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2 位作者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2)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后郊区化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3)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4)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化
空间发育
空间重塑
空间增长
郊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郊区化的中国范式及规划应对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4,共6页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都市郊区开发模式已经历4代,当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期,远郊空间变得相对独立,呈现“类城市体”的属性,后郊区化特性明显。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表现,且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中国后郊区化空间呈现明显的本土特点。未来应关注郊区空间的再定位、空间的高效利用、节点间的互动联系及空间治理的转型,推动后郊区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化
郊区
开发模式
重塑
空间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
4
3
作者
周之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3期61-66,共6页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化"和"地方自治"是中国地方政府影响后郊区化进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有别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化
地方政府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机构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出处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160)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项目(21JR7RA523)。
文摘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2)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后郊区化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3)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4)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后郊区化
空间发育
空间重塑
空间增长
郊区
Keyword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DE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ina
分类号
F129.9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郊区化的中国范式及规划应对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机构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160)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1JR7RA523)。
文摘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都市郊区开发模式已经历4代,当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期,远郊空间变得相对独立,呈现“类城市体”的属性,后郊区化特性明显。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表现,且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中国后郊区化空间呈现明显的本土特点。未来应关注郊区空间的再定位、空间的高效利用、节点间的互动联系及空间治理的转型,推动后郊区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后郊区化
郊区
开发模式
重塑
空间增长
Keywords
post-suburbanization
suburban development model
remodeling
spatial growth
分类号
F129.9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
4
3
作者
周之聪
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处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3期61-66,共6页
文摘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化"和"地方自治"是中国地方政府影响后郊区化进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有别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后郊区化
地方政府
南京
Keywords
Post-Suburban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Nanjing City
分类号
TU984.181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王绍博
罗小龙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郊区化的中国范式及规划应对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周之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