿片类药物的精神依赖可能具有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P5 NMDA NR2B 吗啡 行为敏化 条件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楠 王学廉 +1 位作者 高国栋 陈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方法设置毁损组、假毁损组及空白对照组(n=10),建立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消退后采用立体定向下直流电(10mA,30s)毁损双侧伏隔核,分别在术后3d、10d、30d... 目的探讨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方法设置毁损组、假毁损组及空白对照组(n=10),建立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消退后采用立体定向下直流电(10mA,30s)毁损双侧伏隔核,分别在术后3d、10d、30d给予小剂量吗啡(2.5mg/kg)诱导复燃,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采用方差分析及均数间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建立成功后,经消退各组位置偏爱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毁损术后各时间点吗啡诱导复燃时,毁损组均较假毁损组的位置偏爱得分低(P<0.05),而毁损组各时间点间位置偏爱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毁损双侧伏隔核可以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复燃,且此作用至少可维持3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吗啡依赖 条件位置偏爱 复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4基因敲除对吗啡诱导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及神经发生的影响
15
作者 王志媛 吴宁 李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5-581,共7页
目的研究水通道4(AQP4)基因敲除对吗啡(Mor)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型(WT)和AQP4基因敲除型(KO)小鼠,分别连续8 d sc给予生理盐水(WT-Con和KO-Con组)或Mor 10 mg·kg^(-1)(WT-Mor和KO-Mor组),... 目的研究水通道4(AQP4)基因敲除对吗啡(Mor)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型(WT)和AQP4基因敲除型(KO)小鼠,分别连续8 d sc给予生理盐水(WT-Con和KO-Con组)或Mor 10 mg·kg^(-1)(WT-Mor和KO-Mor组),同时训练小鼠,建立小鼠CPP模型。CPP表达测试后,ip给予5′-溴脱氧尿嘧啶(BrdU),24 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下区(SG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BrdU+);28 d后,采用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N)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神经前体细胞的存活(BrdU+)和向神经元的分化(BrdU+/NeuN+)。结果在CPP模型上,小鼠伴药箱停留时间WT-Mor组和KO-Mor组分别显著高于WT-Con组和KO-Con组(P<0.05,P<0.01),KO-Mor组显著低于WT-Mor组(P<0.05),WT-Con组与KO-Con组无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小鼠海马SGZ区BrdU+细胞数WT-Mor组较WT-Con组减少了(28.3±21.3)%(P<0.05),而KO-Mor组与KO-Con组间、WT-Con组与KO-Con组间和WT-Mor与KO-Mor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给予BrdU 28 d后,小鼠海马SGZ区BrdU+细胞数WT-Mor组显著低于WT-Con组(P<0.05),KO-Mor组与WT-Mor组间、KO-Con组与WT-Con组间和KO-Mor组与KO-Con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而BrdU+细胞存活率KO-Mor组〔(60.3±10.1)%〕较WT-Mor组〔(35.3±9.3)%〕显著升高(P<0.05),WT-Con组与KO-Con组间、WT-Mor组与WT-Con组间和KO-Mor组与KO-Con组间均无显著差异;BrdU+NeuN+细胞数WT-Mor组较WT-Con组显著降低(P<0.05),KO-Mor组较WT-Mor组显著升高(P<0.05),WT-Con组与KO-Con组间和KO-Mor组与KO-Con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神经元分化率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QP4基因敲除可降低Mor诱导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并抵抗Mor慢性处理对海马神经发生的抑制,其机制与减轻Mor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存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神经发生 成瘾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易感性差异的内侧前额皮质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谌红献 叶敏捷 +3 位作者 王瑛 张瑞岭 郝伟 李昌琪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4-789,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方法:160只雄性大... 目的: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方法:1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0)和对照组(n=30)。建立大鼠吗啡CPP动物模型,根据吗啡处理后CPP值将大鼠分为高、中、低偏爱组。其中高、低偏爱组大鼠进入以下研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3 h,72 h和第14天处死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8只大鼠,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PFC脑区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recepter,D2R)mRNA和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mRNA的表达。结果: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的CPP预测试值无统计学差异(P=0.470);CPP训练后,末次注射后3 h、末次注射后72 h和第14天,高偏爱组的CPP值与预测试值的差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00)。mPFC的D2RmRNA灰度值:末次用药后3 h,72 h和第14天,高偏爱组(125.43±2.90-142.92±3.32)均高于低偏爱组(122.25±2.20-136.67±5.39)(P=0.000)。DATmRNA灰度值:末次注射后3 h,高偏爱组(157.00±3.55)高于低偏爱组(150.69±3.12)(P=0.000);在末次注射后72 h,高偏爱组(145.15±3.69)高于低偏爱组(138.84±3.99)(P=0.000);在末次注射后第14天,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及对照组的mPFC区DATmRNA灰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458)。结论:mPFC的D2RmRNA和DATmRNA低表达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精神依赖 条件位置偏爱 易感性 多巴胺D2受体 多巴胺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酮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相关脑区中枢多巴胺D2受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动震 侯艳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相关脑区中D2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吗啡组、孕酮组和孕酮加吗啡组,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伏隔核、腹侧被盖区和纹状体D2受体的水...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相关脑区中D2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吗啡组、孕酮组和孕酮加吗啡组,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伏隔核、腹侧被盖区和纹状体D2受体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mg·kg-1吗啡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P<0.01),15mg·kg-1孕酮虽自身不能产生CPP效应,但与吗啡合用时能抑制吗啡CPP效应的获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伏隔核、腹侧被盖区和纹状体中D2受体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均为P<0.01)。与吗啡组比较,合用15mg·kg-1孕酮可使伏隔核和纹状体中D2受体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1和P<0.05),而在腹侧被盖区中未见变化。结论孕酮可以有效抑制吗啡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逆转吗啡诱导的伏隔核和纹状体中D2受体水平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D2受体 大鼠 奖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电刺激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复发及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瘾(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玢 张本国 +2 位作者 葛学采 罗非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 :探讨外周电刺激 (PES)是否能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的复发和抑制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的心瘾。方法 :用二室自动CPP箱记录大鼠条件性CPP ,用视觉模拟尺测量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瘾(渴求 )”。结果 :(1)低频PES能... 目的 :探讨外周电刺激 (PES)是否能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的复发和抑制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的心瘾。方法 :用二室自动CPP箱记录大鼠条件性CPP ,用视觉模拟尺测量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瘾(渴求 )”。结果 :(1)低频PES能抑制大鼠小剂量吗啡点燃、或脚底电刺激诱发的吗啡CPP ;(2 )上述效应可被小剂量吗啡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mg·kg-1)翻转 ,提示有内源性阿片机制参与 ;(3)低频PES还能使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对毒品“心瘾”的自然消退过程加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条件位置偏爱 海洛因成瘾 心瘾 外周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颞叶联络皮层遥测脑电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敏 朱再满 +1 位作者 李晶 潘群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4-900,共7页
目的:分析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颞叶联络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脑电变化与觅药行为产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对TeA区进行电极埋藏,通过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 目的:分析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颞叶联络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脑电变化与觅药行为产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对TeA区进行电极埋藏,通过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分别实时记录手术对照组(n=10)、海洛因诱导CPP组(n=20)大鼠TeA区黑、白箱停留状态、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脑电变化,分析其各脑电波百分比差异。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状态,左、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P<0.01);大鼠黑-白箱、白-黑箱穿梭时,海洛因诱导CPP组左、右侧TeA区δ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尤其表现为β2波显著增加(P<0.05,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黑箱停留状态比较,黑-白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尤其以β2波增加明显(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白箱停留状态比较,白-黑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但β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诱导CPP大鼠右侧TeA区快波(β,β2)频率增加,伴有θ波频率的相应减少,可能与海洛因诱导CPP大鼠觅药行为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海洛因诱导 条件位置偏爱 脑电无线遥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ERK通路的再激活对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云 韩继阳 +1 位作者 何强 王旭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阻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再激活对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各10只,Ⅱ-Ⅷ组为实验组,Ⅰ组为对照组。在建立吗啡的CPP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 目的研究阻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再激活对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各10只,Ⅱ-Ⅷ组为实验组,Ⅰ组为对照组。在建立吗啡的CPP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SL327或生理盐水后再次注射吗啡,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并与给药环境建立联系,观察对已建立的CPP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伏隔核中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①CPP测试前各组在白箱内(伴药侧)停留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过6d条件反射训练,各实验组大鼠在白箱内停留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验组大鼠均已建立起对白盒的CPP。③给予已建立CPP的各实验组大鼠不同处置,结果表明,只有给予腹腔注射SL327后再次注射吗啡的Ⅳ组大鼠的CPP已消除,该组在白箱内的停留时间较其它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Ⅳ组大鼠伏隔核中P-ERK1/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P<0.01),但其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ERK通路的再激活可以消除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依赖 条件位置偏爱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伏隔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