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了平等而不平等——从学校向工农开门看新中国的教育平等努力(1949—1965)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爱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58,共7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作为己任。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长期以来工农教育劣势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改变的。学校向工农开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增加工农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作为己任。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长期以来工农教育劣势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改变的。学校向工农开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增加工农受教育机会、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在实践中,虽然采取了各种优先照顾工农青年、工农子女入学的措施,但是工农入学机会尤其是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却一直不能与其他群体相比肩。于是,1958年以后学校向工农开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随着阶级路线的贯彻,一些"剥削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受到限制。这就使新中国教育平等的价值追求呈现"为了平等而不平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向工农开门 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50年代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厚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40,148,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向工农开门"方针,主要是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两项强力措施——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贯彻实施这一方针。1955年后,这一方针一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向工农开门"方针,主要是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两项强力措施——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贯彻实施这一方针。1955年后,这一方针一度改变为强调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以业余教育为主。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强调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这一方针对于培养新中国第一代新型工农知识分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公平、对知识分子不信任、教条主义色彩浓厚等消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向工农开门 教育方针 工农速成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招生向工农开门的试验——基于工农速成中学升学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5-42,共8页
新中国初期高校招生实施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国家希冀通过发展工农速成中学,使工农出身的学生升入高校,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国家为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设置了便捷的升学通道和倾斜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的比例,... 新中国初期高校招生实施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国家希冀通过发展工农速成中学,使工农出身的学生升入高校,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国家为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设置了便捷的升学通道和倾斜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的比例,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招生 向工农开门 工农速成中学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